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韩俊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5/11/10 文章: 15 来自: 四川成都 积分: 15
:
|
|
题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900多年前苏东坡和王弗初见时惊鸿一瞥,已经永远屹立在青神县中岩的唤鱼池畔,那羞涩的欲言又止的神韵,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如同那江南的雨,唐宋的诗词,婉约,诗意。这时,千般风情,万般心思,缠缠绕绕全系在了对方的身上。眼底,心间,眉尖,发梢,全是对方的影。于是,朝朝暮暮,缠缠绵绵,卿卿我我。于是两情相悦,海誓山盟。于是,情不自禁,于是,铭心刻骨。这就是人们常常回忆的初恋的感觉 。
2007年9月8日,我和打工诗人许岚、西充诗人鲁川应邀前往“西川林泉最佳处”的青神中岩寺,参加眉山市文联、眉山市诗歌协会、眉山市青神县委宣传部共同主办“2007金秋中岩笔会”。在途径眉山市东坡区28公里处,进入青神县界时,一块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大幅形象广告牌,十分抓扯人们的眼球:“青神——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十个红色大字牢牢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带着满腹疑虑,我开启了探寻苏东坡和王弗初恋的旅程。
苏轼1036年生于眉山,1054年与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1057年考取进士任陕西凤翔府,再居史馆。1059年夫妻一同赴京,王弗陪伴初出茅庐的丈夫涉猎官场,1065年5月28日王弗不幸病故,时年27岁。苏轼含泪写下了《亡妻王氏墓志铭》怀念王弗。次年,苏轼千里扶棂返乡,将王弗葬于苏坟山老翁泉旁。后来,苏轼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为妻。苏轼年少结婚前两位夫人均出自青神,这就为我们走访探寻苏轼的初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午,我们一行30余位参加笔会的朋友,在眉山市诗歌协会的会长伍俊华和邵永义的陪同下踏上了游中岩的红石板山路。由中岩下寺入山,沿山路前行数百米,只见路旁林荫蔽日,小河流水潺潺,空气清新扑鼻。一路上飘起了连绵细雨,漫步在林间显得十分地惬意。忽见丹岩赤壁之下有一碧波绿水,陡峭的山崖上醒目的刻有红色的“唤鱼池”三个行书大字,池畔相依着青年的苏轼和王弗的塑像。这里就是幽默诙谐的邵永义先生版本的苏东坡初恋的地方:1051年十六岁苏轼被父亲苏洵送到了好友青神王方执教的中岩书院苦读三年,期间发生了“唤鱼联姻”的千年佳话。
当我们一行人绕过了不上不下二虎对峙的险境后,来到了景德禅院(中岩中寺),同行人旋即发现了与恐龙同时代,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桫椤而惊喜不矣的时候,邵永义意外地发现了大遍的飞来凤。顺着邵先生手指的方向的山路两旁,盛开着一丛丛乳白色的花,这就是传说中王弗的爱物:飞来凤。其花两瓣平举如翼,一瓣悬月如尾,一瓣引颈向前张头寻觅。闻之清香馥郁。
飞来凤花开时节,唤鱼池畔初相见
轻舞罗扇扑流萤 和羞走 却把青梅嗅
——此为苏东坡初恋的第一境界
让我们一起回到1075年,苏轼梦回中岩,醒来感伤不已,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王弗在去世十年后,这首表达了对亡妻真挚之恋难以割舍的中华第一爱情词中,喷薄而出的情感惊天地动鬼神。“不思量,自难忘。”被我誉为古今中外爱情的最高境界。苏轼初恋的第一境界:和羞走 却把青梅嗅。第二境界:小轩窗,正梳妆。第三境界:明月夜,短松冈。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青神是苏东坡初恋的地方,正是苏轼本人在《江城子》里将自己的初恋之事公诸于世的。
我们遥想当年在中岩灵秀的涧水边、山路旁,每当飞来凤花开的时候,酷爱飞来凤的王弗携丫鬟渡过湍急的岷江水,嬉戏于中岩漫山的飞来凤花丛中,特别是碧波荡漾的唤鱼池畔更是赏花的绝佳胜地。苏轼在读书的闲暇时候,呼朋唤友到唤鱼池畔吟诗作画,临水观鱼。无巧不成书地在唤鱼池畔不期而遇。少女王弗粉黛含羞,与中岩盛开的飞来凤交相辉映。四目相对时,情窦初开的王弗立即就有了被闪电般的幸福击中的感觉,和羞走 却把青梅嗅。少女的羞涩让王弗加快了离开的脚步。初次相见感觉让苏轼梦萦魂牵,望着渐渐远去的背影,失魂落魄的苏轼忙向知情人打听,得知是自己恩师的女儿的时候,喜出望外。
恩师有意来成全,得意门生随风潜入夜
小轩窗,正梳妆
——此为苏东坡初恋的第二境界
倍受相思之苦煎熬的苏轼,择日前往瑞草桥的王家大院拜访恩师。对得意门生的拜访做为过来人的王老先生自然是心知肚明,爱徒的拳拳之心爱女的慈父之心,下决心玉成这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料想起身假意告辞的苏轼,经不住恩师的再三挽留,盛情难却的被特意安排在里王弗闺房不远的一间客房休息。独对孤灯的苏轼此时彻夜难眠,便推开了窗前月,漫步在王家的曲径通幽处,一处灯火通明的房间让苏轼停住了脚步。王弗在得知自己在唤鱼池畔巧遇的青年才俊就是父亲经常在自己面前夸奖的才子爱徒苏东坡,今夜就留宿在自己的闺房的不远处的时候,王弗失眠了。现在的王弗内心一定矛盾重重,惟一能为心上人做的事情就是:“女为悦己者容。”此时,映入苏东坡眼帘的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小轩窗,正梳妆。
明月夜,短松冈
两情相悦时影成双
——此为苏东坡初恋的第二境界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试想当时,王弗身边应该是丫鬟环绕,更有服伺的老妈在一旁全日制的陪伴。这一切都在开明的来主人的明示下,丫鬟们突然都劳累过度地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睡着了。按现在单位领导的话来讲就是出工不出力,就是睡岗,是要考核的。这些心痛王弗的丫鬟老妈中,站出一个红娘一样的,在背后鼓动和支持,王弗终于勇敢地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扑向了苏东坡。凡是谈过恋爱的朋友都知道,此时恋人们要去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那里黑往那里钻。为了摆脱丫鬟们的视线,为了摆脱世俗的目光。在深夜十二点的明月光的照耀下,王弗知道在王家大院惟一可以去的地方。牵着苏东坡的手小心翼翼朝着自己的幸福的地方走去,这个地方就是回忆起来,年年都让苏东坡肠断的地方:明月夜,短松冈......
因此,我赞同短松冈就是苏王初恋的地方,就在王家大院附近。也就是在青神这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思绪往来在九百七十年的时间之外
或者徘徊在一念之间的时候
苏东坡和王弗的故事
回荡在邵永义先生的诙谐幽默里
穿行在中岩连绵的秋雨中
我和一群参加2007年金秋诗会的朋友
伫立唤鱼池畔
聆听到苏东坡低吟的声音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走近一点,再走近一点
走近唤鱼池畔苏东坡和王弗的雕像
唤醒盘踞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
最柔软的地方一个心有灵犀的秘密
2007年9月10日草于青神中岩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anjun001
个人邮箱:hanjun0228@126.com |
|
|
返回顶端 |
|
 |
韩俊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5/11/10 文章: 15 来自: 四川成都 积分: 15
:
|
|
飞来凤是少女王弗的心花
至今依然绽放在中岩
小轩窗阻隔不断对你的思念
正梳妆的人儿不思量自难忘
明月夜里的短松冈你是苏王爱情的惟一的见证人
明月夜的短松冈你看见了什么
为什么会让苏东坡对王弗的思念
在生死两茫茫的十年以后
依然年年为之把肠断
那一定是发生了一件惊天地动鬼神的事情
首先,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下青神县的邵永义先生侃侃道来的苏东坡和王弗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岷江之滨有青神县。《蜀中名胜记》载:“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称中岩焉。”
过岷江入中岩山门,满眼的细草微凤,耳畔涧水潺潺。行数十米,山青如黛,群花杂树中飘着一丛丛乳白的花,细观之,两瓣平举如翼,一瓣悬月如尾,一瓣如玉颈奋前,张头寻觅,且清香馥郁。请教山中人,曰:形如飞凤,为王弗爱物,叫飞来凤。
王弗,一个叫多情才子垂泪的女人。
北宋年间,中岩有座书院,青神乡贡进士王方执教时,好友苏洵送他儿子苏轼到中岩书院读书。苏轼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
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泓,平静如半轮明月,相传为慈姥龙之宅。苏轼读书之余常临流观景,想入非非中不禁大叫:“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立时,岩穴中群鱼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苏轼大喜,便对老师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后,苏轼手书的“唤鱼池”三字被刻在了赤壁上,经可三丈,秀美俊拔。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轼,是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
一位网名叫竹林村民的先生在走访了苏轼的故里眉山以后在《东坡足迹万里行》(笔记)里记载了“唤鱼联姻”的故事:“少年苏轼勤奋好学,来到距眉山40里开外风景秀丽的青神县中岩书院求学,老师乡贡士王方有位漂亮的千金名叫王弗。传说王方别出心裁,要玩一个高雅的内台,为女儿“取名招亲”。悬崖下有一个天然鱼池,主题就是为一个鱼池取个名字,谁取得最好就将女儿许配给他。
鱼池不大,但有趣的是,人站在池边看不见什么,可当你不停的拍手,一群活泼可爱的鱼儿便缓缓的游了出来,让人惊喜快乐。王先生就是要让才子们为这个鱼池取一个高雅的名字。许多男子汉纷纷赶来都想一展自己才华,娶了王弗。
才子们各显其能。有的取名“藏鱼池”,又有的取名“观鱼池”,还有的取名“天鱼池”,唯有东坡与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是他们却有默挈还是先有勾兑后人不得而知,但“唤鱼池”三字却为苏东坡所书。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唤鱼联姻”也被传才子佳人的千古佳话。至今这里仍是中岩最让人兴趣昂然的而又作迷的浪漫景点。”
从上面两则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和王弗的婚姻是正宗的:“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然而,我们在反复地沉溺于苏轼在《江城子》中为我们演绎地震惊中外的爱情佳话中不能自己的时候,我很难相信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我们为之骄傲的“自由民主”、“自由乱爱”的今天,都不敢与之项背,我也为之汗颜。苏轼的爱情早已达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最高境界。
因此,我认为苏轼和王弗的爱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主的恋爱在前,“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在后,才会衍生出 “唤鱼联姻”的佳话。苏轼和王弗同时取名为“唤鱼池”,竹林村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是他们却有默挈还是先有勾兑后人不得而知。”我个人认为这是事先安派好的一场文字游戏,总导演就是苏轼的老师王弗的父亲,苏轼未来的老泰山——王方。
在王家大院,在明月夜,短松冈。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苏轼在《江城子》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但从中透出的信息让我们不难想象,那一定是发生了一件让苏轼刻骨铭心的事情。什么事情最能打动年轻苏轼的心呢?记得我的一位生活至今依然飘忽不定的朋友伍晓欧曾经拥有过一段非常美好的爱情,最令我感动的一幕他们的爱情表白:我这位身份卑微的朋友在成都市的中心天府广场面对一位大学即将毕业的漂亮女孩说:“我爱你!”的时候,这位女孩意无反顾地跳上了他自行车的后座。我认为一位情窦初开的女孩下决心跟自己心爱的人相守终身的那一刻,是最让人心动的时候,我想年轻的苏轼也和我们一样跳动着一颗同样年轻的心。那么,在明月夜的短松冈,就是王弗和苏轼初恋的地方就是他们私订终身的地方。
在我国的古代,在宋朝自由恋爱是绝对禁止的事情,父母之命是爱情的尚方宝剑,自由恋爱的结局在家喻户晓的梁山泊和祝英台的故事在陆游和唐婉的凄婉的故事中已经清晰地告诉了我们。但值得庆幸的是苏轼和王弗有一位开明的父亲王方,深知自己的爱徒才华的王方在冥思苦想以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计:“以文会友,比文招亲。” 下面这个故事也可以让我们一窥苏轼的才华之一斑:“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因此,王方一定满怀信心地认为,苏轼在这场比文招亲中一定会顺利地胜出。我们也不排出舞弊的可能,这就是在比文招亲前,王弗在明月夜在短松冈和苏轼心有灵犀地预先精心地策划好了“唤鱼池”这个标准的答案。
于是,就上演了邵永义先生告诉我们的故事:王方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由此可见,为“唤鱼池”题写了池名的是苏轼和王弗。邵永义先生认为:“苏轼手书的“唤鱼池”三字被刻在了赤壁上,经可三丈,秀美俊拔。”竹林村民先生认为:“唤鱼池”三字却为苏东坡所书。在这里我提出异议,我仔细地考研了苏轼的书法: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与现存于中岩丹岩赤壁之下有一碧波绿水,陡峭的山崖上醒目的刻有红色的“唤鱼池”三个行书大字,相去甚远。我认为既然不是苏轼的手书,就应该是王弗的题迹。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anjun001
个人邮箱:hanjun0228@126.com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