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均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5/09/26 文章: 246 来自: 四川 积分: 606
:
|
|
共和国的历史已有两次大地震。一次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另一次就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国诗人缺席,无所作为。很多年后,我读到的相关文字,不是诗歌,而是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有关唐山大地震的诗歌,我至今未读到一首,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但我以为这不能全怪诗人。当时,消息闭塞,甚至被垄断,媒体渠道单一,没有电视,更没有直播的现场感,也没有大地震的相关图片。1976年又接二连三发生重大事件,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等共和国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粉碎“四人帮”,共和国政权才基本稳定。这些重大事件差不多把自然大灾难的唐山大地震给淹没了。而诗人,很多还没有完全的自由和发表言论的权利。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诗人的缺席是可理解的。
5•12汶川大地震,中国诗人不再缺席,利用互联网率先用诗歌表达心声,贴出数以万计的表达沉痛哀悼的诗来声援灾区人民。官方的《诗刊》推出抗震救灾诗传单(一)(二)两期。民刊《独立》连续推出“为亡灵弹奏”“让清风倾诉”“十万个灵魂,你们可以瞑目了”等三辑专门刊载 “汶川大地震”诗歌,这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举措。网站新诗代诗歌论坛最先出版诗集《大爱无疆》,奉献给灾区人民。之后,各种专刊诗集陆续出版,充分表达中国诗人强烈的责任感和悲悯的大情怀.
这些地震诗,在举国悲痛的日子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表达人民沉痛的心声,安慰受伤的心灵,给予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它就像上世纪抗战诗歌一样,很好地起到鼓舞人民的作用,如田间的《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地震诗内容也在变化。地震初期,主要表现为沉痛哀悼;中期,诗歌表现为颂扬英雄和反思在地震中出现的问题,增添理性的因素;后期,则表现为灾后重建,更加强理性的思考。
这些地震诗,绝大部分是即兴诗。即兴诗多表现为有真情实感,直抒胸臆,往往直白有余,含蓄不足。尽管如此,还是被大众所接受。如在网络争相传诵的两首诗《妈妈,我告诉你一句话》《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就很朴实、真挚和感人,它们没有什么技巧。或许,没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闻一多在《时代的鼓手》一文中,称赞田间的诗说:“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实、干脆、真诚的话,(多么有斤两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的耳中,打在你的心上。”这似乎也适用评介很多地震诗。
地震诗给诗人和诗坛带来很多思考:诗人何为?诗歌的出路在哪里?诗歌已边缘化,是否应悬崖勒马?诗歌还是继续走象牙塔之路?诗歌走向大众,贴近现实,会不会更好?
2008年5月31日—6月1日于普明村 _________________ 何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