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兴庆公园地处西安和平门外咸宁路北,西安铁道学院对面,唐时属外郭城的隆庆坊。当年坊南人家井水外冒,塌陷出一个约十顷地大小的水池,人们因地而名之,称其为隆庆池。唐中宗时,相王李旦的五个儿子就在隆庆池北聚居藩邸,凑巧的是五位王子里有三个人的姓名中都有隆字:临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范,彭城王李隆业。隆龙相谐,长安城中的术士都说隆庆池中升腾着一股帝王之气。流言触动了唐中宗的禁忌,于是大队人马赶到隆庆池“魇气”,又是彩棚摆集宴哄闹搅和,又是龙舟荡波分流击水,还从内苑牵来白象到池边晃悠弹压,可是那蒸腾的帝王之气却始终没有压住。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先天。当年的王子成了天之骄子,众多的忌讳便如一夜春笋。因为隆字犯了皇帝的名讳,昔日的居处隆庆坊遂改名兴庆坊,当年同盖一条大被的兄弟的名字中也不准有隆字,于是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的相继改名。从中嗅出味道的兄弟们知趣地捐出旧宅,从此离开了朝夕相处、印下了无数留恋和牵挂的地方。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隆庆旧宅改建为离宫。开元十四年,又合并周围的邸宅寺院,兴建了占地2016亩土地的兴庆宫。开元十六年,唐玄宗正式迁到兴庆宫起居办公称作南内,与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并立为三内,成为唐王朝的政治中心。
兴庆宫南北长一千二百五十米,东西宽一千零八十米,四周共设有六座城门,正门西开,号称兴庆门,而今兴庆宫向南开的大门在唐代称为通阳门。宫内的建筑没有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格局,一座东西向的隔墙,把兴庆宫分为两半,北半部宫殿巍峨,南雄殿、长兴殿、大同殿隐没林中;其主殿兴庆殿座东朝西。为了方便玄宗出行,沿着兴庆宫东墙修建了秘密通道,称作夹城复道。夹城从大明宫修起,沿着长安城的东城垣到达兴庆宫,再由兴庆宫通向曲江芙蓉园。兴庆宫南半部则是花木扶竦,湖光船影的园林风光。园中的兴庆湖即是当年的“龙池”,占地150亩,从橘河引水,波光连天。现在分为西湖、东湖和南湖。湖心有岛,湖岸曲折有致,拱桥、曲桥虹接亭榭台阁。湖上碧波荡漾、岸边树木葱郁、草坪如茵、百花似锦。湖中靠东水上建有重檐琉璃瓦的沉香亭,湖西一带是鳞次栉比的宫殿式建筑,丹柱碧瓦,雕梁画栋,颇为壮观。沿用唐时旧名的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长庆轩、缚龙堂、南薰殿、竹翠亭巍峙卓立。兴庆宫就像一部盛唐史,向人诉说着从开天之治到安史之乱的天翻地覆。它见证着唐王朝从纷乱走向辉煌的顶点,也经历了风云突变后的凋零没落。安史之乱后,兴庆宫和它当年的主人一样失去了最高的地位,闲宫冷园,默默的站在那里,目送着唐王朝走完生命的历程。
花萼相辉楼原是唐玄宗做太子时的居所,名称取自《诗经•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诗句。早年李隆基常常念叨的五兄弟同床共被、兄慈弟爱的和睦相处,其实出自他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动荡时代的恐惧和不安,“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历史教训让他刻骨铭心地感慨“兄弟急难”,“花覆萼,萼覆花,互相辉映”成为他待时而起的理想根基。李隆基出生在武则天称帝前后的动荡年代,从小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5岁时, 武则天废唐睿宗, 自立为皇帝, 改国号大周。9岁时, 母亲窦氏又被武则天秘密处死。正是这种如坐针毡的惶恐不安,铸就了他英武果断、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性格,成就了他力挽狂澜,拯世救民的空前伟业。景龙四年(710年), 正当韦后毒死中宗, 以16岁的少帝李重茂为傀儡, 自己临朝称制 夺取政权之时,李隆基挺身而出,决然联合姑母太平公主起兵,诛杀韦后,拥立父亲相王李旦即位睿宗。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惶恐不安和高度的警惕,即便在延和元年(712)登上皇位后也未敢稍有懈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先发制人,赐死了飞黄拔扈、虎视眈眈的太平公主,尽诛其余党,大唐江山才免了一场兵荒马乱,其英武,其果断,与乃祖太宗皇帝不相高下。只可惜到了开元末年,李隆基志满意得,花萼相辉楼再也唤不起他心中的豪情,旧日卧薪尝胆之地成了君怠臣嬉的宴乐场所:“花萼楼前意正浓,蒙蒙柳絮舞晴空。金钱掷罢娇无力,笑倚栏杆屈曲中。”宫女撒钱,百官邀宠,国事家事,一掷脑后。
勤政务本楼为唐玄宗即位后所建,楼名意在“勤于政事,关心民疾”。剪平太平公主后,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唐王朝也因此而进入了开元至天宝长达40余年的鼎盛时期。他知人善任,任用的几位宰相, 如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当时杰出的人才;他勇于纳谏, 知错即改,采纳宰相宋璟的建议,恢复贞观年间曾经实行过的谏官议政制度, 鼓励他们直言进谏,无所回避;他殚思竭虑,励精图治, 常用“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之语自励,终究造成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社会稳定,国势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开元盛世,为后世津津乐道。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开元、天宝,世称大治,总算是李隆基引以为豪的煌煌政绩。
如果说勤政务本楼是李隆基宵衣盱食、勤勉政事的象征,那么伴妃赏花的沉香亭便是“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启端。当玄宗皇帝的脚步越来越勤快地从勤政务本楼走向沉香亭,治乱的历史矛盾便在“九霞杯内、万寿声中”日益消长。沉香亭耸立在龙池边的两层台基上,雕梁画栋,四角攒尖。亭的周围就是繁花卉放,香清溢人的牡丹台。羯鼓催春曾是玄宗皇帝兄弟的乐事,而观赏牡丹由成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专利”。朦胧中被召来助兴的李白曾醉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声声句句写出了唐玄宗沉缅酒色,挥霍无度的昏愦。从开元后期开始, 唐玄宗由明转昏,怠於政事,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大臣的谏诤渐渐也听不进去了, 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谄媚宵小便乘虚而入。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口蜜腹剑”的小人李林甫当上了宰相,排斥异己,嫉妒贤能,混乱朝纲。李林甫病死后,更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结果养虎贻患。天宝十四年(755年), 安禄山发动叛乱,“渔阳鼙鼓动地来”,唐玄宗仓皇出逃。马嵬驿(今陕西平西)前,六军哗变,“宛转妩媚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唐玄宗才如梦初醒,但“安史之乱”已把唐王朝推上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衰败没落。
长安收复之后,唐玄宗再次住进了兴庆宫,这时他的身份已是仓皇出逃中失去皇位的太上皇,一个行动自由受到限制的太上皇。当年提剑入宫挽救危局的三郎不见了,当年叱咤风云顺治天下的李隆基也不见了,老态龙钟的他只能望着调零的落叶回首往昔的繁华,只能在幻术中寻找杨玉环的身影,只能在长庆楼上感叹宫墙外街道上行人的自由,从此郁郁而终。
从天下大治到天下大乱,从英武神勇的明君到昏庸奢靡的昏皇,千百年来,人们久久思索着其中的原因。“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高压和恐怖没有吓倒他,因为他知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只有抗争才有生的希望;铲除韦后和太平公主的胜利没有冲昏他的头脑,因为他知道可以“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之”,安邦立国,强国富民,任重而道远。唯独苦心经营开创了“开、天之治”以后,他却陶醉于“壮志竟酬”的自满自足中。四十年的歌舞升平捧得他晕头转向,飘飘然忘乎所以,马不停蹄、永往直前的脚步渐渐蹒跚,甚至踉跄。草创天下的成功证明了他经天纬地的不世之才,但成功后的意满志得却引着他一步一步走向了失败的泥淖。敢于拼搏的人,期盼的只是成功,却很少有人知道成功的后面依然潜伏着失败的危险。处惊不惊原是英雄本色,居危思危,其实算不得英明果敢。许多人不是不知道人生如逆水行舟的道理,但大多却忘却了“行百里而半九十”的古训,唐明皇如此,后来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也是如此,居安思危也就常常流于形式。人们总说“天道酬勤”,事实上老天爷也不会辜负人们的心血和努力,但当他自己放弃了曾经孜孜以求的努力和奋斗,天也就跟着塌下来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