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郑达夫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年龄: 56 加入时间: 2007/07/28 文章: 5573 来自: 福建永春仙夹美寨园德楼 郑达夫 邮编362604 积分: 24974
:
|
|
【归来者――洪烛与古筝诗歌谈话录】2
2008-02-12 09:40:41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4a62bfcf01008d9e [查看原文]
庞余亮、徐舒、洪烛
三、预测:07年诗歌主流将在传统和先锋之间
洪烛:今后的诗歌会从口语的极端,又开始新的流向。
古筝:你是指传统的回归吧?
洪烛:就是在传统和先锋之间的诗歌。我觉得诗歌就像一个钟摆似的,永远在先锋和传统之间摆来摆去。
古筝:其中还有一种挣扎。
洪烛:对。这是一种生命力。它永远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说,它如果不是像赵丽华他们这样走到这个极端,就没法焕发那种力量。它到了这个极端了,它肯定是要回荡的。但我觉得真正的好诗,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就在这个极端向另外一个极端摆动的时候,一种过程中。
古筝:在这个过程或者最后无法支撑的时候出现的。
洪烛:所以,我自己预言,06年是诗歌向种庸俗化写作的极端撞出的一个钟声,但钟声之后,它要回归和摆动了,摆动向2007年,是属于另外一个极端。向传统摆动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就会出现一批好的诗人和好的作品。就是有一批诗人他也在反思,如果把诗歌全部推倒这种极端好不好?诗歌使得很多诗人有负面的影响。明明想的,本来像伊沙和赵丽华他们,都是希望通过自己偏激点的举措来吸引别人的眼球,让别人关注诗歌,用意都是好的。
古筝:还有舒非苏是吧?
洪烛:舒非苏。本来他们的用意可能是好的。但由于选择的行为太极端,所以反而使诗歌蒙难了。但很多诗人会在这点上进行反思,实际上在反思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批相对来说比较折中点的诗人,折中点的诗歌作品。我自己觉得真正的从艺术价值上来说,好诗是相对有它的折中性的,就是说在传统和先锋之间。传统的优点它能汲取,它两方面的缺点都能排除。
古筝:它在传统的基础上还可能需要一种探索的意识。
洪烛:所以我自己感觉,可能在2007年的时候,很多诗人会变得清醒一些,是吧?很多诗歌也会相对来说,我个人感觉,他会出现一些经典的作品。经典的作品,它就属于并不是那种偏激的,并不是在诗歌史上能够留下一个痕迹,它改变了一个诗歌的河流,使诗歌的河流改道了,它并不是,而是在一种正常的河道上掀起了一道波浪。
古筝:这是比较冷静和客观的分析。
洪烛:所以,我倒是个人觉得,客观的评价去年的好多事件,偏激点的诗歌事件。它也许都是在为2007年在做一个准备。所以在2007年的时候,诗歌它也许会像从真正的恶梦中醒来似的。它醒来之后,它可能会真正的出现一大批,我认为好的诗人和好的作品,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古筝:我觉得,这中间可能有一段恢复期。
洪烛:恢复期。对。你可能觉得2007年还没有从振荡中走出来。
古筝:我觉得,上半年还应该是一个恢复期。
洪烛:我们在北京的好多诗人,就拿前段时间林童写的《网络时代的长诗现象探测》来举例,包括我自己的“西域”,还有好多。他当时觉得这些长诗的出现,基本上也就是一种反思产生的,诗人就要开始增强写作的难度,就是说诗歌它有一种写作的难度。
古筝:那海子当初不也是在写长诗,他的那些近乎史诗的诗歌,不也是要追求这种效果吗?但是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你觉得在今后会引起重视?其实,我个人的体会是,特别长的诗歌和特别的短的诗歌最难写。
洪烛: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对啊。但我觉得长诗,可能下面会非常重视诗歌的经典,为什么那么多诗人开始写长诗,就是开始渴望经典。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并不像梨花诗那样,成为口水诗那样,不是一次性消费的那种,他希望能够有长远的价值的。
古筝:就是那种能够让你反复看,你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越看越觉得有嚼头,这样的诗不仅耐读,而且才能留下来。
洪烛:所以我感觉到,通过梨花体和口水诗之后,梨花体和口水诗是有它的好处是吧,使得很多诗人意识到,诗歌不能永远这样走下去。它的意义就在这个,所以你不能说它没有意义。通过这个,使得诗人开始觉悟诗歌不能这样走,而想到诗歌应该怎么走,它的意义还促使诗人冷静下来。
古筝:纵观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走过的道路,包括朦胧诗、新生代、口语、下半身等。现在回过头来看,从传统到先锋之间是一条真正的道路。以前那么多的诗人过去了,他们每个人留下了什么?大家都可以审视一下,什么东西最后才能留下来。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流传下来了,还包括北岛的《回答》,就是说必须要有经典之作,诗人和诗歌都需要沉淀。我觉得,现在是诗人他太浮躁了,他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中沉不下来。他想的就是怎样去炒作,快速成名,期望有一条成功的捷径。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他更多的时间和功夫是消耗在诗歌之外了,他也无法写出经典作品来。在心态上,就是说诗人的心态出问题了。他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学那些演艺圈的明星大肆炒作自己,就是说现在的诗人也在干这样的事情,而且它考虑一个市场化的问题,诗人已经和纯洁不能划等号了。
洪烛:但是,我为什么并不否定伊沙和赵丽华他们呢?一方面不单是因为他们是我的朋友啊。我倒是觉得,诗界也需要这样的清道夫。我自己个人觉得,他们属于诗歌的清道夫,或者说他们是探地雷的,他们是在雷区中,就是说他们的那种破坏性,也是他们的革命性,他们是一种破坏的力量。但是,他们是为后面的人铺路,或者清道的。
因为什么原因呢?就是说他们永远在诗歌发展到一个极端,他们是在用另一种极端来反击以前的那种极端。我举个例子,诗歌就像在钟摆边摇摆。在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代,流行的就是那种民歌体的,或者像郭小川的那种,任何人都能听懂的,为政治宣传的,政治口号的那种诗歌。后来为什么朦胧诗会为何出现呢?因为诗歌永远都在看懂和看不懂之间摇摆。50年代的这种诗歌说白了,它就像一杯白开水,白开水似的诗歌。后来吧,朦胧诗就像鸡尾酒似的,并且还尽量把它调的就像化学试验似的,然后那种又走向朦胧诗的极端。
古筝:朦胧诗走到极端的一些具体的表现,就是最后要煞费苦心的去猜谜,和只能看不能读了。
洪烛:然后就出现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是反击朦胧诗的,当时就是要让北岛“pass”,就提出这样一个口号。就是朦胧诗那种看不懂的又回到第三代,第三代就属于那种反对高贵的,一种平民化的,就觉得诗歌就该平民化的,然后第三代又走向极端。第三代走向极端后,诗歌就开始进入真空,又没法发展了,没有力量了,它在这个极端没法摆动了。这时候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它是为了反击第三代诗歌的。
古筝:感觉他比朦胧诗更晦涩。
洪烛:对,它更看不懂了。就因为第三代太让人看得懂了,然后就出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分子写作一旦出现之后,诗歌反而萧条了,读者更少了。
古筝:因为晦涩,大家都看不懂,所以它的阅读圈子越来越小了。
洪烛:都是纯阳春白雪的,都是那个小圈子,实际上当时的现象是,写诗的人比读诗的多。
古筝:然后就萧条了,好多诗人就是在那个时候离开诗歌的。
洪烛:然后90年代就萧条了。诗歌进入知识分子写作后,那种书斋似的,就和现实生活无关的,一种玄想似的,诗人的那种玄想似的,是吧?这时候,大家都说诗歌看不懂了。所以,我个人说,这个时候伊沙的出现,是有他的革命性的,就通过“饿死诗人”的口语,口语诗。我们不要觉得口语不好,口语最初出现的时候,它是为反击知识分子写作的,它有它的革命性的。所以,好多东西要这样看,它好多破坏性的东西是有革命性的。
古筝:但它最后控制不住了,就让人反感了。
洪烛:对,它失控了。我说伊沙他们通过口语化来反击知识分子写作的那种,然后,诗歌就从知识分子书斋似的写作进入口语化的那种极端了。口语化持续的时间,一直持续到赵丽华的梨花体,一直持续到这个时候。但我现在的判断,下面的诗歌又会摆脱口语化。
古筝:会不会一下又走入晦涩呢?
洪烛:我个人倒是觉得不会。在这点上我觉得,因为它已经经历了两重到三重的摇摆。
古筝:从朦胧诗到第三代,第三代到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到口语化。
洪烛:从以前大跃进的诗歌到朦胧诗,然后朦胧诗到第三代,第三代到知识分子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到口语化的写作。现在的诗歌,它再摆动,它也不会到看不懂了。诗人通过诗歌的几次发展,几次摆动,诗人开始在反思。
古筝:不管怎么考虑,诗歌还是要向经典发展,诗人同时不能丢失广大的读者,也不愿意丢失广大的读者,所以就不能写大家都看不懂的东西,那样读者会必然流失。
洪烛:从我自己要求自己,要汲取两方面的优点,摒弃两方面的缺点,摒弃它口水化的那一面,但汲取它口语化的一些优点。
古筝:对,口语化确实有它的优点,它在朗诵上和语言的犀利上都直抵人心。
洪烛:口语化确实是有它的优点,我们不能否定它的优点。
古筝:当然不能否定,也无法否定。
洪烛:不能因为口语诗后来怎么了,我们就把它全盘否定了。因为我觉得过去的诗歌老是在全盘否定中。为什么老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的诗人应该有意识的,就是对过去的两个极端都不该给它全盘否定。我觉得,在下面的诗歌就该汲取两方面的优点,一方面,就像口语诗写作那样离现实生活贴近,贴近日常生活。
古筝:你分析的很透彻。
洪烛:这两方面的优点是可以汲取的,写作适当的口语确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方面的优点可以汲取,但摒弃它那点庸俗的东西。因为口语化,实际上它也容易走向庸俗,把庸俗的东西丢弃,但同时又汲取知识分子的那一块,知识分子他们有很多精神上的东西,还是需要汲取的。
就像我评价你的诗,给你写的诗评里也提到这点,就是把它看成哪怕一尊座神似的,非常敬仰,就是说诗歌有一种高贵,诗人和诗歌就应该保持这种高贵,这个我觉得是不该否定的。
古筝:我觉得这两方面有个融合的问题,好东西都汲取了,这样好的东西都同时放在里面,搞不好会有不伦不类的感觉,这就是最要命的。
洪烛:但这个也是最考验诗人的。就你一个诗人,必须博采两家之长,而且实际上是很难的。一般可能会这样,可能伊沙写不出知识分子写作的东西,但是可能是王家新、西川也写不出伊沙的东西,口语化的。
古筝:我是觉得,它可能和诗人个人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
洪烛:和诗人的个性有关系吧。但是,我倒是觉得,诗人下面会有意识的调整自己,就是一种在汲取,在改良自己。因为通过以前几次诗歌的震动,我就觉得,革命的一条路,容易使诗歌走向毁灭。下面的诗歌不会是革命了,它开始走改良的道路了,我觉得下面的就是那种改良道路的诗歌了。
古筝:可能应该会是一种缓和地、温和的,对吧?温和的那种。
洪烛:对,温和派的。我就是说,诗歌的温和派会出现,温和派的实力会逐渐强大。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f595
欢迎光临我的澳洲论坛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95
上一次由郑达夫于2008-4-08 周二, 上午12:28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郑达夫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年龄: 56 加入时间: 2007/07/28 文章: 5573 来自: 福建永春仙夹美寨园德楼 郑达夫 邮编362604 积分: 24974
:
|
|
四、天问诗歌公约: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洪烛:对,温和的那种。我就是说,温和派的实力会逐渐强大。
比如我看你的诗歌,它就是属于一种温和派的,比较典型的。温和派就是属于这样的。不过,我还是这样认为,诗歌还是要美。诗歌你可以背叛一切,但你不能背叛美,你可以在诗歌中反对一切,但你不能反对美,这是我感觉。
古筝:但对于美这块,我是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因为我在网络上泡的比较久,有时候常在红袖添香这样一个网站。红袖它那个网站,比较重点推出的一些重点诗人和优秀作品,就和我在其他比较先锋一点的论坛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他那帮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写新诗的那些人,我感觉之前好像都是写古典诗词的。他的那些新诗拿出来,你看他的东西,从表面语言来看非常的美,但是他的诗了无新意。我就觉得他是在拿从唐诗宋词中学会的一些美丽的词汇在堆砌,这样的美我并不欣赏。诗歌的内容全无新意,没有生命力,跟现实生活还也遥远。虽然是一种美,但这种美,我觉得它就像一束塑料花,是假美,毫无香味可言。
洪烛:我刚才说的是那种美是一种广义的美。它不是病梅的那种美,它不是那种雕琢的美,也不是那种精致的美,它是一种“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是一种大美。它这种大美,就是说诗歌是审美的,审丑也可以属于审美的范畴。但问题你必须是审丑的,而不是丑恶的。就是在这点,只有是反丑恶的,非丑恶的,它都属于大美的概念。我刚才说的是,并不是形式上的,并不是语言上的。有很多美,它可能朴素也是一种美,我刚才就是说的这种广义的美。
古筝:我说的是个别的,文字上的。
洪烛:它不是那种雕琢的美。
古筝:有不少人就认为我刚才谈到的那些才是诗歌的美,其实我觉得这就进入了一个审美的误区。其实,审视心灵或者重塑心灵也是一种美,它不是表面的,文字上的这种美。
洪烛:对。朴素也是一种美,恬淡、朴素这些都是一种美,并不是非要那种华丽的才是美。
古筝:我前面说的就是一种看似华丽的美,而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美。如果华丽的,你写出新意,我也会觉得它是一种美,一种新鲜的浓艳的美。
洪烛:甚至你可以写丑,但是以一种审丑的态度来写丑,它也是美的。就说波特耐尔的《恶之花》,他把“恶”写得像一朵花似的,就是一种美。因为它是一种在审视它,在剖析它,它这些仍然是属于审美的范畴。我刚才说的,那种把丑恶作为美,那种纯粹的粗话,下半身、垃圾诗派,这些我是反对的,就像诗歌界出现的下半身写作。
古筝:我觉得不仅根本无法接受,而且是要反对。
洪烛:它绝对不属于我刚才说的大美的范畴。这是我刚才说的,它是美的对立面。
古筝:其实在这点上,很多诗人都有这样的共识点的,就是说反对这样的东西,而且他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前两天,我在网络上看到出现一个新动向,好像是14位诗人公示了一个公约,具体的内容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好像有潘洗尘、老巢和车前子等不少诗人。
洪烛:他们是搞的天问诗歌公约,我知道这个。
古筝:你觉得这个公约有它的约束力吗?
洪烛:潘洗尘他们就属于我前面说到的归来者。因为他80年代写诗,这几年从商海归来。正好去年年底,在北京的天乐广场搞了一次诗歌聚会,请了北京一大批诗人在一起交谈,这样的一个活动。
古筝:那次聚会的照片,我在潘洗尘的博客上看到过。
洪烛:当时我们在一起谈的时候,我们交换了一些观点。那次聚会基本上就是这个公约酝酿的一个阶段。当时参加的诗人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就像我们俩刚才交谈达成的一种共识。就是诗歌不该在庸俗的路上继续走了。我刚才为什么说诗歌在一个极端向另外一个回归了?我的感觉是,那次聚会聊的话题,诗歌不应该纯粹是破坏性的,破坏性不能持久。它在某个年度里,诗歌是可以是破坏性的。但是在破坏性后,还是要建设诗歌,它应该有它的建设性的那种东西。
古筝:但是这个公约,对诗歌来说,一个是它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另外一个就是说,它只是约束了这14个人吗?
洪烛:我自己感觉,这14个人,可能是代表着一大批诗人。实际上是有一大批诗人不约而同的,也许好多人没有签约,没有参与这样的签约活动,但很多诗人他都有这样的愿望。我自己感觉,它实际上是这批诗人可能公开的表达他们的这种愿望。
古筝:不过,我看了他们的那个公约,其中有一条就是说,大概意思是:“一个诗人必须懂得24种植物,是自然之子。”我当时看了觉得蛮好笑的,呵呵。
洪烛:这公约也有比较滑稽的地方,有那种戏剧性吧。
古筝:另外一个就是这公约给我的感觉就是,你做到或者做不到都没有任何区别和限制。
洪烛:但从这背后,我觉得他们的愿望倒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他这种愿望,实际上就是反对诗歌继续向庸俗化的道路上发展。
古筝:一个是反对庸俗化发展,诗歌也需要反思和一种平静。整天哄哄闹闹的,不管你是作家还诗人,你都没法安静写下去的。对吧?
洪烛:我倒觉得诗歌界泥沙俱下后,它需要一种沉淀的过程吧。实际上很多的诗人都需要。因为真正的好作品它需要沉淀的,诗坛也需要沉淀。尤其是在经历了去年的梨花体。泥沙俱下后,它是会有一个沉淀的过程。所以它这个公约本身有它的积极性是什么?实际上是公开的表达了这种愿望。
古筝:我当时看到这个公约的感觉,倒没有认为这是一种炒作的行为。因为这14个人吧,他们本身就是名人,也不需要用炒作的行为来让大家才知道他们。他们中谁也不是一个谁也不知道的无名之辈,突然之间冒出来一下,用惊人之语或者偏激的行为吸引别人的眼球。他们根本也不需要。我倒是觉得,这确实是诗人们在吐露他们真实的愿望,虽然这公约里有其滑稽的一面,这反到给人的感觉是,诗人有的时候确实是童心未泯。
洪烛:它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一批诗人的一种共同的愿望。
古筝:也就是说,要把诗歌引导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渴望诗歌真正意义上的繁荣。
洪烛:对。诗歌就不应该那么庸俗下去了。因为那样庸俗下去,对诗歌和诗人都是毁灭性的。社会看待诗人就扭曲的去看了,实际上丑恶本身就丑化了诗人。
古筝:哈哈,现在是十亿人民十亿诗人,十亿人民都能写诗,诗人这行当就这样人人都能干的。
洪烛:我刚才为什么要说提倡那种大广义的美呢?就是因为,诗歌和诗人都不能丑化,因为它那个无形中丑化了全体诗人。但梨花体发展到及至的时候,口水诗发展到及至的时候,的确是在无形中丑化了诗人。但诗人也不要去刻意美化,就是还诗歌它本来的面貌,它本来的面貌就属于一种广义的美感。诗歌它是与美共存的,就是这种广义的美。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f595
欢迎光临我的澳洲论坛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95
上一次由郑达夫于2008-4-08 周二, 上午12:40修改,总共修改了1次 |
|
|
返回顶端 |
|
 |
郑达夫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年龄: 56 加入时间: 2007/07/28 文章: 5573 来自: 福建永春仙夹美寨园德楼 郑达夫 邮编362604 积分: 24974
:
|
|
五、主题词:凝练、留白、深与浅、女性
古筝:其实,我觉得就诗歌它本身题材的问题,你不能说把诗歌语言中的凝练,你都可以完全丢掉。如果这样的话,它和其他文学题材除得分行之外,就没有多少分别了。你也不用去写诗歌,你可以去写其他语言更松弛的题材,对吧?散文也可以,小说也可以,它都有语言很大的空间让你去尽情发挥。但诗歌它有个东西,就是语言的凝练,你就不能像白开水什么似的,那样任意泼泼洒洒的搞那么多,那样就淡而无味了,也就是说诗歌语言有其凝练的特性。
洪烛:对,凝练。就凝练这点,我觉得口语诗有时候说它是口水,而不是酒。就因为它没有你说的这种凝练的过程。因为正在的好诗是酒,而不是水,是浓缩的精华,因为它是经过酝酿的。
古筝:所以我说诗人在写作的时候,不可忽略这个问题,它也是诗歌在内质上区别于其他题材的一个因素。写了那么些年,又经过多次对自己诗歌的反思,在这点上,我们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这两天我还在考虑诗歌作品中深和浅的问题。
最近我写了一首诗,一个朋友看后和我闲聊。他说我这首这诗歌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浅了。我则不以为然。这倒不是我不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主要是我觉得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观念上的不同。
我认为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并不以表象的深浅来定论。一首诗歌里面可以包容很多东西,比如情感、语言、还有构架等技巧,最重要的是你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很自然的传递出去,未说出的话,也在诗歌结束后还在向外扩散和延伸。
如果你在写诗歌的时候,就先去考虑从挖掘用什么样的深度来着手,都要体现文本的厚实,并还要具有深远的意义,那样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力不从心。同理,当你欣赏一首诗歌的时候,也从挖掘深度这个方面着手,你必将错过很多不错的作品,当然我并不说我自己的这首诗有多好。
还有你认为看似浅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质量差的作品。他说我不希望看到你作品中有不好的(这里“不好的”是指“浅”)。我说你会很失望的,因为我不会刻意那样的去“做深刻”。我只要求自己很自然的去写,因为我认为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来说,自然无束缚的写作是第一位的。如果说他写有100篇诗歌,其中有两篇很好的(经典作品)就算已经很不错了,(无论深浅)其他的东西它都属于一般的东西。
洪烛:创作确实就是这样。
古筝:欣赏什么样的诗歌,对读者品味和口味也是一种考验。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就像菜肴一样,你认为淡而无味,有人却认为清爽怡人,如果你不能沉浸其中,你根本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就诗歌的语言,构架,心态的转换以及到达谐调,和叙述的从容都同样具有审美价值。一首诗歌的好坏,不应该以深浅来定论,我认为这样来评价一首诗歌的优劣是不成熟的。
洪烛:诗歌的深和浅不是诗的标准。有时候表达深的东西反而应该用浅的方式,深入浅出。
古筝:就是把一种痛苦用轻松的态度去表述,就像我以前曾读过的一部昆徳拉的小说《玩笑》。
洪烛:是的,越是想表达深的东西,在诗歌里反而要用浅的方式。
古筝:就像痛哭流涕和于无声处是一个道理。
洪烛:所以我觉得“浅”倒不是诗歌的缺点,但就要看这浅的背后有没有深远的背景。就是说浅的东西要有深的背景,或者使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哪怕你写的东西很有限,就一个点,但能通过这个点,使人联想到一个面,甚至无边的东西。
古筝:就算看似浅的诗歌,运用得当的话它也不是围起来的一塘浅水,或者死水。你虽然读完整首诗,但它还会有一种内在的韧性在持续延续。诗歌的深也不就是说,一首诗歌并非你要挖掘出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才叫深,我不这么认为。
洪烛:我认为诗人和哲学家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古筝:诗歌它不应该是纯理性的,为哲学去服务。
洪烛:我觉得他要用“深和浅”的标准去要求,那感觉是一种哲学式的,你说一个理论是可以深和浅的,但作品不该用深和浅来衡量。
古筝:还有我们前面提到过有关女性诗人,她首先是个女性,其次才是个诗人。而且她的心理和心思上与男人是有很大的区别,你不能用“深”和“浅”去要求她。你看她的作品,不能用看男人的眼光去看,说老实话,她是达不到你那样的要求的,那样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在破坏她女性本身自然透露的美。
洪烛:我也觉得女性诗人和男性诗人他应该是互补的。
古筝:实际上它是一个阴和阳的区别。
洪烛:男性诗人追求深,女性诗人可以用浅来表达男性诗人无法表达的一种东西。所以说,好多直觉的东西你能说它是“浅”还是“深”?它也许很浅,但是一些女性诗歌很多都是直觉的东西,因为女性的直觉比较好,女性诗歌的优势就是表现这些直觉的东西。
古筝:是的,直觉和细腻不仅是女性自身的特点,其在诗歌中的广泛运用,也有其特定的特点和亮点。
洪烛:有的我倒是觉得,它确实不该用深浅来划分。
古筝:对,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态度,你无法用深和浅来衡量女性的诗歌。
洪烛:因为我觉得男性诗人和女性诗人的写作,首先他们的心理构造就不一样;其次,他们本身对诗歌的理解也不一样;第三,诗歌对他们的意义也不一样。当然我们可以说,真正的诗歌应该是中性的,它本身是不带性别的,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古筝:如果诗歌真的是中性的,那就失去了一大部分的色彩了。
洪烛:我刚才是就作品来说,女性诗人可以表现她的一种女性直觉,男性诗人是没有的,女性诗人最好同时要努力向一种力量的方向发展。她仍然有她的一种力量,她的浅的后面有另外一种的深。
古筝:谈到力量这里问题,对于女性诗人来说,她的力量不是在于,不是让你看到她是否能够举起千斤的铁鼎,我要说的是看她是否能够打动人。如果一个作品能够打动人,它就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
洪烛:你刚才说的那点特别准确。所以我说,不在乎深浅,细腻和粗犷,主要在于是否能打动人。好诗歌能够打动人,不管是男性诗人写的,还是女性诗人写的,你必须要能打动人。就像我刚才说的真正的诗歌是中性的,你打动了人,不管是男性题材还是女性题材的,都同样能够打动人,在这点上性别是不重要的。你打动了人,真正的好诗歌是超越性别的,它也是能打动人的。女性诗人有她的优势也有她的缺憾。她和男性诗人在力量上,就像比体力一样,女人不如男人,但是在表述直觉、细腻的程度,男人不如女人。
古筝:有时候,女性作品中的一滴眼泪能够比过男人发达的肌肉,就是在力量上。也许,我是说在很多女性诗人的写作过程中,你可以整体的看一下她的写作风格,她也不是每首诗歌都缺乏力量的,但是,女性诗人很多的作品中多是表现一种情感的线条,一种迷惘、怅愁,在这种易变和容易波动的情绪中,她的怅惘就表现的更多些。那么你说她这种迷茫虽不是力量型的,但也是一种可以,或者对她来说是一种必须要倾吐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时同样也会传递一种难以触摸的力量。
洪烛:就像李清照不也写过这种迷惘吗?我就觉得它比一艘航空母舰还有力量。
古筝:还有傅天琳的《背带》。
洪烛:但是我觉得他说的那种“浅”吧,本身的选择点就是错误的。真正的女性诗人应该挖掘出好多男性诗人无法把握的直觉,男性诗人比较粗线条,女性诗人就该像你说的这样细腻的角度,这是因为她能够从中写出男性诗人写不出的诗,她写的诗歌是男性诗人写不出来的。
古筝:我觉得男性诗人和女性诗人,写作的角度也不一样。
洪烛:因为男性诗人还是比较注重客观世界的,而女性诗人应该更注重内心世界的。
古筝:女性诗人在感性上有着优势。
洪烛:而且在对于大千世界,她更没有表现出那么多兴趣,但是她对于内心的那些喜怒哀乐,她会更为敏感和关心。喜怒哀乐是大千世界倒映的投影,女性更善于表现和捕捉这种喜怒哀乐。
古筝: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女性尤其是这中间的色彩,各种不同个性的女人,也许她写的是属于她个人内心的一些感叹,但同时也是反映社会的一个很小的侧面。
洪烛:我当时看你的诗歌,尤其是近期的作品,我确实觉得比你早期进步大。你实际上是在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把握。以前,我觉得80年代,你的把握还是比较表面点的,是一种表现小忧愁,小感觉。但是我现在觉得,还是相对感觉你的作品比那个时期凝重多了,在这点上更有力量了。
古筝:我觉得我80年代写诗,首先她是在朦胧无意识状态下的,另外它是靠灵感的撞击,一种青春的激情来抒发一些感受写东西,确实是这样的。但写了那么多年,又丢了那么些年后,再返回来,现在回过头再比较的看,现在的东西更有一种技术含量的融合,还带有着生活的体验和经验的回归。毕竟到了一种程度,也到了一定的年龄后,你的成熟度,思考的范围和宽度都不一样了,即使你写出一些看似肤浅的东西,或者你看它以浅的表面形式出现,但却有着隐藏在内的内涵和厚度。
洪烛:从你的诗歌中能够看出你的内心世界。从这点上看,你还是属于诗如其人的那种。另外,我倒是觉得你的近期作品,我倒没有感觉浅,相反我觉得有些过于深了。
古筝:后来我写的一些东西,包括《偶然会想到死亡》,确实是深了。过于深了,也觉得是一种雕琢,我也感觉不是很好。
洪烛:我倒是觉得说浅是不对的,真正的好诗,“深”作为一种背景。你不要怕别人说你浅,但你的那种浅,就像你的力量作用于一个点,这个点给人无边的想象。并不在于你表现的大和小,你可以表现的东西越小,却给人的想象和感触很大。你现在还是有点在过于追求“深”了,在这点上你需要再做调整。
古筝:他所说的浅,确实是说反了。其实,我正应该像你分析的那样去调整,你看的一针见血。
洪烛:我倒是觉得你的诗歌,应该再写得浅一点,就作用在一个点上。
古筝:我就觉得席慕蓉用的力和点是最好的,我就没有她把握的那样到位和轻松。她的诗歌表面看上去也很浅,但实际上却是蛮深的,她把一个30-40岁女人的惆怅和回眸时的心理描述的淋漓尽致。但是我这个《偶然也会想到死亡》看似深,事实上并不如她所达到的效果。记得她写的那个“今夜月色如水/但我是回不去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无尽的沧桑感和生命苦涩的滋味。
洪烛:有时候就是表现一种浅的东西,反而更能够使得人感到深。你非要表现一种深的东西的话,你自己的力量也是达不到的。我倒是觉得你现在有点过于追求深了,追求厚重和凝重。我个人觉得你下面还有应该把诗歌的力量用在一个点上。一首好诗歌实际上你只要有一个力就能支起,但这个力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但有时候要表达一个面,你的力量就是发散的,实际上你该把这个力量集中在一个细节上。你现在的诗歌有好的细节和意境,这些都非常好。但有个什么缺陷呢?实际上就是在面的铺开中,力量就存在彼此的相互抵消的问题了。
古筝:是的,我也察觉到这点,力量在面的铺开后,彼此的力量确实在相互消耗。
洪烛:实际上,你围绕面的某个段落或者句子,再好好的挖掘的更深,把力量就用在一个点上,这样你的诗歌能够更加精粹。
古筝:有时候诗歌的发散就会存在用力均匀的问题。
洪烛:我觉得真正的好诗歌很多都是短诗,越短越好,有的就那么10行,甚至就7、8行,就一个点,好诗就是一个点,但确实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诗歌必须要留有空白,现在我倒是觉得你近期的诗,确实重量比以前重了,但留白少了。就像中国画似的,一定要留白。有些短诗就是留下大量无边的空白,表现一些小细节,但你周围的空白,使得你的诗歌感觉更好。
古筝:我有时候也可以尝试去这样做。比如我要求自己写14行诗歌,甚至不超过11行,有时候也就写5至6行。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炼句和给自己增加难度。因为我觉得如果不加节制的去哗啦啦的写,特别是采用一些口语的方式写下去,不仅很容易写,还易造成口水泛滥。
但是你要是在很少的句子里,表现一个近乎完整或者成熟的构思,就增加了一个控制的难度和如何节省材料的问题,那就要靠你得心应手的技巧的运用和积累。其实这样的一个东西,他不是80后,或者90后的诗人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你看那些90后的写作,他们的作品虽然是无拘无束的并有新的理念,但这样浓缩的生命的精华和细节,那还需要生命经历过一种历练,就像语言也需要一种历练,像离开、回归这样一个过程后的反思,才能达到一种高度和境界。
(待续,欢迎继续关注和参与一些话题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df595
欢迎光临我的澳洲论坛博客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forum.php?f=395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