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蔡培国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6/02/20 文章: 283
积分: 816
:
|
|
[注册] [登录] [注销]
首页 微型诗家 投稿 网刊 会员 电子书 论坛 博客 聊天室 短消息
--------------------------------------------------------------------------------
蔡培国 蔡培国,男,一九六八年出生,山东汶上人,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诗联谊会会员,中国黄河文化促进会会员,作品曾在《诗刊》、《星星》、《诗歌报》月刊、《青春之歌》、《微型诗》、《中国微型诗》、《黄河文艺》、台湾《葡萄园》、《海鸥》、《诗象》、新加坡《新风》、澳大利亚《澳洲彩虹鹦》等刊物,诗选本刊发。并有对拙诗的评论文字,见诸《大众日报》、《贵阳晚报》、《葡萄园》、《澳洲彩虹鹦》、《微型诗》等刊物。诗曾出版《红帆船》等四本微型诗集,诗观:用精品说话,要穷尽一生!通讯处:山东省汶上县农机局家属院 邮编:272500
--------------------------------------------------------------------------------
自然之歌
大山深处
一朵小花
攀沿着风雨 撑
一抹腥红含笑峰顶的早霞 草原一瞥
鸟儿飞走了
滴落的鸟鸣
长成了一望无际的草 雪中观梅
它是孤独的 又是
幸福的
瞧 那火焰在使劲地开…… 风
烈烈地
吹断了大树的脊梁 却
惊醒小草的梦
鸟
翔飞的翅 透过窗棂
嵌进诗句里
呵 诗行间逐响起鸟音 崖树
望谁呢
雷鸣里 长成
岁月的眼 春雷
一曲高歌 让
所有的花蕊
怀上了鸟鸣 林间
走着
走着
便成了鸟
野餐
不在呼吃什么美味
只是
嚼一嚼阳光 雨后
风还没有干透 小花朵
探进窗口对我说
太阳--敲你的门呢 听春雨
一滴便是一缕鸟鸣 一滴
便是一瓣花香……
腌了一冬的心泛红泛绿起来 腊梅花
摘几朵
带回家
家里的雪便化了
春雨
是和太阳握过手又来的吧
滴在微颤的心尖上 涌起
丝丝的暖 红叶
一片燃烧的绿…… 沙漠
渴死的海
思绪纷飞
(一)
千里马死了
是被它的名字累死的 (二)
小鸟离巢高飞 对故乡
并不是一种背叛 (三)
花丛中游戏的彩蝶
带不走一朵花的芳心 (四)
每一朵花蕊里
都包裹着一个滴血的春天
(五)
断线的风筝
更让人牵挂 (六)
猫称自己吃鱼 是
体验生活 (七)
历史的眼窝里
石头也是一朵花 (八)
追逐争艳的花朵
闹腾的春天更加妩媚了
(九)
奔驰的骏马
没有功夫细数脊背上的伤痕 (十)
云鼓吹着"自由"的高论
醒来的风偷偷地笑了 (十一)
上帝的沉默
助长了牧师的胆量 (十二)
果子摘得过早或过迟 都会
伤了树的心
(十三)
风筝的悲哀
是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鹰了
咏物寄意
碑
历史走过去了 路
还在这里醒着 背影
你突然的转身 让
许多人迷失了自己 移位
狗在人的怀里学猫叫
人在门坎前学犬蹲 蓝球
拍手为你叫好 是
因为你落进了圈套
隐私
端不上桌的一碟小菜 人人
吃得津津有味 牧人
鞭子一甩 草原
就抽响了
羊群--滚向天际 青春
风掀了几页 雨湿了几页 自
己
还没有读懂几页
便仓促合上的一本书 读史
花
开了又落 落了又开
蜜蜂依然忙碌春天
迷惘
一只鸟
跳出樊笼 却
找不到天空 忍
一滴泪
在刀口与心口之间 独自
疼 爱
把爱凝成海 让
每一朵浪花
都找到归宿 阳台
钢筋水泥的围困里 渴求
阳光
果腹
无题
石头思考的季节
沉默
成为一只流浪的鸟 萤火虫
草丛里 我
看见梦的眼晴了 无题
风雨吵闹着
树高举着鸟巢 等待
歌声 历史
有人在挖
有人在埋
有人在卖
情感浅唱
心
容得下海
现在
一个名字就涨满了 读信
光秃秃的树上
落满了鸟鸣
此刻 枝在抽芽 忆
悄悄于心头 开
一朵小花
听鸟的心跳 初恋季节
失眠颤动着心跳 一次次
升上天庭
听--鹊桥上面的对话
家信
故乡的枝头上
坠落的一片叶子 皱纹
生命的五线谱
弹响
岁月的幽深 秋夜
饮着弯弯的月光 想起
故乡
十指涂满暖暖的炊烟 村口
张望着
像母亲的唇
噙着风雨窥视远方的朦胧
乡村短歌
妹妹在洗脚盆里 用脚
跺走了童年的哭声 蝉鸣
自故乡的槐树上传来
密密地
抹我一脸童年的汗珠
--------------------------------------------------------------------------------
评论者:伊凡
评论时间:2006-1-15 2:38:07
简论蔡培国的微型诗
作者:錢志富教授
近年来,中国诗坛的微型诗呈现出了较为喜人的丰收景象,的确有一种“秋来钱塘涌雪潮”的恢弘而壮丽的大气象。在中国近十年的微型诗大潮中,蔡培国虽然是后起之秀,但他却是这种“涌潮”中不可忽视的一堵浪墙,他的微型诗创作引起了不少比较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还有众多读者朋友的喜爱,赢得了来自读者和同行诗人的相当多的赞誉。当然,蔡培国的微型诗并非每一首都十全十美,他的一些诗还显得比较稚嫩,不太成熟,但他的确给中国诗歌史至少是中国新诗史中的微型诗史贡献了一批不可或缺的艺术精品和珍品。
下面我们就同读者一起来读一些蔡培国的微型诗。先是《听春雨》:“一滴便是一缕鸟鸣 一滴/便是一瓣花香……/腌了一冬的心泛红泛绿起来”。诗人对春雨的感觉是丰富的,也是美好的,而且这感觉具有了“复调”的性质,在诗人的生命和灵魂深处,这种听春雨的感觉已经有了若干次转换和复合,诗人先是将听觉转变成视觉,然后又将视觉转变成听觉,通过对量词“一滴”和“一缕”的巧妙使用,完成了诗人意欲打通和复合视觉和听觉的美学使命,使得这首诗的第一行就有了巨大的美学价值。笔者认为诗人蔡培国的这首微型诗如果只有这一句就已经足够流传,古人说:“一语天然万古新”,真是说到点子上了。诗人当然并不满足于诗的某一句的经典价值,他要使整首诗都成为真正的精品和珍品,所以他继续采用使各种丰富的感觉转换和复合的连觉策略,写到:“一滴/便是一瓣花香……”,这次诗人将嗅觉也加了进来,更加丰富了诗的意境和召唤读者欣赏的魅力。诗的最后一行也写得恰倒好处,诗人是这样写的:“腌了一冬的心泛红泛绿起来”,诗人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诗意、诗境,较好地显示出了作为一个真正诗人的真正卓越的才华。
诗人仿佛是写春雨的圣手。他有一首诗,题目就叫《春雨》。诗是这样写的:“是和太阳握过手后又来的吧/滴在微颤的心尖上 涌起/丝丝的暖”。是的,春雨给我们的感觉应该是这样的感觉,春雨“滴在微颤的心尖上”的确可以让我们的心底“涌起/丝丝的暖”。诗人在这首诗里也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人人笔下所无”的诗歌意境,让人惊叹他的非凡的才华。诗人在诗的开头采用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精妙的设问,诗人问春雨:“是和太阳握过手后又来的吧”,春雨和太阳握手,这的确写得有些出乎意料,但又的确又写的十分精妙。诗人的这首《春雨》也应该是中国微型诗史上的经典之作,笔者推测它定能借助它自身的魅力而长期流传下去。
《春游五章》中的每一章都写得很好。第一章是这样写的:“刚出家门 就/和鸟鸣撞了个满怀/我也成快乐的小鸟了”,诗人刚出家门就遇上可以称得上赏心乐事的好事,他“和鸟鸣撞了个满怀”,其实我们这些读者也想能够遇上这样的赏心乐事,也能够“和鸟鸣撞个满怀”那该多好玩哪!诗人说他自己“也成快乐的小鸟了”,真该祝贺他,他这样快乐,这样天真,这样幸福,难道不应该祝贺他吗?第二章是这样写的:“花丛中/ 弯下身来/站起时 我成了一只蜜蜂”,在充满愁苦和焦虑的现代社会里,这样的诗是可以让人的心沉静而澄明的,我们欣赏这样的诗,我们期望能够过一下这样的浪漫生活,可是生活这条疯狗追得我们满天下乱跑,可能在我们某一天死的时候连葬身之地也没有(要知道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现在不是已经有死不起的沉重感受了吗,据说一些人死后如果他的骨灰要安放在树下,也要人民币上万元),这不令人气愤、郁闷和悲哀吗?第三章写:“暖风/从枝条上荡落下来 溅我/满身阳光”,我们在这首诗里仍然可以欣赏到诗人比较娴熟地铸造出来的我们先前已经论述过的使各种丰富的感觉转换和复合的连觉或通感艺术。诗人在这里将触觉、视觉,也许还有听觉等感觉贯通起来,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时候能够感同身受,仿佛自己也被“从枝条上荡落下来”的“暖风”,溅了“满身阳光”,觉得十分温煦、温馨异常。第四章写:“摘一片嫩叶/ 嚼在嘴里/心顿时咽下一个绿油油的春天”,笔者不知诗人在这里摘下的是什么样的一片嫩叶,但十分爱慕诗人的举动,因为他的心“咽下”了“一个绿油油的春天”。春天是绿油油的,而诗人的心也肯定是绿油油的。诗的最后一章写:“归来/忽然发现 春天/正在我的小院里探头探脑呢”,诗人原本是要四处踏青,到处寻找春天的足迹的,他没有想到他自家小院也有令人骄傲和欣喜的春天,这一章是写得十分朴实的,但也是写得十分的美的,诗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段,把春天的神采刻画的比较逼真,令人激赏。
《雷》是一首比较有寓意的微型诗,诗是这样写的:“哪怕是在黑暗里/话/也要说得响当当”。在这首诗里诗人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主张,他的主张就是我们无论在怎样的情形之下也得做一个正大光明的、说话做事响当当的人,但诗人是诗人,他不能直截了当地把这层意思说出来,他知道诗一旦将意思直说了出来就没有什么味道了,所以他写诗常常是他生活的宇宙和人生中用他的生命和灵魂上下求索,找到了能够较好地荷载诗人的思想或主张的载体之后他才写诗,在这首诗里诗人苦心孤诣地寻找到的这个载体或意象就是人们熟知的“雷”。我们应该向雷学习,因为它的确是这样的,它“哪怕是在黑暗里/话”也的确是说得十分响当当的。古人主张诗要有寓意,说云霓泉石寓意则灵,这是十分正确的诗学主张,这种主张得到了诗人蔡培国这首《雷》的有力支持。
《读史》是一首写得比较耐人寻味的诗:“花/开了又落 落了又开/蜜蜂依然忙碌春天”,诗人巧借花的开落巧妙地写出了历史的演变形态,历史的确是这样的,它的兴盛和衰落正如鲜花的开放和凋谢,但花总是要开和谢,只是忙坏了那些蜜蜂,而诗人自己也许就是那样的一只蜜蜂,他忙着为人类酿造甜美,结果自己不知什么时候结束自己的生命。
《青春》一诗是一首写得比较有沧桑感的诗,这可能是我们这些六十年代出生(诗人蔡培国生于1968年,而笔者比他痴长两周岁)的人在人生旅途上比较普遍的感觉:“风掀了几页 雨湿了几页 自己/还没有读懂几页/便仓促合上的一本书”。对于我们这些已经快四十岁的人来说,青春给我们的感觉真是如此,真的是“风掀了几页 雨湿了几页”,想当年自己少年时遭遇“文化大革命”,每个人上学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个人的青春就这样被如晦的风雨蚕食掉了,等到自己想要努力,企图读懂我们的生活和现实,可是正如诗人所说,青春这部书“自己/还没有读懂几页”“便仓促合上”了,这真是可叹可悲的事。
以上是我们读到的笔者以为可以称得上精品和珍品的诗人蔡培国近年来写的一些微型诗,我想读者读后应该有同笔者一样的审美享受和愉悦,感谢诗人蔡培国,但愿他能够多给我们贡献一些这样的诗歌艺术精品和珍品。诗人蔡培国来信说,他只是初中文化,意思是像笔者这样的读了博士的应该看不起他,但我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的一些诗还有瑕疵,但面对他的那些精品和珍品,笔者还是喜爱的。所以写了这篇评论。诚恳地祝愿他在诗歌艺术上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_________________
钱志富
文学博士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
|
|
返回顶端 |
|
 |
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3418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16704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