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澳洲月圆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7/04/23 文章: 43 来自: 墨尔本 积分: 40
:
|
|
中年求职。如果还在中国生活,我相信自己未必有机会去体验这样一种挑战。
这辈子当中一次重大的职业转型,是从中国文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蓝领。在【又到月圆时】中我写了20年前设计的三条徒步寻工路线,还在【啊,朋友再见】(B) 写了当时在Weston饼干厂填写申请表格时一段奇遇。
随后,我得到面试。
在陌生的环境里,用陌生的语言满大街挨家挨户寻找工作,不是不艰难的。走到这一步,怎容有失?于是我操着破不堪言的英语,对招聘人员的问题认真作答,困难但坚定。
“你为什么离开上一份工作?”
“太远。”
“那份工作在哪里?”
“在Springvale,我住Thornbury。火车罢工,去上班,三个钟头。”
“我们的工作需要搬提重物。你的腰怎么样?”
“没问题!”
“你什么时候可以上班?”
“随时!”
时也运也,居然第二天就开工大吉。上了流水线,工号294。
过了六年半,告别工厂上大学。之后,又从蓝领转型白领。2003年,再次把自己扔进招聘市场,时年四十有七!
二十一世纪了,游戏规则早已焕然一新。
那天,被报纸一个广告吸引,把求职信和简历发到招聘公司的邮箱。几天后,招聘顾问尼尔来电邀请我参加集体面试。
当尼尔向参加面试的候选人宣布“恭喜,在座20位是从超过400名申请者中挑选出来的,”我向四周扫了一眼 --- 清一色洋人,除了我。
我们被告知,在三小时的评估中,上半场做个人演说、讨论,还有团队合作项目。下半场做个案分析,每个候选人要根据规定情境,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考依据以及预期效果。我们还被告知,集体面试之后将筛选出一些人,参加第二轮由雇主机构主持的个人面试,然后再选出入围者参加第三轮,也是最后一轮面试。
当天经历了时下流行的一种面试模式:行为面试。
平生第一次体验这种场面。刺激呵。个人演说开始,我的头皮刷地就发了麻,耳朵象是放了耳塞,人们说话的声音忽然变远。
洋人们的表达能力从托儿所阶段就被开发,一个个都能说会道。当西方小孩落落大方地“Show and Tell”之际,我们这一辈的孩子,却乖乖地摆着好学生的课堂姿势“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也就仅仅慌了那么一下,实际上当时环境是怵都来不及。生存本能与经验及时提醒我,战略上要知己知彼,战术上要扬长避短,表达上要言简意赅,行为上要得体合适。
豁出去了。
接近尾声,我们还要根据对竞争对手的观察,不记名选出心目中最有领导才能和自己最愿意合作的人。够残酷的。我已经给弄得七荤八素了,哪有心思去留意心目中什么人?环顾周遭,挑几个帅哥靓女,填上他们的大宝号了事。
意外的是,我突围而出,成功进入第二和第三轮面试。
沮丧的是,三试之后,最终名落孙山。
为耗费一个月精力去体验本次求职带来的所有刺激、兴奋、挑战、惊喜、期待与挫败,我让自己嚎啕大哭了十分钟做补偿。
一个少数族裔,年近半百,英语不灵光,且无人脉背景,在澳大利亚主流社会可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曾是疑惑,而疑惑有了答案。这曾是向往,而向往成了事实。
职场初试牛刀,这段高调的失败经历给我的奖品却是 --- 鼓励。
没二话,休整一番,卷土重来,再接再厉,将求职进行到底! |
|
|
返回顶端 |
|
 |
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41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6704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