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人上鼓浪屿,必登日光岩。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海拔92.7米,山并不高,但耸峙在鼓浪屿中部偏南的龙头山顶却也一峰独秀、气象万千。《旭亭记》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倒也恰如其分。日光岩的名字据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所取,当年郑成功在大门举兵抗清,日光岩就是安营扎寨,操练将士的地方。出生在日本的郑成功觉得到这里的景色远胜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从此称“日光岩”的人远比称“晃岩”的多。日光岩山顶上有两块巨大的岩石,一高一低,高的一块直立,低的一块横陈,人们以形拟名,称之为骆驼峰,天长日久,就成了鼓浪屿的标志。
进入日光岩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巨岩峭壁上,横刻“天风海涛”四个大字,下面并列两行大字“鼓浪洞天”、“鹭江第一”,激扬文字,抒写豪放情感,予人以强烈的震撼。日光岩下,有一座红砖大楼,那就是郑成功纪念馆。馆内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300余件,如诗如歌般地演绎了当年延平郡王郑成功帆樯乘风下海峡,浴血奋战赤嵌楼,驱逐红毛鬼,收复台湾岛,维护祖国统一的壮举,斯德斯行,深得国人的仰慕和钦敬。
进入山门,便是日光寺。这里原是一个山洞,巨岩如瓦,覆盖其上,故称“一片瓦”。“一片瓦”巨石嵌空,天然形成神仙殿堂。每当清晨,朝阳从五老峰上冉冉升起,日光寺便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因而以日光名寺。明正德年间,日光寺改建为尼姑庵,遂改名为“莲花庵”。日光寺屡毁屡建,清朝同治年间,建圆明殿,供奉弥勒佛,并在寺庙前建一八角亭,上挂“日光寺”匾额,算是恢复了本来面目。日光寺虽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但其大雄殿、弥勒殿对面而设的格局,在全国也属罕见。
从莲花庵向上前进,有“九夏生寒”、“鹭江龙窟”两处题刻刻在石巷两旁。石巷由两块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夹峙而成,上有大树荫蔽,空气潮湿,夏天更是凉风习习,爽人心脾。据说“九夏生寒”寒自“鹭江龙窟”。龙窟是龙的居所,相传远古时代鼓浪屿曾经有龙的出没,至今日光岩仍有“龙头山”的称谓。沿石巷上行,便是龙头山寨——相传是郑成功屯兵时留下的寨门。曾因致力抗日而发动“福建事变”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曾游龙头寨,触景生情,慨然写下了一首七绝,对郑成功推崇之至:“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维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题诗凭吊:“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诗的头两句赞扬郑成功在战场上叱咤风云、镇定自若的英雄气概。后两句歌颂郑成功不朽的民族气节。诗中引用了《抱朴子》一书中“虫沙猿鹤”的典故,歌颂抗清将士的不屈不挠,宁死不屈、前赴后继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长留人间。寨门右侧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高15米,宽6米,坐南朝北,与厦门隔江相望,相传是郑成功水师操练台。巨石下方刻有“闽海雄风”的赞誉,另一块岩石上刻有郑成功手书行草五绝诗一首:“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抒发了郑成功尽忠报国、匡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在“闽海雄风”碑附近,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刻“脚力尽时山更好”七个大字,融隶篆于一体,笔法俊逸潇洒,寓意风趣体贴。游人至此,无不勉力攀登:更上一层楼,风光在顶峰。
从寨门拾级而上,途经“古避暑洞”,这是一个由两块巨岩相互倾斜而成的“人”字形洞穴,洞宽五丈见方,两端洞口相通,洞顶上方有清代台湾诗人施士洁的隶书石刻。夏日至此,洞内清风徐来,凉意自生,委实为游客逗留片刻的好地方。洞左有一座窈窕小亭,挺起细细腰骨,似为游客遮阳避雨,因名“伞亭”。旁边的岩顶,还有海蚀地貌造成的神仙遗踪——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盛着水。近旁还有“仙人”的脚印,看似三分象,想有三分真,自然也添趣不少。
穿过“古避暑洞”,攀着悬崖峭壁,爬梯往上,跨过天桥,便来到日光岩顶的百米高台——平台不大,却因其登高望远,令人心胸开阔,神思飞扬。蒋鼎文的《日光岩铭》说得好:“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磊,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天围古屿作汤池,风鼓浪声助奏凯,天柱不倾海不飞,我铭其崖视亿载”。登斯台也,仿佛置身一艘驶向大海的巨型游轮,昂首引颈,沐浴天风,耕耘波涛。厦鼓城廓,鹭江春色,奔来眼底;金马诸岛、圭峰青屿,遥遥在望。而云蒸霞蔚,水天一色,无限风光变幻出万千迷离,格外地令人心旷神怡。人世的艰辛,心底的烦恼,都在这云舒云卷中灰飞尘净。
指着那条隔绝两岸往来五十多年的台湾海峡,当地人总有许多说不完的话题,说我自然是厦门与台湾的渊源。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以厦门出发东征,一举收复了被荷兰占领的台湾岛,一直说到今天的“小三通”,台湾海峡的风云变幻历历重现。特别是建国以后的那段历史,让人觉得恍若隔世。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革命的风暴摧枯拉朽,厦门也迎来了新生的曙光。蒋介石溃窜台湾岛后,一直利用金门与大陆接近的地理优势,将其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整个福建成了前线,和金门诸岛相距5.18海里的厦门自然成了前线中的前沿。空中、水上、陆地、岛屿战事不断,空袭、炮击,骚扰、冲突时有发生,其中最让人难忘的就是震动世界的两次金门炮战。第一次开始于1954年9月3日,持续了十几天;第二次开始于1958年8月23日,一战战了20年。在第二次炮战开始的44天里,金门落弹47万发,一度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而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狂飚化成了连绵雨,“双方各自分单双日打炮”,炮弹也由实弹为主变成了宣传弹居多。1979年1月1日大陆停止了对金马的炮击,稍后台湾也停止向大陆开炮。尽管两岸还没有结束敌对状态,但那根因为严阵以待而绷得紧紧的弦却随着炮声的沉寂而慢慢松弛了。从此,台海风云沿着“政治是战争的继续”的轨迹,演绎着两岸关系的新动向。日光岩上望金马,自然成了新的旅游热点。当地人说,只要天气晴好,肉眼也能望见金门岛,只可惜我们来的日子正赶上浮云蔽日,借助望远镜,也只能看到更近一些的大担、二担岛。岛上有醒目的“统一中国”的巨幅标语,还有并不太多的士兵在出操,“西线无战事”的生活似乎也已经习惯。尽管人们的政治眼光如何的千差万别,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却让人看到了两岸关系的趋暖回春:五十年的两岸对立和隔绝终于铸成了“两岸都是中国人”的历史认同,“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再是一厢情愿的空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