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海外逸士
会员等级:7
加入时间: 2005/11/08 文章: 1956 来自: America 积分: 10755
:
|
|
從網上各詩詞論壇反映出來﹐許多學寫格律詩者﹐都學得不夠全面。也就是說他們是這裡抓抓﹐哪裡瀏瀏﹐沒有循序漸進。當然﹐這個序究竟怎樣的﹐沒見有專論發表過。現就本人學詩經歷﹐簡略談一下。
要學寫詩﹐首先要把平仄韻律搞清楚﹐知道詩的框架是怎樣的。才能往這個框架裡放東西。隨後要學會構詞成句的技巧。這得從古人詩中去學﹐不能自己想當然去寫﹐不能生造大眾不能理解接受的詞語。所以要多讀古人詩﹐汲取養料。語言的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字義的辨析﹐字的正確使用﹐詞語的搭配﹐不能寫錯別字。這些都是語言的基本功。這兩點屬於基本範疇。目前在各詩壇上看到的格律詩﹐其中許多在這兩個基本點上都有毛病﹐而作者自己限與水平當然看不到﹐還以為寫得很好。如果作者能看得出自己不足之處﹐當然就不會犯這些毛病。所以這經常給有責任心的版主在評論方面帶來困難﹐造成雙方之間不必要的矛盾。
學詩要再進一步時﹐要考慮句子通順﹐起承轉合得宜﹐前後呼應合適。在落筆前﹐把要表達的意思﹐從頭到尾先打個腹稿﹐怎樣開頭﹐怎樣接續﹐怎樣收尾﹐做到心中有數﹐隨後再措辭造句﹐才能一氣貫通。最忌是一句句湊成一首詩。可以這樣說﹐如果一首詩起承轉合不得宜﹐前後呼應不合適﹐基本上屬於一句句湊成的﹐否則不應該有這種毛病。要克服這個毛病﹐就要多讀古人詩﹐潛心揣摩古人之措辭用句﹐層次安排。
本人在與人討論詩時﹐總是先從兩點基本功開始。當基本功上問題尚未解決前﹐不必與他討論進一步的問題﹐否則說了也是白說﹐因為他還未到達進一步的境界﹐無法理解詩句該如何起承轉合。所以因人而評﹐突出重點。寧可只談一二點﹐把其他問題留待以後再談。這樣對被評者的幫助可能更具體有效size][siz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值得一读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登志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12/31 文章: 664 来自: 重庆 积分: 310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从逸士文所想到的》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宋诗,说一切学问(学术)写作,必须源有活水,才能如流水不腐,才有“天光云影”括然在胸的清彻之妙。
有位伟人说,人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不无道理。古、今、中、外的创作离不开社会生活。读书,是了解书作者提供的他的生活体验。读上好的作品,也可洞窥其提炼、谋篇、构思、着言、立意之妙。但每一位写作者,下笔有物,首先是有自己的生活体验,于诗,则是这体验的高度浓缩。
清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是读诗(或书)的经验之谈。就是突出重点,精读、细读、熟读,重在悟其理,得其法。当然某专业的从业人士还要博览群书,摄百家之长,“术业有专攻”,从而在实践钻研里,有所建树。对于业余爱好者,读书则应从其捷,找最尖最精的去学。
读别人的诗,是给自己以启发,以给启动自己灵感的阀门,添加润滑剂。灵感从何来?是自己触物生心,在历、察、闻、思过程中突发的。是火花一击,是电光一闪。那也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体验基础上之喷涌,离此,别企冀出佳品上品。而读书,是一种借鉴,当然是重要的,也是阅历之一部分,回到开头,读书是流,不是源。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从海外逸士论写诗所想到的》之二
古典诗词称填,有时就有两种情况:一即减肥,把有感于心而涌出的泉水,尽力压减,以填进其固有的固定的格式里,二是为凑齐某种格式,再加进一些原来并没想说的话,如加汤添水。
第一类是瘦身法,甚而是“瘦到骨”。等于在有限的文字里,开拓出巨大空间。这类手法创作的古典诗词也如今日所提之留白,给读者的想象以广阔驰骋的天地。这类诗词读起来,有饱满感(或叫张力),耐咀嚼,其诗味厚醇而深邃;
第二类,则是加肥法,情不够,赘句凑。因为汤水多,味嫌得淡而不足。这里,错不在赋述,而在不精,其根源首先是生活体验不深,其次是写不得法。再是凑齐其格的无奈.
举一例:“满城风雨近重阳”,就是诗作者灵感火花的一闪,得此一佳句,但却连一首绝句也未凑成。这一句,可称为古代的古典的微型诗。就这一句,成就了一段世代相传的诗话,又成就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
再举一例:我第一次读到“大江东去”,第一印象就有个“小乔初嫁了”这个随意之笔的叙述句,与其词整体性不甚谐调。从不为名人讳,就是有凑齐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
返回顶端 |
|
 |
海外逸士
会员等级:7
加入时间: 2005/11/08 文章: 1956 来自: America 积分: 10755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