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后来的的唐高宗)为了追报亡母长孙皇后的养育之恩,在长安城东南的晋昌坊隋代“静觉寺”的遗址上营建起共有房舍1897间的大型寺院,敕赐“慈恩”。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从印度取经回来担任大慈恩寺首任上座住持的玄奘大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请命建造90米高的石塔。唐高宗担心工程浩大难以速成,命他改为砖塔,并说“今已敕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法)师,足得成办”。建塔时,玄奘大师年近六十,他不仅亲自设计、亲自督造,还亲自挑土背砖,殚精竭力,终于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砖表土心、形仿西域窣堵坡的的五层砖塔。整座塔呈四面三角锥形,造型简洁,气势雄伟。只可惜建成30年后即因塔心砖缝草木丛生而不幸坍塌。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谕旨重建,纯用青砖改造为七层方形空心楼阁式,登塔攀梯也改成盘道。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改建成十层。五代时后唐王朝又对大雁塔进行改建,但因经受战争创伤,塔高被降成了7层。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复在唐塔之外加砌了60厘米厚的包层,现存的7层阁楼式砖塔风采依然。
塔名大雁,众说纷纭,最常被人提起的有三个。一是塔型说。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二是感悟说。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卷九中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古印度因陀罗势罗诃山的东峰有座寺院,僧人信奉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某一天,有个比丘在散步时看见群雁飞过,便开玩笑说:“如今肉食不够,菩萨应该知道啊!”话音未落,一只大雁即折翅坠地,,似乎殉身以献。比丘将此情景告诉同伴,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顿时醒悟大雁是菩萨化身垂诫,随即在大雁坠地之处建造石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戒绝荤腥,雁塔也就成了佛门对佛塔的泛称。三是感恩说。传说当年玄奘取经被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引领才找到水源,建造佛塔是为报答菩萨化身大雁指点迷津的恩情。其实玄奘从未给大雁塔取过什么名字,或称慈恩寺西院的塔,或称其为慈恩寺西院浮屠。但玄奘所建的塔确是模仿印度的“亘娑塔”,“亘娑”译成中文就是“大雁”,人们就把他建的塔叫作大雁塔。武则天时重修佛塔时,便正式命名其为“大雁塔”,其名一直沿袭至今。
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64.7米,塔基现高4.2米,南北宽48.7米 ,东西长45.7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呈方锥形,底边长为25.5米,向上逐级递缩。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我国唐代木结构建筑砌筑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磨砖对缝,端方沉稳。每层四面均有劵门,每层皆存舍利,共有一万余粒。塔内还有佛足和唐僧取经足迹等石刻。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尤其是西门楣的释迦牟尼佛说法图最为传神,相传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南门内的砖龛里,嵌有两通石碑,这就是在书法界享有盛名的“二圣三绝碑”—— 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的唐太宗御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塔内装有楼梯供人登塔览景:南观终南山逶迤远去,北眺渭水银波荡漾而来,头顶蓝天白云缭绕,足下长安古颜今貌,风姿神韵,令人心旷神怡。唐代诗人岑参惊呼“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章八元赞叹“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登塔赋诗犹成唐人风雅。
大雁塔是玄奘的丰碑,不仅因为皇帝的褒奖,更因为后世的推崇。玄奘13岁受度为僧,20岁受具足戒。参拜名师学经,深感各家学说不一,不知所从,遂决定西行求法释疑解惑。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28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过新疆,翻雪山,越沙漠,沿途拜师求学,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万苦千难,全凭着一念至诚,历时4年才到达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佛教名刹那烂陀寺。他拜名僧戒贤为师,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达17年,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声名日盛。贞观十九年,他谢绝师友的挽留,满载佛教经典657部,辗转跋涉5万余公里,回到祖国。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即命玄奘入居弘福寺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皇帝亲自为玄奘所译心经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赞美玄奘“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回国后的玄奘甘守寂寞,皇家恩宠,全看作过眼云烟,世俗盛誉,只认为耳边轻风,虔诚志佛,心如止水,竟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耳际但闻暮鼓晨钟,眼前只有古佛青灯,十九年的水滴石穿,终于译成经书75部1335卷,创立了佛教法相宗。吴承恩为此在《西游记》中安排了唐僧成佛的结局,大慈恩寺也成为了法相宗的祖庭而盛名远播。
大雁塔起于盛唐,她把盛唐的风采存储在砖石造就的躯体之中,然而玄奘怎么也没有想到,与他朝夕相伴19年、同样甘于寂寞的大雁塔却因为“雁塔题名”而堕入了红尘的喧嚣。按照太宗皇帝“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的构思,唐朝为读书人设计了一条科举入仕、光耀门庭的盘陀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憧憬使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往名利圈中钻,人们把金榜题名比作鱼跃龙门,更把“金榜题名日,洞房花烛夜”列为人生最大喜事。然而科举之路荆棘满途,“十年寒窗”,“三年大比”,成千上万的学子经过乡试、殿试的艰难挣扎,三年中最后能春风得意的最多不过30人。科举难,进士科尤难,因此进士及第最为荣耀,而朝廷也极为抬举。每当春闱开榜,朝廷便在曲江之西的杏园宴请新科进士,谓之“曲江燕会”。唐中宗神龙年后。又在杏园燕饮后让新科进士“列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让这些书呆子出足了风头,挣足了面子:“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据说雁塔题名始于韦肇,韦肇于神龙年间进士及第,游览慈恩寺时便欣欣然题名塔上,后来进士们竞相仿效,竟成定制。唐代的8000余名进士中,约有五六千名及第者题名于雁塔,“名题雁塔”也成了“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沽名钓誉的欲望原无满足的尽头。入仕后的进士们总觉得光是题名过不了扬名显声的瘾,进而又顺着由鱼成龙的轨迹花样翻新:有的做官当了将相,就把他的名字涂成红色,曰“加朱”;题名之后有授官升迁者,或有人再来雁塔,则在旧题名处添一“前”字,叫作“曾题名处添前字”。白居易二十九岁中进士,因为少年得志而意气风发:“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极为自豪;孟郊四十六岁中进士后,便在《登科后》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字里行间横溢出那种不可一世的骄矜。唐代诗人徐夤看到“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不无感叹地写诗道:“雁塔搀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谁知远客思归梦,夜夜无船自过湖”。
可惜“雁塔题名”的“风雅”只存在了322年,到了晚唐,因为当时的宰相李德裕不是进士出身,更因为他看不惯进士们的浮华骄矜、轻狂迷乱,不但废了衔杯称圣的“曲江宴”,而且还将号称“第一流人第一等事”的雁塔题名全数铲除。当然,即使没有对进士特有成见的李宰相的断然之举,那个轰动朝野、令人艳羡的“曲江宴”迟早总有一天会销声匿迹,迟早总会因为唐王朝的日趋衰败而淡出人们的视野。至于雁塔题名,那更是伤在一群得意忘形的书生手中。雁塔题名原本是庆贺进士及第的一种纪念,但骄矜浮夸的书生们却在炫耀身价的张扬攀比中打起了乱仗,一开始就预示着没有什么好结果。题名的人总想引人注目,地占得越宽越好,字题得越大越好,弄得后来的人无处立足,其结果只能是后人题名盖了前人,甚至是刷了前人写后人,东搽西抹,信笔涂鸦,把粉墙涂成了大花脸,一桩风流韵事也就搅得一塌糊涂。不说为李德余铲除题名提供了口实,就算是真的想保存也难以保存下来,人为的前盖后覆,意外的兵火灾患,迟早会有剥蚀漫漶甚至惨遭灭绝的一天,只不过这一天因为李宰相的发难而提前到来。现在塔上存留的那些题名,都因后人千辛万苦抢救保护而幸存,但已经不是当年的面目和神韵。龙飞凤舞的笔触,华丽隽永的辞藻,还有隐藏在题名后的那些春风得意的脸孔,都随着大唐气数已尽的萧条悄然而去,留下的只是千古的叹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