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409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20022
:
|
|
[极限武学]我和李小龙跨时空交流
作者:巫朝晖 JEFFI CHAO HUI WU
我在悉尼街头遇见那尊李小龙雕像时,第一眼并不是被姿势吸引,而是被一种奇特的“结构熟悉感”击中——那种从脚底升到脊柱,再贯穿双臂的连续张力,我每天在无根步、站桩、太极和动态不破中亲身体验,而他在几十年前就以另一种方式,将这种“浑然一体的力量结构”显化在身体上。我们同为不同时代的武者,一个用高速爆发震撼世界,一个用经筋、站桩与气机打开新的生命结构,但目标却惊人一致:让身体成为时代语言。
那天的风不大,我穿着黄色短T恤,那是“澳洲国际气功太极学院”的制服,侧身吸了一口气,轻轻调整脚跟与脊柱的对线,整个身体像是与雕像的结构产生了某种无形的对话。那不是模仿,而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结构共振”。李小龙改变了武术,让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宗派走向科学,从经验走向可验证。他在纪录片中的每一句话,都紧贴着“结构”、“联动”、“整体性”、“效率”、“打掉多余的动作”。而我在气机、站桩、经筋、动态不破的路上,走的是另一条路径——把武学从“表层形体的科学”,提升到“内在结构与神经的科学”,把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调、每一寸筋膜的延展,都当作重新塑造生命结构的契机。
我知道李小龙的人体结构训练偏向肌肉张力和爆发,而我走向的是筋膜链、经筋、内气与骨架通道的整合。这不是高低之分,而是时代背景不同、实践路径不同,却都指向“让身体成为最高效的工具”这一终极目标。我在香港走访李小龙径时,站在海风中,忽然觉得这里少了一尊结构性的雕像。山海之间,背靠香港的记忆、面向太平洋的风,但李小龙的形象只存在于纪念牌匾与回忆里。以香港的意义来说,缺少一尊真正的雕像,是一个遗憾。而那一天我站在海边打无根步时,风从右侧吹来,我轻轻调整脚踝与膝关节的弹性,内在的“圆”自动撑起,外在的风似乎推不动我。我知道,这正是李小龙所说的“以无法为有法”的另一种现代版本。
那尊悉尼的李小龙雕像,大约两米多高,底座上铁锈与青铜色交织,被雨水冲洗过的痕迹十分清晰。近看时,右腿的发力痕迹、前臂的旋转角度、肩胛的外旋,都体现出极高的解剖精度。底座刻着“功夫之王 李小龙”的标识,我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雕塑,而是一种文化信号:武学精神从东方走到西方,从香港走到澳洲,并不是靠电影或传奇,而是靠结构、靠精神、靠一种让身体成为武学语言本身的力量。而我站在雕像前,内心浮现一个念头:如果李小龙活在今天,他会不会也在十摄氏度的海边赤手练无根步?会不会也拿手机拍下小腿筋膜线条的显化?会不会把站桩、太极、拳法、动态神经训练整合成一个全能系统?会不会也把多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基础,让武学从香港、从中国、从亚洲,走向整个地球,甚至走向未来?
我知道,他走的是“破旧”,我走的是“重建”。他打碎了固有框架,我在建立新的框架。我们不在同一年代,却在同一个文明链路上做同一件事——让身体成为一个时代的语言。这一点,从我近年的修炼中越来越明显。当我在12°C的北欧寒风里只穿秋装行走,当我在布道石与蓝冰洞前随手打一趟太极,当我在车厢里靠椅蹲二十分钟站起来毫不吃力,当我在马步桩十四分钟、金鸡独立闭眼二十分钟,身体自动进入一种“经筋对齐、神经安定、气机升起”的稳定结构时,我知道我已经进入了一个不靠肌肉、不靠爆发、而靠整体系统运作的境界。
这不是武术技巧,而是生命结构的改造。而李小龙,是在上一个时代,把“身体结构的革命”带到全球的人。他是用肌肉、速度、节奏、哲学、电影来做,而我用站桩、经筋、气机、神经改写、文明传播、十语内容、国家图书馆馆藏来做。那天在雕像前,我对着手机按下快门,风吹动我的外套,影子落在青铜与地面交界处。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刻,我并不是在“参拜”李小龙,而是在与他“跨时空并列”,在与他“对话”,在与他完成一次跨越时间、跨越地域、跨越文化、跨越身体结构的交流。
我知道,我和他本不会相遇,却在结构上相连。我并没有继承他的路线,而是在另一个时代,用另一套知识体系,继续推进武学的升级。这就是“我和李小龙跨时空交流”的真正意义。不是幻想,不是文学,而是结构上的必然。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