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409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20022
:
|
|
[极限武学]筋膜臂
作者:巫朝晖 JEFFI CHAO HUI WU
抱球桩看似安静,但真正的训练从来不是“站着不动”。当我双臂在胸前环抱成一个圆的瞬间,我并不是在托举一个“虚拟的球”,而是在让整条上肢的筋膜链进入一种极少有人体验过的长程张力。外人看到的是手臂没有移动,可我自己知道,表面静止,内部所有结构都在被悄悄重写。
当掤劲在抱球桩中被撑开时,我的手臂从来不靠肌肉“硬撑”。肌肉若用力,三分钟就酸;筋膜若被拉开,可以轻松撑到一个小时。抱球桩中,我让肩胛滑开、肋骨松落、胸廓自然扩张,手臂像被一股无形的气流撑成弧线。这时,力量不是往外推,而是从脊柱深处缓缓外溢,经肩、经肘、经腕,最后把整条筋膜链撑得均匀而饱满。
几个月前,我拍下自己的小腿筋膜结构,如同浅后线被直接显影;而在抱球桩里,手臂出现的是“浅前线 × 浅侧线”共同拉开的效果。筋膜臂的线条并不靠“练手臂”得来,反而是靠“不练手臂”——我练的是掤,是撑开的体态结构,是《黄帝内经》所谓“气至则筋至”的那条看不见的经筋网络。
在抱球的二十分钟里,我能感觉筋膜像蜘蛛丝一样从胸锁关节向外散开,再由肱二头肌外侧缘一路延伸,包到肘窝,再绕向前臂,最终落入虎口。肌肉只提供必要的形状,而形状背后的张力全部交给筋膜承担。久而久之,手臂表面的皮肤开始紧贴深层筋膜,出现一种既不是肿胀、也不是健身房泵感的“自然浮线”。
健身房练出的手臂,可以一眼看出是肌肉主导:圆、鼓、分块、泵感强、断点明显。而我抱球桩练出的“筋膜臂”,线条细、长、通、连,不靠局部力量,也没有孤立形状,更像整条手臂被一张透明薄膜包住,从胸腔一路牵到指尖。肌肉只参与10%,筋膜占了90%,因此不累、不酸、不撑,却能一直维持张力。
筋膜臂的关键不在“手”,而在“背”。肩胛一旦被撑开,后背的扩张会自然把手臂向外托起,于是手臂不必出力,它只是在“被掤”。这种“被掤感”很微妙——仿佛有人从背后提起我整个胸廓,而手臂只是顺势漂浮在半空。
在抱球桩的静中,我反而清晰地感觉内部的动:沿着肱骨外侧有细微的螺旋张力;沿着大圆肌到背阔肌有像波浪一样的推拉;沿着三角肌前束有温热流过的感觉。它们不是错觉,是筋膜在被整体牵引时特有的“连续反馈”。久而久之,这种深层网络被重新排列,手臂表面自然呈现细长的“筋膜纹路”,像树根在皮肤下静静浮现。
我知道自己练出了筋膜臂,因为我抱球越久越轻松,手臂越松越撑,越撑越稳,越稳越能在镜头下呈现那种“内气托起外形、经筋牵出线条”的结构感。它不是力量训练的结果,也不是姿势训练的产物,而是身体在掤劲架构中自己生长出来的真实痕迹。
筋膜臂的出现,只证明一个事实:当手臂不再靠肌肉硬撑,而是被整条经筋系统托起时,它会自动显现出属于“结构的美”,而非“用力的形”。我只是把手臂放回到身体整体张力系统的正确位置,筋膜便在光影中自己说话,告诉我它已经被唤醒。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