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楚水之南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8/07/24 文章: 14
积分: 15
:
|
|
立秋了。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月令》这样解释。意为天气从此开始变凉。但在我的印象里,立秋时,天气仍然酷热,与炎夏没有太多区别。地理学与气候学的注解证明了我判断的正确,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度才真正进入秋天。若依这种标准,8月初的立秋,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并没有进入秋季,而笔者所居的江南,9月初即白露时才能入秋,与立秋相差一个月。
秋没有来到。甚至有些时候,比大暑还热。“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这是一句民谚。节气歌概括夏秋两季云: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立秋前后皆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若欧阳公的醉翁亭:“环之皆暑也。”立秋,没有走出暑的味道,我的感觉,或可称之“秋暑”、“暑秋”,都未为之过。
但老祖宗这么来个“立秋”,其中的智慧显然是不容置疑的。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当中,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相对之下,立夏立冬给人感觉比较明显,立春立秋则比较模糊。这又是为何?
自一部《春秋》以降,“春秋”给人的印象就远较“夏冬”来得深刻,“春秋”用作年岁的代称也比“夏冬”来得普遍。某种意义上,可能春秋包含的意味更强烈些。大地复苏,阳气日盛,是春也,阴气渐浓,万物谢零,是秋也,国人伤春、悲秋的情结,恰是与这种生长的转换和岁月的轮回连在一起。
这么说似乎有些矛盾,立春立秋按说应该比立夏立冬重要了,却怎么来得感觉反而模糊。这正是我以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凡事豫则立,不立则废”,“立”,体现了先祖的危机或先觉意识。
立秋,有着内涵丰富的象征。“悲哉,秋之为气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无论乐观还是感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现实却是不能改变的。若是浑噩木然,待到有一天,猛然发现周围的世界变了两样,由是伤了肝腑,乱了心绪,则不能算是明智之举了。
因此先祖们洞若观火,早早地在炎夏时分便“立”了秋,其目的就是要你作好各种准备,应对之后的凉秋,包括严冬。事实上,消夏的日子总是闲适而从容的,我们就是要在这种易于消磨时间和意志的氛围里,冷静等待“一叶知秋”那种时刻的来临。
立秋,藏着一层勇于面对盛极而衰的姿态。在文艺作品中,和立春一样,立秋常被寄托。以晋商为蓝本的著名历史话剧《立秋》,深刻反映出在剧烈的社会动荡和矛盾交汇下,中国近代商业金融变革经历的阵痛之路。该剧之经典,堪称又一部《茶馆》,而其切入点,正是暗合了“立秋”后的暗潮汹涌之寓义。更早而又更隐晦的典型,可追溯到一部与《多收了三五斗》齐名的《丰收》。
叶紫在《丰收》中,刻画了两个主要人物,云普叔和立秋。前者为老式的农民代表,勤劳却胆小怕事,面对丰收成灾的悲剧,云普叔只有逆来顺受,而儿子立秋却再也不能忍受,他选择了抗争。“立秋”这个名字,就包含了敢于挑战黑暗势力和严酷困难的蕴味。再往深处拓展,伟人一句独立寒秋,简而言之也就是立秋,这里的立秋,不就是敢于藐视各种艰难险阻,向着光明目标进发的精神气概么?
当然不仅是伟人才应有此气概,立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该是如此。真正的立秋,不是针对时令上的,是针对精神意识上的。
立秋了。早上上班的时候,有同事这样打过招呼。下班后,当你遵照习俗,熟练地打开又一只冰镇西瓜时,那些入口的美食,不知道是否能品出不一般的味道。
文/张凌云 地址:江苏省张家港市通运新村73幢302室 215600 |
|
|
返回顶端 |
|
 |
塔双江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11/14 文章: 1992 来自: 中国四川 积分: 9103
:
|
|
“立秋,有着内涵丰富的象征。“悲哉,秋之为气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无论乐观还是感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现实却是不能改变的."
好文!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