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409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20022
:
|
|
[极限武学]运维练功日志
作者:巫朝晖 JEFFI CHAO HUI WU
每天凌晨,当悉尼南区海边仍浸在墨蓝的晨气里,我就开始为自己的生命系统做一次全链路运维。五时一刻的潮声,是我每天的“开机指令”。第一项功课是马步桩,这不是静止,而是一种把全身重量从肌肉交还给骨架的深度重启。《黄帝内经》言“肾主骨,生髓”,我在桩中感受到的正是骨髓被气血充盈的温润。大约三分钟,我的身体便会突然“整体发热”——从生理学看,这是深层筋膜被激活后毛细血管床的同步开放,是《灵枢·本藏》所谓“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的现代显化。这不是从脚底往上,也不是意守丹田后的定向暖流,而是整具身体同时被点亮,像系统升温的瞬时启动。
六周旅途让我对这一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北欧九到十二度的低温里,我全程秋装;冰川旁、黑沙滩、玄武岩柱前、极光下,我随手打一趟太极拳剑;布道石五小时二十分徒步、负重六公斤,全程几乎不坐下;每天一至两万步的无根步行走让我在各种地形和气候中不断验证身体结构。现代运动医学所称的“运动性热化反应”,在《素问·逆调论》中早有对应:“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是人者,素肾气胜”。所有停顿时,我都立刻进入灵子桩——脚跟离地、筋膜链悬挂身体——这是我旅途中最稳定的“移动能量站”。
我非常清楚:练功若感到“舒服”,那是无效的代名词。有效训练一定带有结构重组的压力。《内经》云“精气夺则虚”,真正的改变必然伴随经筋重构的张力。初期,我的大腿和小腿抖得厉害,而胯部稳如磐石;现在进入结构桩后,肌肉不再抖,真正承重的是胯部深层的结构链。肌电图可证实这种转变:表层肌群放电减弱,髂腰肌与盆底肌开始主导微调。这种变化不是损伤,而是身体从肌肉桩迈向结构桩的象征,是《灵枢·经脉》“骨为干,脉为营”的活态实现。
太极是第二阶段。我每天三趟拳、三趟剑,在海边的沙地画出无形的圆,这些圆是身体内部的重编程——从足踝、膝胯、脊柱到指尖,像在重新布线通道,让气血、力量与筋膜链的流动不断优化。这与《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形成跨时空印证:每一次云手都是对前表链与螺旋链的协同校验。我从来不刻意追求慢,而是让动作自动找到节奏,就像潮水遇到礁石,自己会找到出口。
最关键的是闭眼金鸡独立。左右各二十分钟,脚跟离地,身体悬在筋膜链的细微张力中。视觉关闭后,世界只剩下呼吸、前庭系统与重力的对话。脚趾轻抓地,踝关节细微调整,胯部悬挂稳定,脊柱自然拔长。《内经》谓“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此刻外人看似静止,内部却在进行成千上万次微调,每次抖动都不是疲劳,而是深层神经系统的重新校准。
旅途中这套机制持续运行:长途车上我随时靠椅蹲十二到二十二分钟;等待交通时立刻进入灵子桩;徒步途中金鸡独立即是休息;无论天气寒冷、路面湿滑,我的系统在每个场景都能自行启动、自动维持。这印证了《灵枢·本神》“节阴阳而调刚柔”的智慧——真正的稳定不是对抗环境,而是与万物共振。
每天运维程序的最后,是易筋经与气功的收功。易筋经让筋膜链像线缆归位;气功只是让注意力回归中心,不造作、不硬意守。我的热从来不是“由点向外扩散”,而是整具身体的能量网络同步亮起,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所描述的全局光照。当收功将能量沉回核心,正好赶上海面跃起的第一道金光。
当我睁开眼时,身体像被重新铸造过一样:通透、饱满、稳定、沉静。从神经内分泌角度看,这套晨间运维已完成对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精细化调节。使我每天都能支撑万字写作、极限摄影、十语并行排版,以及对《时代跃迁》的千页编纂。外界的潮声依旧,而我体内那片被点亮的海,正在持续运作、持续更新、持续进化——这是《黄帝内经》“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在数字时代的终极实践。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