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帽壳子”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随笔杂想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也好快活

会员等级:3


性别: 性别:男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246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积分: 470


文章时间: 2007-6-24 周日, 上午1:21    标题: [原创]“帽壳子” 引用回复

“帽壳子”是一种食品的俗称,取其形似,就像说天津的“猫耳朵”。别的地方我不知道有没有,我却只在以前还没有拆掉的“清和元”吃过。
这也是我孤陋寡闻,以前只知道太原的“清和元”是以卖“头脑”出名,也曾相跟了朋友去吃过几次,也要点些主食,一般点的都是“稍麦”,挺好吃,也就没有想到再点别的。
那天是我一个人去的,排队买票,快到跟前的时候就听前面一位操着地道的太原口音瓮声瓮气的说:“来一个双碗头脑,两个‘帽壳子’。”我就愣怔了,怎么还有叫“帽壳子”的东西?轮到我,出于好奇,我也鹦鹉学舌来一句:“一个双碗头脑,两个‘帽壳子’。”
到里边交了票,找座位等着。不一会服务员端来热腾腾的“头脑”,又放下一个盘子,盘子里是两个有些类似梯形的硬馒头,我没好意思问,想这应该就是所说的“帽壳子”了,看着还真有点像以前冬天老年人戴的毡帽。
“帽壳子”个头不小,我就有些后悔,这么大两个怎么能吃了呢?但既然点上也没有退的道理,大不了拿回去。可用手一拿却觉出份量不对了,轻飘飘的,稍微一捏,竟塌出个洞来,原来里边是空的,我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这不是典型的“弄虚作假”啊。琢磨这玩意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壳子挺硬里边却还是空的外面还看不出来呢?
我掰下一块吃了一口,味道和馒头差不多,就是硬一些,难怪要比“稍麦”便宜很多。我观察别人怎么吃这“帽壳子”,有的是直接吃,要的它的嚼透,更多的人是泡在“头脑”里吃的,于是我也掰碎撒到“头脑”碗里吃,还甭说,“头脑”的油性和“帽壳子”的干脆中和出一种可口的感觉来。似乎有点类似西安泡馍,却又迥然不同。但说实话就我个人口味我还是觉得“稍麦”更好,但这却是不能如此简单类比的。在我看来“帽壳子”倒更有文化意义。从本质上说“稍麦”不过是变形的包子,而这“帽壳子”却既不是馒头更不是饼子,能够中间做空就不简单。
后来我才从朋友那里知道,“帽壳子”只是俗称,应该叫“帽合子”。可惜“清和元”拆掉后我就再没有吃到过“帽壳子”了。

_________________
来自山西省的一个文学爱好者。
我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u/1198293521
我的邮箱: jjyy456456@163.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也好快活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QQ号码405791625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随笔杂想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