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吟啸徐行
会员等级:6
性别: 
加入时间: 2007/05/25 文章: 1155 来自: 安徽 积分: 5340
:
|
|
上 学 杂 忆
我读书启蒙是从一栋古祠堂开始的。这栋潘氏古祠堂,过去很大,正房数间,回廊深深,不过那时只剩下三间。它的正门离现在门庭有十几丈远,门庭横亘的青石尚在,我是目睹过的。从祠堂里几根又粗又圆的正柱和正柱上雕龙刻凤的飞梁,犹可以想见它当年豪盛的气势。
据说这数十间的祠堂毁于一场大火,剩下寥寥三间。中间一道草帘隔开,西边两间给了村里被没收了房屋的地主家住,东边一间是队里仓屋,堆放粮食和犁耙农具。到七十年代初,队里一般孩子无处上学,临时改作了孩子们的学堂。
每日太阳爬上一竿高时,村里十多个孩子,拾罢猪粪,放好水牛,便夹着三两本薄书,陆续走进祠堂,坐在或高或低,或宽或窄的桌凳上,咿咿呀呀早读起来。老师是一个六八届下放知青,中等个,小平头,白净脸慈眉善目。他在草帘隔墙上,挂一块黑漆木板,写上几个汉字,一串数字,用竹棍指着教读。孩子们齐声应和,祠堂里喧嚷不已。
祠堂门口,平放着一块巨大的青石,长约丈许,宽有米余,上面刻满了古字。那时,我刚入学,识字不多,不知是何人的墓碑,碑文又记载着些什么。等到懂事能解读时,那碑已不复存在,所以至今还是一个谜。不过这块偌大的青石碑,我常在上面玩耍,偶而也趴在上面作业。天热时则躺在上面纳凉,碑石的光滑和清凉,让人至今难忘。
三年级时,我到一个三里开外的村子去读书了。那儿是一所高小,三个班,五十多个学生。正屋里是四、五年级,一披水里坐三年级。教三年级的老师,是我远房的一位爷爷,高挑的个子,头发稍见花白,耳朵有点背气。据说他曾是炮兵排长,在朝鲜战场被隆隆炮声震的。他人十分威严,又有打过美国鬼子的经历,更让学生敬畏。教室门口一处隆起的坟场,旁边竖着一只篮板筐。不远处是一汪水塘,球常蹦进水塘里,拣石头慢慢砸到岸边,捞起来再玩。玩到尽兴时,汗流浃背,老师哨子响了半天,才恋恋不舍地回带教室。
可是好景不长,披水油毡不经冻,开春后便大窟窿小眼的。偏春上雨水多,外面大下,里面小下。雨水淋湿了书本,有时淋进你的脖颈,凉气直透心窝。一连几天阴雨,地下水可没足,无法上课了。本家爷爷便去找队长,几次三番,队长没法,只好让我们搬进队里一间仓屋里。
仓屋后面堆满农具,我们便挤在前半间,学四则混合运算,读《小英雄雨来》一类长书。农忙时,社员们要搬农具进出,逼得我们挪桌动凳,给生产让路。有时一节课在搬动里耽搁了。
天晴,老师干脆让我们到一家竹园里上课。身倚翠竹,头顶绿荫,脚踏野草。风来竹叶哗哗作响,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小鸟,啾啾而鸣。草中星星小花,招蜂引蝶。间或农家牲畜,从你身边胯下穿过。学生精力,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老师也大伤脑筋,只得再去央求队长。
好在相隔半里的邻村,有一间牛栏,白天是不拴牛的。两队长一商量,便将我们移到那儿去,教室算是解决了。只是每天值日生到校的第一事,就是将牛粪扒出去,牛吃剩的杂草打扫干净。初坐牛栏里,总隐隐闻到刺鼻的牛粪味,但没过几天就习惯了。这使我想到一句名言:“入芝兰之室,久闻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嗅不觉其臭。”在这人畜共享的土坯草屋里,我读完了五年级上学期。
学生逐渐增多,大队在一座名曰阳山的小山坡上,兴建一所完小。不过至今我也不知道阳山之阳,是放羊的羊,还是阳光的阳。说是羊山,却不见半只羊来吃草,倒是向南的山坡,阳光一泻无余地洒在青草上。学校尚未建成,将食堂隔开,两间作了我们五年级的教室。
晌午,一人略高的土墙那边,不时飘来饭菜余香,搅得我新神不宁;每每此时被老师抓住提问,站起来或答非所问,或支支唔唔,招来同学的哄笑,老师的嘲弄,让你面如猪肝,接着是一堂课的罚站。我恨自己是谗猫,又不是烧大鱼大肉,谗什么呢。心里这么想,竭力控制自己,可两腮就是不争气,津液不断。只好低下头往桌下吐,半节课下来,地上泥土潮湿一片。现在想来,真让人汗颜。可那时却是没有办法的事。第二节课后,腹中便如藏着几只青蛙,咕咕而鸣,响动邻桌都能听见。每天早上一碗红薯稀饭,背着书包上学,还是源于一场变故。村中一放牛娃淹死了,母亲怕悲剧重演,下决心将牛退给生产队,让我读书的。想到此,我心里装满了感激。
大队修水库的人越来越多,吃饭无处休息,埋怨连天。而不远处山脚下,盖了一排猪圈。大队准备发展牲畜,猪苗还没有买回来,暂时空着。不知是谁提醒了那个几辈子贫农出身的大队支书,将我们撵进猪圈。
在那低矮的猪圈里,学了些什么,我一点也不记得了。每天清早,薄雾尚未散尽,从猪圈里传出长长短短、高高低低的读书声,今天听来该是一个奇迹了。记得那时有一位面容黑瘦、身躯修长、腰背微驼的年青老师,教我们唱歌。在一阴沉沉的下午,当唱到“千里的那个雷声吆,万里的闪”,我真希望有一道“万里的闪”照亮这昏暗的教室,可又怕“千里的雷声”震坍了猪圈。再回到那间食堂,去受那分令人尴尬的折磨。
除此之外,学校里还有学农田、学农地。我们有时停课插秧,栽油菜,种小麦。数十人忙碌很多时日,收获常常只有几担稻谷,几袋菜子或小麦。面对这事倍功半的微薄收获,老师说我们思想上得到了锻炼,炼就了热爱劳动的红心,这比什么都有意义。有时我们整天抄反击右倾翻案风大字报,贴得满墙都是。有时全校学生开批判会,会后,排成一字长蛇阵,游行十余里;不时有人领头振臂高呼几句口号。回到学校时,已夕阳在山,百余名学生在校长总结后,一声解散的命令中,如宿鸟散,各归其巢而去。
这么读到初三,恰逢国家恢复中考,我发奋苦读,考取一所师范学校。新学期伊始,当我坐窗明几净的教室,看到老师站在讲台上,身后是又长有光滑的黑板,心里一动,觉得自己俨然是个学生,随之涌起一种新鲜的冲动。
后来,我走上教育岗位,每每站在教室,直面学生,闲暇中,常想起自己读书的年月。我常想絮叨絮叨,可又觉得难以启齿,即便是说了,对他们而言,也恍如隔世。我想不言,却又如鲠在喉。
唉,我们这代人的辛酸往事,早已是陈年旧帐。可我总想算算,自己是一个亏主,还是一个盈家。
二00四年元月二十三日于天光阁 _________________ 追求自然、质朴和个性的表达。 |
|
|
返回顶端 |
|
 |
巫逖
钻石级版主——感谢您,和我们一起成长!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31925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30496
:
|
|
从奴隶到将军
从牛娃到教授
一部精彩的回忆录 _________________ 巫逖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
与澳洲前总理约翰·霍华德先生在任时合影
www.azchy.com |
|
|
返回顶端 |
|
 |
谢流石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5/10/08 文章: 1003 来自: 中国 浙江 积分: 5467
:
|
|
返回顶端 |
|
 |
叶英儿
会员等级:6
加入时间: 2006/01/04 文章: 1312 来自: 中国浙江省洞头县职教中心 积分: 9817
:
|
|
蛮有意思的,人生从苦到甜,从顽童到教师,这样的人生很精彩. |
|
|
返回顶端 |
|
 |
塔双江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11/14 文章: 1992 来自: 中国四川 积分: 9103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