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唐玄奘西行取經
張 航/編著
前往西天取經的唐三藏玄奘
唐僧,世稱唐三藏,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
原姓陳,名褘,玄奘是他的法名。
洛州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
他是漢代太守陳仲弓的後裔,
曾祖陳欽是北魏上黨(今山西省長治縣)太守,
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
父親陳慧曾任江陵縣令。
陳慧有四個兒子,
玄奘排行第四,
自幼聰明過人,
八歲時就向父親學習儒家經典。
─ 1 ─
玄奘研究學者群鑑定:
他生于隋開皇十六年(596)﹔
十二歲﹐大業三年(607)正月二十八日于洛陽敕度為僧﹔
三十二歲﹐唐貞觀元年(627)八月朔旦自長安啟程西行﹔
五十歲﹐貞觀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長安﹔
六十九歲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卒于玉華。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裏有個和尚唐僧。
故事裏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懷慈悲,
去“西天”,今印度半島去取經,
帶著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
曆盡艱辛,經過九九八十一難,
終於到達西天,取到了真經。
這是明朝吳承恩創作的小說故事。
其實在歷史上,
還真有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經。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
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
13歲時玄奘便出家了。
成年後玄奘便雲遊各地,參訪名僧。
先後從慧休、道深等高僧學習貫通衆多佛教經書,造詣日深。
玄奘並不以此爲滿足,仍不斷求學,
求學過程中深感中國佛經由於翻譯有誤,
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衆說紛紜。
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長安遇到
來自中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
他是印度高僧戒賢的弟子。
玄奘聽他說戒賢在那爛陀寺講《喻迦師地論》,非常向往。
從此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玄奘上表,請允西行求法。
但未獲唐太宗批准。
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裏。
─ 2 ─
玄奘于唐貞觀三年(629年)出發,
當時有個秦州(今日甘肅省天水縣)僧孝達,
在長安學《涅磐經》,要回秦州,
玄奘與之同往,
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後又結伴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
玄奘在此應邀講解佛經,使他名揚西域。
當地有個和尚叫慧威,他很同情玄奘,
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
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
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
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涼州。
此時有個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爲弟子,
他護送玄奘前往,
但他膽小怕事,中途變心,返回瓜州。
從此以後,玄奘獨自一人進入一往無際的大沙漠,
他四天五夜,滴水不進,粒米不食。
死去活來,但他毫無畏縮,
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絕不向後一步生,
備曆艱辛,終於到達伊吾國境,
又過數日,到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
高昌國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
國王由侍人陪同,
親自迎接玄奘入後院,住一重閣寶賬之中,
王妃與數十名侍女皆來禮拜。
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國統王法師規勸玄奘留住,
但玄奘沒有同意,
說:“我來到此地是爲西行求法,
今天受到你的阻礙,
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屍骨,
我求法的意志和決心,
大王是留不住的。”
以後便絕食三天以示抗議。
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所感動,
─ 3 ─
只好放他西行。
王與玄奘在王母面前結爲兄弟。
麴文泰還要求玄奘從印返國路過高昌國時,
留住三年,受王供養。
還要求現在講經一個月,
玄奘一一答應。
玄奘開講時,
太妃以下國王、大臣等三百餘人前來聽講,
國王麴文泰親執香爐並低跪爲蹬,天天如此。
講完佛經以後,
讓玄奘度四沙彌,以作侍從。
玄奘離開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國,
又踏上了萬里征途,
歷歷艱辛,
踏過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
經過一年的時間,
終於到達北印的濫波國。
玄奘從濫波國向南行,
經那揭羅喝國到達無著、
世親等佛教大師的出生地犍陀羅國,
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給他的金、銀等物
分送給各大寺院。
他從犍陀羅國往東南行,
經咀叉始羅等國,
到達迦濕彌羅國,
玄奘在這裏停留兩年,
把第四次佛教結集的三十萬經論全部學完。
玄奘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
於貞觀五年(631年)來到中印度。
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
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
─ 4 ─
對玄奘影響最大的是那爛陀寺,
他在此拜年過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爲師。
向他學習唯識教義。
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
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爲主。
在玄奘學習期間,
那爛陀寺能容納一萬名學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師,
共中通二十部經論者共一千餘人,
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
通五十部者,稱爲“三藏法師”,
包括玄奘在內,共十名,
玄奘並不以此爲滿足,
他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以後,
又到處去遊學,
遊歷數十個國家,
虛心向名師請教。
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
向他的老師戒賢彙報他的學習情況,
受到戒賢的贊嘗。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
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了佛學辯論大會,
請玄奘爲論主,
在五印18個國王、
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
外道2000人參加。
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
但無一人能予詰難。
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爲“大乘天”,
被小乘尊爲“解脫天”。
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
歷時75天的大法會,會後啓程歸國。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
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
─ 5 ─
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
只要他留在印度,
要爲他造一百座寺院,
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玄奘赴印時,
曾答應高昌國王麴文泰,
返國時留住三年,
但此時高昌國已被唐太宗所滅,
麴文泰已病故,
玄奘無須履行自己的諾言。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長安。
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玄奘回到長安的第二天,
就在朱雀街之南陳列他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
他帶回來的佛教經典如下:
大乘經23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
大衆部經律論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2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藏部經律論42夾,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
因明論36部,聲論13部,共520夾657部,用20匹馬馱來。
玄奘帶回的佛像主要如下:
摩揭陀國的金佛像一尊、於鷲峰山金佛像一尊等。
後將這些陳列品送弘福寺儲存。
二月,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
玄奘婉言辭謝。
玄奘要求組織譯埸,翻譯佛經。
開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譯經,
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
玄奘欣然同意。
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
由朝廷供給所需,
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
分任證義、綴文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
─ 6 ─
同年五月開始翻譯佛經。
玄奘還奉唐太宗之命, 由他口述,
由其弟子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記載他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
這本書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陸的重要典籍,
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
完成《大唐西域記》的寫作以後,
玄奘還奉唐太宗之命,
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
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規勸玄奘還俗作官,
又一次遭到拒絕。
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
讚揚玄奘西遊。
大慈恩寺落成,
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
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
永徽三年(652),
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
經高示敕許,
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大雁塔。
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
因常爲瑣事所擾,
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
唐麟德元年(664年),
玄奘開始翻譯《大寶積經》,
剛開始不久就逝世于玉華寺。
在安葬玄奘那天,
有一百多萬人送葬,
三萬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
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
─ 7 ─
他以前的翻譯稱爲舊譯,
他創造了新譯。
舊譯以真諦和鳩摩羅什爲代表,
新譯以玄奘和義淨爲代表。
舊譯者多爲外國人,
有的因不精通漢語,
有的過於強調意譯而失原旨,
有的過於強調直譯,
使中國人難以理解。
玄奘既精通梵文,
又精通漢語,
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
又通順流暢,
便於中國人閱讀。
玄奘事迹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續高僧傳•玄奘傳》等。
玄奘一派學說被後人稱爲法相唯識學說。
玄奘被尊爲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的創始人。
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
就是以玄奘取經爲題材創作的神話小說。
玄奘排行第四,
自幼賦性聰穎,儀表非凡。
八歲時即從父受業,勤學不懈。
當聽父講書至孔融避席故事,
忽然站立起來。
父問其故,
他答以孔融見長輩避席,
今父為兒解經,
兒豈敢安座?
父甚嘉許。
玄奘自幼聰穎,
十三歲破格為度僧。
幼時別具素質,
─ 8 ─
不與頑童為伍,
不聽邪言媚語,
常隨二兄學習佛教經典。
隋唐時代,佛教盛行,
政府規定度僧出家的考試制度,
需經考試合格才能錄取為僧,名叫“度僧”。
隋煬帝大業十年,
政府佈告度僧十人,
當時玄奘只有十三歲,
不符合規定年齡的玄奘徘徊不肯離開。
主考官見他年少而溫文爾雅,迥異常人。
問他為何出家?
答以“志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令考官驚贊不已。
故特准破格入選。
出家後法名為玄奘,
又稱為玄奘法師。
九死一生為取經:
玄奘求學過程中,
深感中國佛經翻譯有誤,
於貞觀元年(627)上表請允西行求法。
未獲唐太宗批准。
心意已決的玄奘,
“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途中一度有人嚮導,
但終究靠孑身冒險,
孤影趕路,
在行經八百里的戈壁沙漠地帶,幾乎是險象環生。
西域記裏有段話;“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草木不生,人煙絕跡。
時而飛砂卷石,時而暴雨濕蒸,
無飲無食,昏去醒來。
時而枯骨折劍,戰場遺跡。
─ 9 ─
時而兇惡恐怖,鬼魅形象。”
足見在沙漠中的旅行,
實乃九死一生的經歷。
過了這片沙漠,才到高昌國。
國王是虔誠的佛教徒,
見玄奘到,敬禮備至,認作異姓兄弟。
以“如不肯留下決將之送回中國”打算強留高昌。
玄奘絕食抗議,終於使對方感動。
國王還派二三十人護送,
親自修書知照各國當道,通容優待。
經過七日七夜的行程,
終於踱過冰山雪嶺,進入印度境內。
玄奘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
貞觀五年(631年)來到中印度。
在恒河過渡時,
遇到一批強盜打劫,
強盜見其儀表非凡,
要殺他祭神以為敬天徼福。
危急之際,狂飆突起,
雷電交加,飛沙走石,
天昏地暗,嚇得強盜面無人色,
以為觸犯天怒,不敢下手。
詢問原故,
始知是大唐三藏來西天取經,
於是跪地哀求懺悔,改邪歸正。
菩薩點化高僧傳授:
玄奘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
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
對玄奘影響最大的是爛陀寺,
爛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刹,
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學府,
住眾一萬三千人,
─ 10 ─
其中知名高僧學者甚多。
他在此拜年過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爲師。
住持戒賢論師,
是全印度佛教領袖,
尤其是唯識學的泰斗,
深受國王尊重。
唯因奇疾所苦,
有一夕,忽夢見三位聖者,
一是黃金色的文殊菩薩,
一是銀白色的觀音菩薩,
一是水晶色的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告訴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國王,因傷殺太多生靈,
今生招致此痛疾之報,雖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尋死。
三年後中國將有一僧來印求法,
您可儘量將唯識學傳授給他,使大法流傳中土。
其業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滅”。
果然,玄奘求法來到那爛陀寺,證明夢中事是真實。
他非常高興,
就將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他,
又讓他出外參訪明師數年。
玄奘法師在印度各地遊學,
前後參訪十七年之久後,
決定回國弘通所得。
不慕榮華,一心弘法譯經: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
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
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
只要他留在印度,
要爲他造一百座寺院,
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玄奘於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
─ 11 ─
經過長途的奔波,終於回到長安。
史載以“道俗奔迎,傾都罷市”敘述當時的盛況。
玄奘西行的非凡經歷,
引起唐太宗的重視。
二月,唐太宗接見並二度勸其還俗出仕,
玄奘均婉言辭謝。
奉唐太宗之命,由玄奘口述,
其弟子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記載他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
風土人情等、物產氣候、
政治文化等情況,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後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
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
自貞觀十九(西元645年)年開始,
玄奘主持譯經,
至西元663年的十九年中,
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
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
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
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
同時他又把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
《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傳播於印度。
譯經完成的第二年即西元664年二月,
玄奘就圓寂於銅川玉華寺,
遺體奉旨運回長安安葬。
安葬之日,
京城附近五百里內,百萬人送葬,
夜裏廬宿墓旁的達三萬餘人。
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
讚揚玄奘西遊。
玄奘取經心志堅定,不畏艱難,
實乃體現修煉人放下生死的一生;
是與名利情決裂的一生。
─ 12 ─
他始終不悔,
考驗,終能有所成,
其精神值得我輩學習與敬仰!
玄奘法師
是古代從事國際文化交流工作的
一個光輝的典範人物﹐
他求學取經的堅苦精神和
翻譯事業的偉大成就﹐
是很少有人能夠比擬的。
近代對古西域以至印度等地的
考古事業和歷史研究的興起﹐
以及中外佛學研究的開展﹐
玄奘法師的著述和記傳
主要是「大唐西域記」
和慧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省稱「慈恩傳」
已經成為研究和著述的專題。
關于玄奘法師的生年受到
中外歷史學者﹑考古學者們的重視。
─ 13─
2006/07/21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