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也好快活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246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积分: 470
:
|
|
张非之非
最近媒体把“考霸”张非事件炒得沸沸扬扬,不由得也想说两句。
小时候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就告诫我们要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但这只能现实的说是一种理想状态,大多数人都会偏向某一方,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这里必须再一次强调大多数,“大多数人”也是在成年之后才真正明白这样的道理,而同样是“大多数”,在成人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是庸人,甚至还可以再消极一点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也是庸人,当然这里所说的庸人并非完全的贬意,而是一种普遍的真实,之所以在这里强调不过是为了和考霸张非做个类比。如此多的庸人何必指责这样一个天才张非呢?有些人的指责可以看成是关爱,而有些人的指责却是嫉妒,甚至可以说是潜意识到通过指责张非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
首先需要纠正“考霸”这个称谓,这绝对是一种谬误,如果是一句玩笑话也就罢了,如果是定性就有点过分,从人性上他并没有霸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单纯的弱者,其次他更不是某些媒体所宣扬的为了赚取奖金才频繁高考。否则当初十一中奖励给他的10万元他没必要再捐回去5万了。而如果他真的成了考霸,十一中或者其他学校也不会继续犯傻的给予高额奖励。
张非也并不是人们想象里的书呆子,尽管他的母亲对媒体说:“大家只关注我儿子的智商高,考分高,其他的很少关注。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他会真正快乐吗?”张非的母亲的确没有说错,但是这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并非张非独有,这里我相信树大自然直的道理,成年后的张非还会这样对待他的母亲吗?我觉得对未来的一代我们应该有信心,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张非母亲应该为儿子骄傲,很多连大学门槛都进不去的青少年身上其毛病更甚。
有人把张非事件归罪于应试教育,这也值得商榷,应试教育的确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就这个个例绝对不能一概归罪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至少在目前刻版的应试教育还是较之人情关系无不渗透的并不规范的素质教育为优,至少目前他仍然是许许多多凭实力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命运的垫脚石敲门砖。还是利大于弊的。
张非事件从一个侧面说明某些人的短视和狭隘,譬如他们可以宽容理解名人的偏执,比如凡高,但对未及成名的天才却耿耿于怀,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心情看成是好意,毕竟社会风险人生险恶。这里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是张非适应社会还是社会接纳张非?出于好意我们应该为张非的未来担心,但作为社会,我以为一个安定和谐健全的社会是应该有气魄和体制对姑且称为非健全的张非这样的人给予保障的。出于珍惜人才考虑我们也姑且认可张非是一个奇材,所以这样说是我们曾经看到过许多为了迁就世俗人情而被戕害的事例,还因为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偏执的天才都能及时得到心理病理学专家的调治。如此健全的社会倒应该给予这些人一点自由和“妥协”,事实上这些人也并没有危害过谁,他们最大的愿望不过是想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罢了。对于张非,多一些宽容,多一个机会,在他的这个人生十字路口,应该比什么都重要。
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对张非人们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如果他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人们还会惊奇吗?如果抛开这一点,理性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张非”难道寻找自己的自由释放个性有错吗?至少张非还有一个学习好的底垫,更多有张非毛病的人却是根本没有的,这也就难怪被人质疑诋毁的张非仍然会有很多人看成是神话似的人物了。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相信树大自然直吧,张非也并非没有自我塑造的自觉。
《南方周末》里这样写到——在他“咨询过北大招生老师后,他基本确定,报北大心理系。刚到四川南充十中时,他曾接受心理医生的问询:“我想当一名心理医生,打入他们内部,看看他们为啥那么烦人,总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己最正常,别人都是神经病……还想好好研究自己。人终究要自我拯救。” _________________ 来自山西省的一个文学爱好者。
我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u/1198293521
我的邮箱: jjyy456456@163.com |
|
|
返回顶端 |
|
 |
谢流石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5/10/08 文章: 1003 来自: 中国 浙江 积分: 5467
:
|
|
返回顶端 |
|
 |
也好快活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246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积分: 470
:
|
|
共鸣。 _________________ 来自山西省的一个文学爱好者。
我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u/1198293521
我的邮箱: jjyy456456@163.com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