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柴福善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6/10/11 文章: 113 来自: 中国北京 积分: 264
:
|
|
清明时节话清明
柴福善
清明节,我国传统节日,当然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大体定型于秦汉时期。西方公元前就有了太阳历,所以他们没有二十四节气之需。我国以农业立国,而农历不能指导农业生产,先人便以二十四节气,补充农历不足。这里不过多探讨。且说清明节,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正春暖花开时节。作为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为五月初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都是农历时日,唯独清明节,竟以阳历计算,也是中西结合了。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农业节气,更重要的是扫墓祭祖、追怀先人的节日,体现的是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中国文化精神。而清明节是与寒食节、上巳节融合而成的。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求贤心切,介子推不受,隐于緜上山中。晋文公放火烧山,不料烧死了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全国这天禁烟火,就成为寒食节的起源。唐代规定“寒食通清明”,放假四天。那时人们每到寒食就上坟扫墓。宋代以后禁火食冷之俗逐渐衰落。而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古时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水中洗浴,以洗去过去一年中的不祥与灾祸。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初三。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写的就是这样的情景。
终归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相邻很近,况且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可能随意更改。如寒食节主要吃冷食,不利健康,曹操就曾下令禁止。所以,慢慢地三节归一,统一为清明节了。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在“礼俗•四时习俗”中记载:“三月 寒食,曰百五节,男女填土于先墓,具酒肴祭奠。 清明,折柳插檐,男女戴于首,女子有秋千之戏。”从中也大略看出清明节演变痕迹。这里的“百五节”,即指寒食节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
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应该说,清明节主要是扫墓祭祖,追怀先人。我们传统的生死观念中,逝去的先人并没有离开,而是冥冥中与我们同在,所以我们虔诚地祭拜先祖。所谓“侍死如侍生”,正源于此。历史上,平谷地区清明节家家上坟添土,压坟头纸,烧包袱,将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而一些大族、望族,千百年来一直在这里生活,就留下大片祖坟。清明时节,前来祭扫。祭扫后,由大族、望族各户轮流值年,宴请族人,称作“吃官坟”。“吃官坟”可以随便吃,管肚圆不管怀揣,许吃不许拿,以致形成一句俗语:“瞧那小子逮着饭吃官坟似的”。只是多用于贬义,但随着“官坟”的消失,这句俗语也少有人说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张旗鼓地平坟,大片“官坟”被平掉,谁想 “吃”也不可能了。倒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学校等团体组织每到清明祭扫烈士墓,如平谷境内的官庄烈士陵园、南张岱烈士陵园,记得我小时还曾徒步到周边蓟县烈士陵园扫墓,以缅怀革命先烈。这是对清明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了。
其实,清明一方面是扫墓祭祖,另一方面,“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唐宋以来就形成踏青习俗。我们沿袭传统,顺应天时,以不辜负这“又是一年芳草绿”的大好春光。当然,一定会吟咏着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篇的。 |
|
|
返回顶端 |
|
 |
郑达夫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年龄: 56 加入时间: 2007/07/28 文章: 5573 来自: 福建永春仙夹美寨园德楼 郑达夫 邮编362604 积分: 24974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