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山上雪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7/02/13 文章: 33
积分: 15
:
|
|
作者:羊舌赤
汶川地震一周年了,不少诗人都写了纪念诗词。虽然没有一年前轰轰烈烈,也促成了一个诗家哀伤的五月。一年以来,地震诗的创作真是不计其数,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抚慰式的“呻吟之作”,“是生者对逝者的缅怀和对幸存者的抚慰之作”(周瓒语)。然而从网上贴出的众多的地震诗中,我读到了两首较独特的作品,其中一首周瓒在其文章《大地震与文学表达》中也提到过。它们明显是与地震有关的诗,但却更像是抒写诗人个人的思考和体验,而地震则是个催化剂。更重要的是,这两首诗可以是不止于写此次地震事件的,而是写面对死亡和极端困境的人的感受和思考,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诗歌。曹疏影的《绝对之诗》写的是死者,戴玨的《幸存者吟》则是写幸存者。两者都写了痛苦、恐惧、悲哀甚至希望的感受,都是注重描写困境中人的心理状态。这点和其他作者写的哀痛、同情等是有所不同的。这不是说其他作者的写法不好,只是说这两首在笔者看来角度与众不同而已。
《绝对之诗》
——祭5.12大地震中的亡灵
最后一口空气吸净
我便吸自己的细胞为食
光线早撤离
我不变瓦砾中冤魂,慰籍你们
你们在相对中伸展四肢,劳动胸腔
通过那一个被言说、被怀想之“我”
探求伤恸的边际:在那里、那一刻
石块从建筑中挣脱
美,邪恶地令人放弃
而山峰刹那诞生,清新地杀气腾腾
它们都是你们——那自诩为尘世——的绝对
而我,我们,刹那之前不也踏足其中?
世界只是翻了个身,我们就各自踏上如此迥异的绝对之途
你的,承受血和无力,而我的,是核中之核
你的仍然盛放语言之深晦,而我的
已然伫立于你们的终点,以最深的缄默
痛苦是在哪一处光中达至永恒
我便在哪里,向你们奉还今天的尸身
(曹疏影)
《幸存者吟》
漆黑一片
扭动。麻痒
干涩的喉咙
沉默已久
尘土的气味
依旧。扭动
暮春的落花
大地的震吼
以往的过错
皆历历在目
扭动。一丝光线
也看不到
是黑夜
催眠了万物?
别睡!在废墟中
困守,身体的
伤痛怎及得上
心灵的疲倦?
梦,断续的梦
神志的鸦片
能抚揉疼痛
搐动。透体的饥寒
令我醒觉
这悠长的孤寂
难道是某种永恒?
黑暗突然变得朦胧
生命的呼唤
爱的呼唤
辽远而清晰
眼皮开始跳动
人声吟唱赞美诗
搐动。我缓缓
升起,并再生...
(戴玨)
曹诗风格略显晦涩,写出了死亡的绝对性和人面对死亡的无奈。戴诗则风格明晰,节奏短促,获救的那一段强调了自我的精神力量,也强调了爱的激励。如果说曹写出了我们应该怎样泰然面对灾难死亡,戴则强调了在灾难面前自我振作和人与人之间友爱的重要性。两位作者的这种写法,能让读者体验和分担受灾者的痛苦、恐惧和希望;在面对极端困境的时候如此,那面对日常生存中的困境又如何?正如周瓒所说,既然死是必然、绝对的,我们需要寻求生存的力量和意义。如果只是寄托哀思、同情给受难者,对天灾表示震惊,那只能是抚慰,是”典型的伤痕文学“。以上两首诗则超出了这种风格,因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
|
|
返回顶端 |
|
 |
山城子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7/01/06 文章: 7522 来自: 贵州 积分: 23182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