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en
会员等级:1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2/22 文章: 7
积分: 15
:
|
|
蜀地多雾,每至秋日尤甚。晨晖或暮色中,你总能在那一片苍茫中体味到丝丝隐约的神秘。青雾或轻浮于田野,或半绕山腰,最惹眼的莫过于飘一般在江水中泛起薄薄一层,好似一张温柔的脸庞贴于江面;偶见一叶轻舟在薄雾中由远及近地荡过来,仿佛画师笔下的一幅幻境。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大多的形象是与雾同行在一起的,大概是薄雾正如一层遮羞的轻纱,既为其笼罩了更深的是神秘,也同时不至于让世人随意洞穿其真实来源。于是,虽然至今仍未见过真正的神仙,但依旧缭绕的轻雾不仅让我们充满了遐想,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丝永恒的期望。否则,曹植是永远不会见到那洛水上的神女的。
这样的雾在新加坡的一个山上也曾与我贴身而过,一场暴雨过后,山间云雾缭绕。那景象比蜀地的浓烈,但并不见得神秘。毕竟所处赤道,阳光的热烈让那些本应神秘的气息很快化为升腾的水气,于是瞬息之间,目光所及之处,就已经只剩下大如棉花垛的白云。这正如人的心境,短暂的浓烈并不见得能持久,反之浅淡细致地体味往往能够保持住那更加诗意的境界。或许,这和宁静致远正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年少的时候,我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正是做梦的年代。可惜的是在梦中,我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一层薄薄的雾。夜幕即将降临之时,农家的炊烟会徐徐升起,并很快和山坳里的薄雾连成一片。至今我仍然记得那种景象被他们称之为“炊烟搭桥”。后来听到一首庄奴老先生作的流行歌叫《又见炊烟》,很佩服他能将那样的田园生活描绘的如此诗意,但我在那些炊烟和青雾中却始终只有贫穷和困苦的记忆。
我一直很不解那青色的薄雾有何等的功夫能背负起那么沉淀的文化和诗意,也极度不解于薄雾为何常常在那些固定的时刻出现,并展示给我们奇特的景致。
2004年春,连日夜宿峨眉山金顶卧云庵,每日坐看脚底烟云,耳听梵音。与寺僧们每日大早地上早课相比,我算是闲暇的多了;披衣信步走向寺门外,却见外边迷茫一片,轻雾在这山顶决然不象缭绕山间的那样悠闲,呼啸着从耳边吹过,几步之内,会忽然变得模糊起来,却又忽然清晰。人,算是活在真正的混沌之中了。突然,身后一阵刷刷的扫地声传来;薄雾中,一位苍老的僧人正清扫着寺院。慢慢地,他走近了,我冲他微微一笑,他似乎明白了我在想什么,轻轻地说:“过眼之物,无相之境,施主不必细究。”
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然而却始终又没有明白。
一抹抹青雾再次在这青山碧水间轻柔地缭绕着,我轻轻地端起手中的茶杯,却发现这杯间也淡淡地浮起一层雾。突然想起了这薄薄的雾,实在象我们的人生,不过是过眼之物。那些缠绕在山间或浮于江面的青雾,不正如一个个流逝而去的人生吗?他们的到来,或许是想看看这后世的世界,到底如今是个什么景象呢。如此看来,曹植当年在洛水旁遇上神女,或许是可以考究的,至少他的心里装着一位那样的人。
有一天,我也将变成一抹青雾,或缭绕于山间,或徜徉于水面。失去与得到什么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了慧莲一般的心境,其实人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定一定神,猛抬头,一口气喝下那杯煮好的青雾… _________________ 一名曾经“光荣”的人民教师…… 一名曾疾恶如仇的记者…… 一个曾经做着诗人梦的青年…… 一个叱咤风云的职业经理人…… 一个才思敏捷的营销高手…… 一个执迷于音频制作的专业音乐人…… 人世本幻相,只有晨钟暮鼓敲响之时,苍茫中才会顿然意识自己正立于天地之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