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向着语言的高峰探险——李哲夫部分诗歌赏读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星儿叶子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8/03/11
文章: 1403

积分: 4527


文章时间: 2009-3-11 周三, 下午6:18    标题: [原创]向着语言的高峰探险——李哲夫部分诗歌赏读 引用回复

向着语言的高峰探险——李哲夫部分诗歌赏读
语言是个太活的东西,词语的组合序列可以无限的呈现,而不同的组合表达的思想感情肯定是不同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在特定时刻的思想感情都是特殊性呈现,是“这一个”,不是“那一个”。怎样用非常精准的词语和组合来最确切的表达我们要表达的那个情思呢?这就是写作者最艰难的磨砺过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所有文学品类中对语言的要求可以说是最高的。所以自古以来优秀诗人都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精神。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对语言的运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诗人们也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嘉陵江论坛总版主、作家诗人李哲夫是这众多探索者中之一,他是执着地向着语言高峰探险的人。由哲夫和庞华老师编选的诗集《嘉陵江诗选》共收入哲夫诗歌18首,他的诗歌短小精巧、语言精美、意象简约、意境圆融、意蕴丰厚、意味深远。他的诗歌最长的一首九行,最短的一首只有两行,大多是五六行一首。但是,他的诗歌不因词句短小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而是自如的表达想要表达的足够的内容和情思。所以他的诗歌既不是微型诗也不是短诗,而是独具魅力的“哲夫式诗歌”。下面就赏读哲夫老师的几首诗歌。

(一)诗歌意象的简约化

哲夫诗歌在有意识的减少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意象简约化。意象是诗歌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一个标志。可以说,无论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离不开意象的运用,并且现代诗有意象繁盛的趋向。但是哲夫诗歌却返朴归真了,他尽量减少意象使用,努力通过较少意象传达较丰富的内涵。看这首《红》“枫叶开始飘零了/我试图紧紧抱住那些红/却听见恐惧的尖叫”这首诗只有一个鲜明的意象,那就是“飘零的枫叶”。但经过诗人巧妙设置勾连,却使这一简单意象象征意味浓郁,内蕴丰富,传达出无限饱满跌宕的情思,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个意象达到了典型化,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它已经使得全诗鲜艳而丰满起来,似乎诗人所有复杂情感都融入了那最鲜艳儿饱满的一笔里,产生了视觉上和情感上的极大冲击力,所有的铺垫和陪衬都可以省略掉了。哲夫诗歌意象的简约化与内涵的丰富性居然相反相成,达到了空前和谐的统一,令人惊讶。中国道家有言“一”能生“万”,恐怕用在这里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哲夫诗歌的这一现象吧。

(二)诗歌的精粹口语化和叙述性诗意呈现
诗人们一直在探求现代诗歌口语化的道路和形式,其实是想回归古诗平中生奇的艺术境界,结果没弄好变成“口水诗”了,遭遇了批评。而哲夫诗歌却成功的实现了现代诗歌的口语化,并使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我们可称之为精粹口语化。看这首《致可儿》:“整个冬天,你都在我的记忆里/湘西的月是不是更冷了”这首诗只有两句,是纯粹的直白口语。一句如话家常的叙述,一句亲切如水的问话,而情思全出,境界全出。传达了诗人深沉幽远的情思,展现了辽远、凄清的境界。诗人那绵绵不绝的思念随着清冷的月光越过漫漫时空,如一声琴音悠悠回荡在我们耳畔,动人心扉,余味无穷。口语诗的本质是返归生活本真,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它的底蕴来自生活和生命深处的积淀,是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生活和生命本质的准确把握。
随着哲夫诗歌口语化的回归,他的诗歌主要使用的是叙述性的表达方式,这是当今流行的诗歌表达方式 。他的叙述圆转自如,不露痕迹,举重若轻。使全诗巧妙勾连,承转自然,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把浓郁的诗意非常充分的传达出来。看《嘉陵江上》:“秀,以前的月光,你还带着吗,也跟我一样,又拿出来洒满沙滩吗”诗人以如此轻巧亲切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一个故事,我们似乎看到了银白的月光,月光下的沙滩,和月光里曾经浪漫的故事,也体味到了一种怀想和如月光般清凉朦胧的挥之不去的情愫。那样温婉绵厚的诗意竟是叙述出来的,诗人内蕴的情感融进娓娓叙述中,看似波澜不惊,却已经不动声色的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三)诗歌的故事性和画面感
有人对我谈到一个观点,要想诗歌耐读,使诗歌里含有故事,当然他说的不是叙事诗。后来读了不少诗歌,发现果然如此。这恐怕是因为故事更贴近生活,诗歌中含有了一定故事性元素就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真实性,情感和想象就有了寄托,更能引发读者联想,使诗歌内涵丰富起来。发现哲夫诗歌具有这一特点。看《英子》一诗:“等你,等了三十多年/眼里已没了泪水,它早被思念烧干/时间不多了,残存的青春/依稀可见过去,唯一的眷恋/唯一的遗言,两个干渴的唇/吮吸逝去的梦境,爱的决口被一一撕开”这是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而这一个撮其要点儿叙述出来的故事又成为全部复杂情感的生发点,它就像一个光源发射出无数条光来,情感附着并生发于着一个故事,读者体会到的是情感,联想和想象的是故事。这种故事绝不是叙事诗里的故事,这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故事叙述,而其魅力也正在于此。比如“等了三十年”“烧干的泪水”“残存的青春”“唯一的眷恋”“惟一的遗言”,撮其要者,片言只语,类似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大片留白交给读者去补充和想象。诗歌在有限的语境中展现了无限风光。
哲夫诗歌还具有鲜明的画面感。自古以来,人们评价诗歌总爱说充满“诗情画意”,可见优秀的诗歌应该展现动人的画面,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国古诗讲究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而哲夫诗歌很好的继承了这一诗歌审美传统,并且有所创新,他在诗歌中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梯度,这恐怕与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有直接关系吧。他以画家的眼光观察外在事物和景象,眼光肯定是独特的,因而他所创作的诗歌,意境就更具有鲜明、立体的画面感。《红蜻蜓》一诗非常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特色。“光屁股的童年,在水里嬉戏/鱼儿轻咬脚丫,红蜻蜓在身边游荡/一片彩霞,黄昏,它们还没离去/夕阳的余辉在眼里闪烁/哦,小天使,网兜里尽是七月的阳光”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情趣的灵动图画,尽情展现了童年童真童趣,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美好的眷恋和向往。清澈的江水,天真的孩童在水中与鱼儿嬉戏,岸上的红蜻蜓时而飞来时而飞去,似乎也在和孩子们玩耍,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远处夕阳洒下温柔的余晖,绚丽的彩霞铺满天边,孩子的心中满是快乐的阳光。整幅画面极具层次感和立体感,远景近景结合,色彩浓淡相宜,画面清晰鲜艳。并且动静结合,内外相生,画面灵动,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绝美意境。从绘画角度看既具有中国传统国画的清新秀逸,又具有西方油画的清晰明丽。这首小诗真的令人爱不释手。
哲夫是油画家,也是一位摄影家。在他的博客里看到几幅油画和大量摄影作品。虽然我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他的作品产生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使我很明确这是不同一般的艺术作品。他的诗和散文诗都深受这种画家修养的影响,从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哲夫式诗歌”。他是执著的向着艺术高峰攀登的人,我们只有表达我们的敬仰之情。

(四)诗歌结构的跳跃性组合
诗歌是讲究凝练的 ,那么怎样达到“尺幅之间尽显天地”“一滴水里见太阳”的效果呢?,这是每个诗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创造巧妙的结构应该是一个重要方法。哲夫诗歌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实现了诗歌结构跳跃性组合。这首《北戴河》就是如此。“波浪吞没了我/又吐出了我/大海仍然那么蓝/沙滩边/姑娘们成群的/组成三点式的暗礁/七月的帆影时远时近/风中全是玫瑰的味道”整首诗以诗人的观察和感受为中心点,向周围空间展开立体辐射,巧妙地把几组特写镜头组合在一起,实现天衣无缝又浑然不觉的跳跃与组合:由诗人在大海中畅游的镜头忽然跳转至广阔浩渺动感十足的蓝色大海的画面,然后又是沙滩上穿着泳装的姑娘们的生动图景,同时通过一个新鲜比喻与大海中的“暗礁”发生联想,这样岸上风光与大海连为一体,紧接着,“七月的帆影”的动感亮丽的画面又从时空两个方面宕开了诗歌的意境,那就把想象的大海之美和眼前的大海之美融为一体,创造出无限神奇美妙的境界。诗歌最后一跃诗人想象到风中飘着玫瑰的味道,这是既有色彩和画面又有味道的,但这是联想和想象,是由实向虚的跳跃,这一跃是对前面所有画面的融合,是对诗意的升华,可以说是向艺术之美的神奇跨越,产生令人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至此,诗人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以及二者融合之美的体悟、沉醉与融入的深沉情思淋漓酣畅的表达出来。如此不露痕迹,自然天成,和谐完美令人震撼。为什么可以实现这种完美跳跃?其实是诗人内在情绪起了决定作用。诗人的情绪如气韵贯通全诗,似血脉周流全身,虽然脉络错综复杂,但无论大小、远近、动静总统一在一个和谐的运动节拍和韵律之中的。所以诗歌结构之巧思其基础是情思之和谐运动。也许我们会从优秀诗歌中发现一种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惊人相似的运动规律。

(五)诗歌中的大与小的辩证统一
诗人们都想在短小的诗歌中表现尽量丰厚的主题。诗歌在靠近人类精神之塔的顶端方面应该是更有力度的。但限于它篇幅的短小,她展现重大丰厚主题的方式就是独特的,如同射箭,那最锐利的一点锐利集中于箭头的尖端,把精锐之美展现出来,这就需要以小见大,寓大于小,实现大与小的辩证统一。看哲夫的这首《圆明园的雪》堪为经典之作。“一阵风突然吹来/突兀和凹陷的雪上/一只小松鼠跑过/一个女孩站在孤立的雕花石柱旁/等待拍照,雪掩盖了这片废墟”整首诗小巧玲珑,用语轻巧,意境自然,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一幅很自然的画面,这是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一个小镜头,小情节了,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但是就在这个如此生活化的小情节之中蕴含了深广的历史和生命的感慨,一个太深厚的主题凸现出来。大自然的雪一年一度永恒的降落,不仅降落在圆明园,也降落在任何有故事和没有故事的地方,大自然是永恒的,时空是永恒的,就像冬天的风会突然吹来,小松鼠只是一个自然中普通的小生命,它在它愿意奔跑的地方奔跑,能生存的地方生存。这里曾经辉煌或遭遇浩劫或荒凉残破似乎都与它无关。历史的大与生命的小、时空和生命的恒久与历史的转瞬即逝在这里相反相成,在强烈对比中蕴含深沉的历史与生命的思考。而那个站在孤独的雕花石柱旁等着拍照的小女孩,又昭示着一种有知与无知,实在与虚无,过去与未来,死亡和永恒的多重辩证统一。“雪掩盖了这片废墟” ,到底是什么掩盖了这片废墟呢?制造废墟的强盗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洪流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连一粒微尘也算不上吧。统治者的辉煌和腐朽,侵略者的武功和凶残都被这几片雪花轻轻抹去了。女孩是真善美和生命的象征,只有她是永恒的,她是人类的希望,在这么一个纯真无知的小女孩面前,一切曾经的辉煌、卑劣和凶残都太渺小了。这孤立的雕花石柱到底站在那里向我们诉说着些什么,昭示着些什么。诗人在如此精巧的画面描绘中,竟传达出了如此深厚的思想内涵,诗歌之小巧,语句之短小,意象之精小与题材之大,主题之深,内涵之丰达到了空前的矛盾统一。这首诗歌把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六)诗歌的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恰当运用也可以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诗歌里的事往往是眼前的真人真事,实物实景,这是诗歌情感寄托的基础,也是情感生发的源泉。但是诗歌的空灵,需要因实生虚,才能展开广阔的空间和意境。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看这首《祭》“一次次抽泣,撕扯我的心/纸钱,红烛,高香,高不过我深深的怀想/之后,你在梦里对我说,四儿/你在外头别着凉了”这是一首祭悼和怀念母亲的诗歌,也表达了母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一次次抽泣”“纸钱,红烛,高香,”这些都是祭悼母亲的实情实景,如果仅写这些,就流于一般和空泛,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诗人很明白这个,一下突转,一句母亲在梦中祝福自己的话“四儿,你在外头别着凉了”,一下子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这句联想和想象的话,把母亲对儿子至死不渝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痛彻心扉的怀想和思念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母子情深,生死相隔,人生大哀,莫过如此。这“虚”的一句竟是最策动人心的点睛之笔。“虚”往往是精神的东西,是诗歌飞跃的翅膀。

(七)诗歌情感的内化及渗透扩展
当前诗人们崇尚诗歌情感的内敛,这样能使诗歌的情感更丰厚,能更好的传达复杂立体的人生感受,还原人事物情的原生态质地。诗歌变得含蓄蕴藉,内蕴丰厚,耐人品味。也能给读者带来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坟茔》:“风摇着草菲,就像蚂蚁摇着头颅,树丛/巴茅草,都有自己的归宿,松树/在墓碑旁边等我/它经历了很多人的生日和忌日/不知何时我已在地下/再无缘聆听喜鹊的鸣啼”诗人情感的外延远远大于诗歌语言本身。活着的人对生死对坟墓的感受是复杂的。怎样传达这样一种复杂的感受呢?诗人不动声色的铺展坟墓的画面。草木在寒朔的秋风中瑟瑟摇动,它们也有生有死,有自己再自然不过的归宿。这里构筑了一个背景,自然界万物坦然生死的背景。偏偏那棵松树似乎是不死的,它见证过太多人的生生死死,这又是反生死规则的物象,诗人是否在松树身上要寄寓一种希望呢?或者对生命规律的疑惑。树丛中坟墓中的人啊,终究无法违背自然法则,也只是茅草的命运吧。面对松树的长生和等待,诗人是坦然的,虽然有些悲凉情绪,终究不是哀伤的,只是寄寓诗人对生命美好的深深眷恋吧,多么想继续聆听喜鹊的鸣啼。这首小诗在冷静的描叙中渗透了诗人对万生万物生死玄奥的全部体察和感悟,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笼着薄雾的悲凉与轻纱的喜悦的情感状态。生何喜,死又何悲,万物生死轮回都是坦然无碍的,这是大自然的昭示,一切的生死玄奥都蕴含于诗人描画出的那幅坟茔的图画中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完全内化在真实典型的场景描绘中了,那种渗透力和扩展延伸性,已经无法阻挡,我们只有任其蔓延我们的神经。这就是哲夫诗歌的内化功力和渗透扩展功力。

哲夫老师的每一首诗歌都兼具以上诸多特色,我只是为了论述方便才特别强调了其中的某一个特点而已。由于水平有限,对诗歌赏析的不当之处还望哲夫老师及诗友指正。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星儿叶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巫逖

钻石级版主——感谢您,和我们一起成长!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31925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30496


文章时间: 2009-3-11 周三, 下午7:35    标题: 引用回复

[诗名片]给李哲夫/星儿叶子
——收藏诗作

所以他的诗歌既不是微型诗也不是短诗,而是独具魅力的“哲夫式诗歌”。
《嘉陵江诗选》/李哲夫(九首)

《红》
“枫叶开始飘零了/
我试图紧紧抱住那些红/
却听见恐惧的尖叫”

《致可儿》
“整个冬天,你都在我的记忆里/
湘西的月是不是更冷了”

《嘉陵江上》
“秀,以前的月光,你还带着吗,也跟我一样,又拿出来洒满沙滩吗”

《英子》
“等你,等了三十多年/
眼里已没了泪水,它早被思念烧干/
时间不多了,残存的青春/
依稀可见过去,唯一的眷恋/
唯一的遗言,两个干渴的唇/
吮吸逝去的梦境,爱的决口被一一撕开”


《红蜻蜓》

“光屁股的童年,在水里嬉戏/
鱼儿轻咬脚丫,红蜻蜓在身边游荡/
一片彩霞,黄昏,它们还没离去/
夕阳的余辉在眼里闪烁/
哦,小天使,网兜里尽是七月的阳光”


《北戴河》
“波浪吞没了我/
又吐出了我/
大海仍然那么蓝/
沙滩边/姑娘们成群的/
组成三点式的暗礁/
七月的帆影时远时近/
风中全是玫瑰的味道”


《圆明园的雪》
“一阵风突然吹来/
突兀和凹陷的雪上/
一只小松鼠跑过/
一个女孩站在孤立的雕花石柱旁/
等待拍照,雪掩盖了这片废墟”


《祭》
“一次次抽泣,撕扯我的心/
纸钱,红烛,高香,高不过我深深的怀想/
之后,你在梦里对我说,四儿/
你在外头别着凉了”


《坟茔》
“风摇着草菲,就像蚂蚁摇着头颅,树丛/
巴茅草,都有自己的归宿,松树/
在墓碑旁边等我/
它经历了很多人的生日和忌日/
不知何时我已在地下/
再无缘聆听喜鹊的鸣啼”


《嘉陵江》

文/巫逖

您,是一首永不沉默的长河
是诗的母亲
诗的儿子
在这里
哭,一次伟大的诞生

(载入:[诗名片]接龙。请进入指导!)

_________________
巫逖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

与澳洲前总理约翰·霍华德先生在任时合影
www.azchy.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巫逖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星儿叶子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8/03/11
文章: 1403

积分: 4527


文章时间: 2009-3-12 周四, 下午9:11    标题: 问候巫先生 引用回复

感谢赏读!请多指教!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星儿叶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星儿叶子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8/03/11
文章: 1403

积分: 4527


文章时间: 2009-3-12 周四, 下午9:12    标题: 问好 引用回复

很喜欢您的诗歌!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星儿叶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巫逖

钻石级版主——感谢您,和我们一起成长!




加入时间: 2005/09/12
文章: 31925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30496


文章时间: 2009-3-13 周五, 上午5:26    标题: Re: 问好 引用回复

星儿叶子 写道:
很喜欢您的诗歌!
谢谢捧场。您是老师,我当学生。
_________________
巫逖
澳洲彩虹鹦国际作家笔会荣誉会长

与澳洲前总理约翰·霍华德先生在任时合影
www.azchy.com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巫逖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星儿叶子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8/03/11
文章: 1403

积分: 4527


文章时间: 2009-3-26 周四, 下午7:04    标题: Re: 问好 引用回复

巫逖 写道:
星儿叶子 写道:
很喜欢您的诗歌!
谢谢捧场。您是老师,我当学生。

请前辈多多指教!!祝福安康!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星儿叶子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评论与鉴赏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