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诗的色彩
李兴濂
诗人对色彩的敏感并不亚于画家,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小诗其诱人之处,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冬晚,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这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是一缕而已。青丶红二色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的一首词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十分绚丽,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的意境感染力。还有色彩的暗地对比,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显得特别明亮。陶岘的“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与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上句写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鸟鸦的羽毛,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抒惰氛围,“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好像电影镜头,从树上黑色的鸣蝉,转为狱中白发诗人的悲鸣;从秋雨中飘落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从夜晚熄灭的烛火,化为春去夏来石榴绽开的红花。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转换的镜头中了。
有时诗人不用复色对比,而通过一种单色,浸渍情感。“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的绿色使离人想起爱人的罗裙,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满林枫叶,火红如醉,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眼泪染成的。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已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了。“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青。”“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例子不胜枚举,即此一斑,也能窥见色彩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何等神奇的魅力了。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
返回顶端 |
|
 |
登志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5/12/31 文章: 664 来自: 重庆 积分: 3102
:
|
|
返回顶端 |
|
 |
郑达夫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年龄: 56 加入时间: 2007/07/28 文章: 5573 来自: 福建永春仙夹美寨园德楼 郑达夫 邮编362604 积分: 24974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