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百家论诗}李长空关于韵改的三组通信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古韵新音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文章时间: 2007-8-23 周四, 上午8:57    标题: [百家论诗}李长空关于韵改的三组通信 引用回复

[百家论诗}李长空关于韵改的三组通信
*李长空.本名李家庆

(一)

家庆先生:你好!
遥天万里,收读诗函,大快乐!
重翻《九洲诗词》《东坡赤壁诗词》等,比较认真地看了你的诸多作品,又是大快乐。你的文学功底不浅,诗情饱满,来日不可斗量。
承询“良策”,实在无为,说点思路供你参考。
十多年来,诗坛纷说韵改,《中华诗词》已刊出过两套新韵简表供讨论,而我以为首先不在韵的新编,首先要解决书面语音与口头语音的吻合问题。一个字读什么音,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普通话的写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进步,写诗作词要遵循通用语言。由于老一辈诗词家习惯古声韵,很多不懂汉语拼音,所以这个问题只有留待年轻人去实践。比如“拥”字已读平声,为什么还按以往用作上声呢?“醒”字已只读上声,为什么还按以往既作上声,又作平声呢?笛、蝶、惜已读平声,为什么还按以往读入声而归在仄声呢?斜读Xie,车读che、ju,为什么不按以往押在麻韵呢?连萨马兰奇都能说出beijing(北京),为什么还按以往要读成bojing呢?我们不能倒退。至于韵,凡写诗词的都知道要押韵,由于读音的转换,打破了先前的韵书编列,可以让大家各自运用,经过实践,水到渠成会趋向同一,那时成熟的新韵书就会自然形成。
你是掌握了汉语拼音四声调的,分平仄已不成问题,但不要混用,比如“只惜离别太匆匆”一句,“惜”字“别”字都已读平声,而你把“惜”字当平声,又把“别”字当仄声,就是混用了。《白香词谱》中开头的几个例词的每个字的读音跟今天毫无冲突,就按着谱上的平仄去填可以了,第七页韦应物的“调啸词”中有个问题,就是“别”字“绝”字今天已读平声,而谱上“别”字下标仄,“绝”字下标韵(△),那是把入声字当仄声在用,今天去填时,“别”“绝”之处应该用上、去声,不能用平声。古谱今用,除了上面举的如“拥”“斜”等的读音转换以外(不是很多),主要是这种平入声处在仄声位置时须特别注意。你的《金缕曲•珠江》两个“沙”字、两个“华”字、一个“徐”字都要调成仄声,而且两个“沙”和后一个“华”必须仄声押韵,想是你粗疏了。“哺乳我南国百姓”一句原为二五即四三结构七字句,你变用成三四结构式,这种情况只能万不得意时用用,也提请注意。古风长诗,要多用致情语,《焦仲卿妻》、《木兰辞》、《长恨歌》、《琵琶行》都是如此,你写的太直,少了点婉转回还,不过,结尾处还不错。
我苦于至今写不出一首好点儿的作品,兴笔写来,不定合你需要,不妨互动式探讨。附上新近才有的会刊一册,看后请多提意见。下期会刊“通用语诗词”栏中,能允许择用你的作品吗?
信写得很潦草,不知能看懂否?
谢谢你的来信。
顺致时安!
班 浙北秦溪 王留芳
2003.02.12.夜

王老师:
新春好!
大函及贵会会刊均悉。谢谢您的不吝赐教并赠刊。您的亲切教诲之恩,我会铭记于心的。
你说的不错,关于“韵改”,我们首先要解决书面语音与口头语音相吻合的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完成声韵的新编。您指出的拙作中那些平仄声韵混用的字也很有见地,只是造成这种结果却多半出于我的误解。在我的案头,除《白香词谱》外,尚有另外几种《词谱简编》,但其中收编的例词,都只是最常见的那些。有时我读到一首好词,忍不住想按谱同作一首,但苦于手头无现成的该词谱,便往往会以该词为例,用新声韵逐字对照制出自己的词谱来然后再用新声韵进行写作,于是便有了您说的“声韵平仄的混用”。如“拥”字,在我自己制的词谱中,它就是今“平”声而不是古“上”声。另外一些字是本有现成的词谱,但因谱中标明“可平可仄”,我便不再留意它的声韵平仄了。像你提到的《蝶恋花•七夕》末句“谁知醒后空欢喜”的“醒”字,词普中就标明它是可平可仄的。你在所举的《白香词谱》第七页韦应物的《调啸词》例中说,它“有个问题,就是“别”“绝”字今天已读平声,而谱上‘别’字下标‘仄’,‘绝’字下标韵(△),那是把入声字当仄声在用,今天去填时,‘别’‘绝’之处应该用上、去声,不能用平声”。也就是说,您赞成同用古声韵对古词制谱但必须改用今声韵按该谱填词(指通用语诗词),不知于今声韵改革是否科学?我原来设想的用今声韵重新对古词制谱并按新谱用今声韵去写作,是否也会有可实践处?盼继续赐教。
您提到的我其它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我也会牢记在心的,并希望能早日跨越过它们。
贵会会刊编的不错,诗词、评论并举,很是耐读。谢谢你们为此作出的所有努力。拙作尚处探索中,如您认为可用作实例,一切按您意即可。另附上新作几首,请一并赐教。
您的信我全能看懂。这些年来,我都在同各类字体信稿打交道,只要不是狂草字体,我都能看懂的。再次谢谢你无微不至的关怀。
谨复。祝老师羊年胜意!

李家庆 敬上
2003.02.23

(二)

家庆先生:
又收诗函,“老师”实在不敢当,作为吟友彼此探讨可也。
我书架上有本中洲出的《注音读本唐诗三百首》,注音者,出版社的初衷想来是在做着弘扬传统从学生抓起的大事业,当然用普通话诵读唐诗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以此去认定律、绝诗体就成问题了。因为很多律、绝一经普通话注音都变成平仄随意的古体诗了,个别的还连押韵也没法懂了。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七个平声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诵读只能如些,然而却必须知道作者原本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也就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律句(一、三、五不论——律句中一、三、五不论的只此一句)句式,今天照着去写自然不能用七个平声字,你说是吗?拿这作例子,词谱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觉得你“用新声韵重新对古词制谱”的办法是不适当的。比如《贺新郎》首句苏东坡有“乳燕飞华屋”,吴文英有“乔木生云气”,一旦用你的办法,末字就有平仄两谱,那结果,同是《贺新郎》定会有好多各不相同的谱,反而无谱可遵,无律可言了。而这里的首句原本只是“仄(平)仄平(仄)平仄”这样固定的句律,你不妨仔细想一下。所谓谱,是前人千锤百炼下来,凝聚了汉字汉语抑扬顿挫的特点特色,乱了套,就会减弱了乐感美和动听美。我们要解决的是审音从今,不是要去重新随意改律改谱或制律制谱,犹如我们不必改变方块字一样。否则,现在洋诗汉译体的所谓“新诗”还正在风行,又何必填词写诗呢?
你的一律二绝我反复读了,觉得你的诗情很浓,只是有层凉意袭来,也许在人生道路上苦斗所至吧。希望你象敬业诗词那样多用些热情去拥抱生活,你还年轻。《全家福》中“十年觅食”的“食”字今读平声,既然“泊”字用作平声,“食”字就该换用今读上、去声字——又是混用。《华夏诗词》上有你的《论诗》短文,写得不错。(附拙作《题全家福》:老母巴山兄长晋,吾泊南粤姐它迁。十年觅食难团聚,万里归林半日圆。)
附去拙著《词律百例》,原想为初学词的青年朋友在使用汉语拼音四声调时读懂古词、弄懂词谱提供点方便,只是校对粗疏,不尽如人意之处太多,让你作参考用吧。
写到这里,脑子中生出四句东西,写出来请你吟正:
俗世无情天未知,几人花好月圆时。
一朝阅尽古今字,方懂幸福心境滋。
顺颂时安!
浙北王留芳2003.03.05


王老师:
五日来函悉,在这样静寂的深夜,能读到您的大函,实为人生之大快乐也。
所以尊您为师,不是因为您的年长,完全是出于对您古典诗词真学识的由衷钦佩和对您对后学者那片谆谆教悔心、关爱心的爱戴。来日,我会以您为榜样作人的。
仔细想想,用新声韵重新对古词制谱的办法真是不适当的。您说的不错,那样做的结果定会有好多各不相同的谱,反而会无谱可遵、无律可言了。对于古词,还是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好:我们可以对其内容赋于新的时代感和情思,也可以并且必须对其音韵进行改革,但形式上还是采取继承好。对于我前段时期所作的那些诗词,我会尽可能挤出时间对它们一一校正的,请放心。然后再找个机会把它们全部再次发布。遗憾的是,它们已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可避免的了。如《九洲诗词》等刊发布的那些诗词,现在已有许多被它刊隔期转载:像您曾提到的《虞美人•梦后作》、《采桑子•言难尽》,《东坡赤壁诗词》已在今年一期转载,只是把你特别提到的那句“只惜离别太匆匆”句改成了“可怜……”句,而“别”字声韵混用却未改及。我以为把“别”字改为“去”字,不知您以为如何? 对于您提到的拙新作《题全家福》中“食”字声韵混用,我特别查阅了《中华诗词》推荐的星汉教授编的《中华今韵简表》,在“一衣”栏阳平、去声中均出现此字。对于这样有两种声韵的字,如意思一致,是否可以随用?望继续赐教。
王老师,您觉得拙作“诗情很浓,只是有层凉意袭来”,这与我的苦斗历程有关。在我四岁时,父亲就离我们独去了;我十七八岁时,兄长们尽皆自立,只有母亲和我相依为命。我能走到今天,实只靠了自己的“苦斗”。尤其是我入世后,因急于彻底改变生存环境,除“因特网”媒介未工作过外,其它大众传媒差不多都一一尝试工作过:几次获得成功,几次投资“下海”,又几次被海水淹得半死。但我却不能“死”,我还得尽儿子的义务,我还得走自己的路:所以我又总是坚挺起来。情感上也是这样。这样的人生历程,这样的疲惫,我都只能把它们和入墨汁,以求解脱。其实,我很向往较平静恬淡的生活,这于我只有环境彻底改变后才可能的了。那样才可能真放下心。所以我还得“苦斗”。不过,相信生命自有它生存下去的毅力。请您放心。
谢谢老师对我的劝勉。我会时刻铬记在心并感受到它的温暖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心安就好了。
匆匆“和诗”一首,请教正:
墨客多情您我知,无关满月好花时。有朝吟尽《无题》字,甘化雨丝后者滋!
李家庆敬上2003.03.11


(三)

家庆先生:
您好!
谢谢您又给我写来长信。我正左图右史、孤灯窗下,按理能跟您这样的年轻人通过信件说说话,应该是种享受,但是,我又怕无谓地花去您太多时间,增加您觅食之苦。今天就少说几句吧。
“只惜离别太匆匆”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句式,“惜”字作平声可以保留,建议“离别”二字改成“聚散”,不知意下如何?“食”字作名物词用的时候只能读阳平shi,只在用作动词的时候才读去声si,另用作专人名字又读yi。
七律、七绝句式中平仄一、三、五不论的只有“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这么一句,上次我已说过,“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这一句,只有一、五两个字可以平仄不论,第三字一般不能调平为仄,要调也只能跟第五字对调而成“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所以“甘化雨丝后者滋”一句,要么“雨”字调平,要么“后”字调平,现在不少人胡乱一、三、五不论是不对的。
已经发布了的作品,不必急于去重发,可以留待日后,只在从今开始即行,你说呢?
祝一切如意!

王留芳 2003.03.17

王老师:
您好!
3月17日来信又收到,铭谢。
从您复印给我的拙作《论诗》知,《华夏诗词》很可能是转摘于2002年一期《新国风》诗刊(总第十四期)上刊载的拙作《写诗夜话》(共发四段,《华》仅选载了第一段),该文发表后曾于当年获得“《新国风》诗歌奖十五期总评理论一等奖”。去年底我又补上三段短论,现整理出清样一并寄您,请赐教。
王老师,从几次向您的求教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何为“学海无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会继续“苦作舟”的。
“只惜离别太匆匆”句,把“离别”改为“聚散”的建议很好,只是我写的那些文字,都有特定的写作时间和背景:我和她并未见面,“聚散”尚谈不上,所以我以为用“离去”可也。我是出于这样一种写作心态:诗如其人,诗如其时、如其境(景)。我只想把真实的那种东西留下,若干年后,至少把它们和真实的自己联系起来是不会有“出入”、“矛盾”的。内容决定文字。王老师,我是不是有些偏执?
“甘化雨丝后者滋”,遵嘱改为“甘化雨丝来者滋”,意思不变。中国文字的伟大,于此可见也。
你说的不错,已发布的作品,待以后出个人专集时再订正即可;现在关健在于积累相关知识,并尽可能不再犯错。
再次谢谢老师的屡次赐教!
祝春安!

李家庆敬上 2003.03.21

家庆先生:
您好!
蒙赐《论诗》全文,感觉不错,到时跟其他同志商量下,看能否在下期会刊上用之。附去刘征先生《谈诗》一首复印件,供参考。
另外,您应邀参加《当代千家词点评》的几首词作我也仔细读过了,感觉不错;但,《渔歌子•粮农》这类词,我以为还是通过其它途径面世的好,您还年轻。意见妥否,供您参考。
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王留芳 2003.03.30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文章时间: 2007-8-23 周四, 下午10:53    标题: 引用回复

普通话与平水音有大区别。河南戏曲有几十种,仅河南曲剧就近两百调门,不像京剧二簧,就那几腔几调。所有的演唱煞板时,是要拖腔的,是押河南的中原平声韵。而普通话的两个平声,均不可拖长音。新平声最利于快板的急顿式那样的表达。

如果用于演唱,就要以仄代平:《智取威虎山》里有名的“穿林海”,起韵“汉”是三声,拖腔时变去声,押韵字“山”是一声(阴平),拖腔就变调为二四声浑合用。歌曲《青藏高原》,在最后挑高腔煞尾时,高(一声)原(二声)都要变声调。“高”字的拖音有四声变换之妙,“原”则变调为去声。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海外逸士

会员等级:7




加入时间: 2005/11/08
文章: 1956
来自: America
积分: 10755


文章时间: 2007-8-24 周五, 上午5:28    标题: 引用回复

幾點意見﹕
1) 切勿以自己的口頭讀音來押韻﹐否則只有同鄉人可讀。
2) 押韻字須有書面根據﹐如來自某本韻書。這樣﹐沒人可說不對。
3) 至於用不同方音讀同一首詩﹐讀出的韻音不一樣﹐這是正常的。只要有方言存在﹐就無法改變。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海外逸士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QQ号码none 雅虎讯息通 MSN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文章时间: 2007-8-24 周五, 上午9:25    标题: 引用回复

海外逸士 写道:
幾點意見﹕
1) 切勿以自己的口頭讀音來押韻﹐否則只有同鄉人可讀。
2) 押韻字須有書面根據﹐如來自某本韻書。這樣﹐沒人可說不對。
3) 至於用不同方音讀同一首詩﹐讀出的韻音不一樣﹐這是正常的。只要有方言存在﹐就無法改變。



逸士先生说得对:"不同方音讀同一首詩﹐讀出的韻音不一樣﹐這是正常的。只要有方言存在﹐就無法改變",自古就是如此!

现有三种韵:一新官韵普通话,二旧官韵清平水,三民间韵(即乡音方言).不管那种韵,写在纸上或以网代纸,均为书面语言,都是给各种语音念出的!!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文章时间: 2007-8-29 周三, 下午2:39    标题: 引用回复

我焉何重视中原乡音?一是故乡乡情。自幼,就是接受的这样乡音发声训练。
我的祖居许昌,并不是有名的都会。但这里在建安时期曾聚拢众多的文人学士,是建安文风的腾达之地。在汉时有《说文解字》的许慎,在唐时有许遂良吴道子。现今是戏曲之乡。戏剧改革演现代剧最多的地方,《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香魂塘》等豫剧家喻户晓。卫视栏目《梨园春》擂响全国。地方文艺河洛音走进台湾、中南美,还唱响悉尼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

二是中原河洛音的特殊地位。它与京音同属北方语系,是普通话的参照系;又是平水音韵的发祥处。于今我(我们这代人)已不会平水官话口语,虽经战乱频仍几经融合变迁,但平水味还是多多的。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古韵新音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