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長恨琵琶白居易
張 航/編著
白居易
(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陝西渭南縣附近),生於唐代宗大歷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長慶時,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他的詩歌現存進3000首,在唐代首屈一指。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諭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
如《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行劫奪百姓資財。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描寫當時人們最感興趣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
白居易詩選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 湓浦口,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 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 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 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 琶行。
潯言江頭夜送客, 楓葉荻花秋瑟瑟 。 主人下馬客在船 ,舉酒欲飲無管絃 。
醉不成歡慘將別 ,別時茫茫江浸月 。 忽聞水上琵琶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 。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欲語遲 。 移船相近邀相見 ,添酒回燈重開宴 。
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 。 轉軸撥絃三兩聲 ,未成曲調先有情 。
絃絃掩抑聲聲思 ,似訴平生不得志 。 低眉信手續續彈 ,說盡心中無限事 。
輕攏慢撚抹復挑 ,初為霓裳後六么 。 大絃嘈嘈如急雨 ,小絃切切如私語 。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 間官鶯語花底滑 ,幽咽泉流水下灘 。
水泉冷澀絃凝絕 ,凝絕不通聲漸歇 。 別有幽愁暗恨生 ,此時無聲勝有聲 。
銀瓶乍破水漿迸 ,鐵騎突出刀鎗鳴 。 曲終收撥當心畫 ,四絃一聲如裂帛 。
東船西舫悄無言 ,唯見江心秋月白 。 沈吟放撥插絃中 ,整頓衣裳起斂容 。
自言本是京城女 ,家在蝦蟆陵下住 。 十三學得琵琶成 ,名屬教坊第一部 。
曲罷曾教善才服 ,妝成每被秋娘妒 。 五陵年少爭纏頭 ,一曲紅綃不知數 。
鈿頭銀篦擊節碎 ,血色羅裙翻酒汙 。 今年歡笑復明年 ,秋月春風等閑度 。
弟走從軍阿姨死 ,暮去朝來顏色故 。 門前冷落車馬稀 ,老大嫁作商人婦 。
商人重利輕別離 ,前月浮梁買茶去 。 去來江口守空船 ,繞船月明江水寒 。
夜深忽夢少年事 ,夢啼妝淚紅闌干 。 我聞琵琶已嘆息 ,又聞此語重唧唧 。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 我從去年辭帝京 ,謫居臥病潯陽城 。
潯陽地僻無音樂 ,終歲不聞絲竹聲 。 住近湓江地低濕 ,黃蘆苦竹繞宅生 。
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 。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還獨傾 。
豈無山歌與村笛, 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 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 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卻坐促絃絃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 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濕。
楔子
《琵琶行》裏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唱出了無數旅程中孤獨靈魂的心聲。
《長恨歌》中,「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又不知成為多少有情人心深處默默許下的承諾。
在當時,
他的詩就已經廣泛流傳,影響深遠。
他自己說:「........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一中,往往有題僕詩者。
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一口,每每有詠僕詩者。」
現在,
就讓我們攤開心靈的耳朵,
聆聽唐朝最受歡迎的流行歌手-白居易的樂音。
生平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
後世遷居下邽(今西省渭南縣),
大曆七年(772)生於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
他生活在官宦擅權、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中唐時期;
家庭政治地位屬中下層。
因西河兵亂,
十一二歲則避亂江南,
漂泊於蘇、杭、越中一帶。
─ 1 ─
青少年時代刻苦攻讀,
以祈振興家道。
十五六歲的時候,
他帶著美好旳幻想來到了長安,
以《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嶄露頭角,
得到老前輩顧況的賞識。
他在長安得了一些日子,
逐漸感到周圍的冷漠與污濁。
他知道長安不可能有自己的進身之階,
最後便失望地離去。
二十九歲那年,
白居易考取了進士。
元和元年(806)四月,
憲宗策試賢良方正能言直諫科舉人。
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閔在
對策中苦詆時政,忤犯宦官,
結果因宦官反對不得居上第,
考策官、復策官亦遭貶斥。
白居易憤然上書,主持公道。
他因直言敢諫,為執政者所忌。
元和十年,
藩鎮李師道、不承宗遣人到長安刺殺宰相武元衡。
白居易上疏請急捕賊,
以雪國恥,為執政者所惡,
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江州司馬。
自此淪落天涯,悲憤悒鬱。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
白居易遷忠州刺史,
政治上有了轉機。
他吸取過去的教訓,
採取明保身、
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
並從此心向佛、道。
─ 2 ─
長慶元年(821),
任尚書主客郎中,
知制誥,又轉上柱國,可謂官運亨通。
為避免捲進政治鬥爭漩渦,
他請求外遷,
先後任杭州、蘇州刺史。
在杭州任上,
他疏理六井、築堤蓄水,以利灌溉。
離任之時,
他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唐湖石記》,刊於石上,
使繼任者知曉。
據說離開杭州時,
他把官俸留在州庫,
作為公家緩急之需。
他為官認真,
深得百姓愛戴,
任滿離蘇時,
父老泣別,相送十里。
大和元年(827),
改任秘書監,
又回到了長安。
大和二年正月,
授部侍郎。
次年,白居易五十八歲了,
他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險,便決意引退。
春天,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自此長別帝京。
在東都洛陽,他過書”中隱”的生活。
既可保富貴,又能遠禍全身。
會昌六年(846)逝於洛陽。
相傳他去世之後,
在洛陽龍門過往的行人,
都到他墓前邐酒祭奠,
以致墓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濘。 ─ 3 ─
代表著作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本篇似是作者練習應考的擬作。按照慣例,凡是指定或限定的詩題,都要加上”賦得”二字。 據說寫這首詩時,白居易才十六歲。據唐人張居固《幽閑鼓吹》載,白氏由於這首詩而受著作郎顧況賞識。此詩立意新穎,它借草取喻,把抽象的”別情”寫得具體可感。詩的前四句道出了一個真理:富有生命力的東西,不管客觀環境怎麼摧殘,也絕不會毀滅,一旦時候到來,就欣欣向榮,生機勃發。由於這兩個原因,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喜愛。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節度使董 死,部下起兵反叛。三月,申、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也反叛。兩起叛亂均發生在河南境內。朝廷分兵平亂,戰事蔓延很廣,持續時間也很長。時關內(今陝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肅省部份地區)遇旱饑荒,南方糧食因”河南經亂”不能由水路北運。當時白居易的大兄幼文是浮梁縣(今江西省景德鎮市)主簿,堂兄二人分別為於潛縣(今浙江省臨安縣附近)尉和烏江縣(今安徽省和縣)主簿,作者與弟妹正在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加上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的弟妹,共處五地。 一個秋天的晚上,月懸中天,思鄉之愁使作者無法入睡。他仰望團團的明月,想起寥落的田園,念及離散的骨肉,不禁 然淚下。 ─ 4 ─
問 劉 十 九
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壚。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本篇作於元和十二年(817)冬,時白氏在江州。劉十九,詩人在江州時的朋友,名字與事跡不詳。白居易《劉十九同宿》詩有”唯共嵩陽劉處士”句,知他曾在嵩山之陽隱居。 這首詩寫得樸素自然,有濃厚的生活情味,表現了詩人與劉十九之間的真率淳厚的感情。
秦中吟 并序十首之重賦
《秦中吟》十首,元和五年(810)前後作於長安。這組詩,一題一事,一事一議,既反映了社會問題,也寫出了詩人對這些問題的態度和認識。它們繼承了《國風》、漢魏樂府以至杜詩等的優良傳統,同他的《新樂府》一樣,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現實主義的代表作。
重賦
厚地植桑麻,所要濟生民。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徵賦,上以奉君親。國家定”兩稅”,本意在憂人。
厥初防其淫,明敕內外臣:稅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論。
奈何歲月久,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
織絹未成匹,繰絲未盈斤;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歲暮天地閉,陰風生破村。夜深煙火盡,霰雪白紛紛。
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喘與寒氣,并入鼻中辛。
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雲屯。
號為”羨餘”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
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這是《秦中吟》第二首。 ─ 5 ─
當時皇帝除國庫外,另設私庫,儲藏群臣貢品,以供揮霍。地方大員,為求擢升,在正稅之外,巧立名目,聚斂百姓財物,用”羨餘”的名義,向皇帝進貢。百姓在沉重壓榨下,無以為生,大量財物,在皇帝的私庫中積壓腐爛,化為塵土。
長 恨 歌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迴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鬒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 6 ─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迴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白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日轉迴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霑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本篇作於元和元年(806)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玉環)的悲劇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白居易據此作《長恨歌》,後來陳鴻為作《長恨歌傳》《唐宋詩醇》云:”(《長恨歌》)情文相生,沉鬱頓挫,哀艷之中,具有諷刺。”近人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亦云:”........樂天之長恨歌,........實係自許以為壓卷之傑構,而亦為當時之人所極欣賞且流播最廣之作品。此無怪乎壓千歲之久至於今日,仍熟誦於赤縣神州及 林海外,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元微之白底長慶集序中語)也”。
─ 7 ─
新樂府 並序五十首
樂府,原是漢武帝所設的音樂機關,掌管搜集和整理民間或文人的詩歌以配樂。後來,凡是這類入樂的詩歌以及歷代文人沿用樂府舊題的擬作,都稱為樂府體,於是,樂府便成了詩體的名稱。元和四年(809),白居易摹仿杜甫的樂府詩,寫成《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篇,繼承了杜甫”三史”、”三別”、《悲陳陶》、《留花門》等詩的優良傳統,立新意、標新題,從內容到形式,較之杜甫以前的舊樂府都有所創新。它們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和統治者的無恥荒淫,反映了老百姓的苦。從自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創作目的在於諷諫皇上,”兼濟”民生。
杜陵叟 傷農夫之困也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餘。
三月無雨早風起,麥曲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歛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爪鋸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惻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敕牒牓鄉村。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這是《新樂府》第三十篇。杜陵,漢宣帝葬所。在長安東南郊。此泛指這一帶地區。叟,老頭。 元和四年(809),長江流域災情嚴重,李絳、白居易奏請免稅。憲宗雖名義上頒佈了免稅令,並遣使宣慰豁免,貪官污吏陽奉陰違,照樣”急歛暴徵”,災民得不到絲毫實惠。
─ 8 ─
這首詩,通過杜陵老人的遭遇,反映災民的苦況,斥貪官污吏”虐人害物”的暴行,表現詩人對被剝削被壓迫者的悲憫。
賣炭翁 苦宮市也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鬒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必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上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持文書口稱敕,迴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這是《新樂府》第三十二篇。
自唐德宗貞元末年起,宮中日用所需,不再經官府承辦,由太監直接向民間”採購”,謂之”宮市”。太監常率爪牙巡邏市上,見適用的東西便強搶硬奪,韓愈《順宗實錄》云:”名為宮市,其實奪之。”百姓深受其害。
本篇敘述一個賣炭老人的遭遇,揭露宮市的罪惡,表現作者對受害的憐憫之情。這首詩條理清楚,描寫生動。
─ 9 ─
琵琶行並序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索索。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漏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迴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本篇作於元和十一年秋,時作者貶江州。詩題原作《琵琶引》,此依序文為題。”引”和”行”都是歌曲名。
據說樂天去世,宣宗作詩以弔之,詩云:”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知《琵琶行》在當時己流播中外。《唐未詩醇》拿它與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相提並論。其實,就兩詩的藝術高度而言,白詩勝於杜詩。
這首詩記潯陽舟中琵琶女彈奏琵琶和她淒涼身世,聯繫作者政治上的遭遇,抒發了”天涯淪落‘”之恨。此詩辭章華美,格調悽惋,寄意深遙;寫彈奏琵琶一段,如泣如訴,有聲有情,堪稱絕調。
軼 事
苦讀口生瘡
─ 10 ─
白居易小時候學習就很用功。後來,為了考進士,他學習就更刻苦了。他整天讀書、練字,寫詩作文,以至讀口舌生瘡,握筆的手都磨出了老繭。皇天不負苦心人,二十九歲那年,他以排名第四的優異成績考中了進士。兩年後,他又通過了「拔萃科」(比進士更高一級的考試)考試。這樣,白居易憑自己的努力,走上了為官的道路。
《被冷落的白牡丹》白居易為官正直,勇於進諫。有一年,有個叫王承宗的節度使,對抗中央命令。憲宗皇帝打算讓宦官吐突承璀領兵去討伐。朝中大臣們深知讓宦官帶兵打仗會誤事的,紛紛上書加以阻攔。白居易見情況緊急,就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指責憲宗的錯誤做法,並且言辭很激烈。憲宗對他十分惱火,退朝後對宰相李絳說:「白居易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起來的,現在居然對我如此無禮,真讓我難以忍受。」李絳是個正派官吏,對憲宗勸慰了一番,憲宗才沒有處分他。
由於白居易能夠伸張正義,敢於抗爭,得罪了宦官和世族官僚集團,所以他們總是尋機在皇帝面前講白居易的壞話。憲宗也不喜歡白居易當眾與自己爭執,就讓他做了皇太子的侍從官。按朝廷規定,這個職務是不能過問朝政的。白居易的一腔政治熱情竟遭到如此冷遇,心中十分苦悶,他曾把自己比作無人欣賞的白牡丹。
《蘇州十萬,盡作嬰兒啼》白居易先後在杭州、蘇州當過剌史。在這個地方,他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在杭州任職期間,看到當地百姓飲水不便,就親自察看地形,組織民工興修水利工程。不僅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問題,而且使西湖有了灌溉之利。另外,他還對境內的孤寡老人特別關心,盡力幫他們排憂解難。因此當他任職期滿,離去時,百姓們紛紛為他送行。他在蘇州任職期間,簡化政事,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勞役,使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人們對他做的好事十分感激。當他離任時,為他送行的人站滿了運河兩岸。許多人痛哭流悌,追著白居易坐的船送了十幾里。大詩人劉禹錫在描述那情景時說:「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這生動地說明了蘇州人民對白居易的衷心愛戴。
評 價
白居易的思想,自始至終指導著他的藝術創作。他把自己的詩分成”諷論詩”、”閑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今按內容可分為諷諭詩、敘事詩、抒情詩、寫景詩四類。
─ 11 ─
諷諭詩。這類的詩以《新樂府》、《秦中吟》為代
表,白居易對這類詩十分重視,創作態度也非常認真。”非求宮律高,不務文字
奇;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自序)他寫這些詩有明確的社會政治目的-”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與元九書》)。
敘事詩。這類詩為數不多,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樂府詩》中的《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縛戎人》等篇也屬這一類。白居易的敘事詩所表現的思想,仍是”兼濟”。
抒情詩。這類詩為為數很多,分見於前後兩個時期:有些抒發對離散弟兄的思念之情,有些寫對朋友的深摯情誼,有些讚美剛直不阿的情操,有些表現作者對人生、時局的感慨。
寫景詩。這類詩純粹寫景的很少,大多在寫景的同時,抒發了作者的感情:或表現對大自然的讚美,或寄託天涯淪落之恨,或表現對某地的眷戀之情。他的寫景詩筆觸細膩,設色鮮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如:寫西湖春景的(《錢塘湖春行》)、寫江樓晚景的(《江樓夕望招客》)、寫暮江秋色的(《暮江吟》)。
白居易無疑是個天才的詩人,他繼承了《詩經》、《杜詩》的優良傳統,虛心向陶淵明、陳子昂等前輩詩人學習,又從民間文學中吸取資料,再加以大膽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下面談談白詩比較突出竹旳藝術特色有:第一、語言平白易曉。相傳他”每作一詩,令一老嫗解之。問:‘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又復易之。”(釋惠洪《冷齋夜話》)白詩雖淺而經過千錘百煉。言淺而辭美,言淺而意深。第二、運用強烈的對比突出主題。白居易的諷諭詩,善於描述兩種對立的情況或人物,通過強烈的對比揭露矛盾,抨擊黑暗。如在《輕肥》中,作者描述達官顯宦的豪華酒宴之後,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作結,深刻地揭示了主題。第三、描寫生動形象。在白詩裏面,有許多生物形象的描寫,顯示作者卓絕的藝術才華。白詩沒有赤裸裸的說教,作者的思想感情都通過形象去表現。 在白詩的所有描寫當中,對琵琶聲的描寫最為著名:可以說,在我國古代描寫音樂的所有文字當中,這是最出色的一段。白詩不僅廣泛流傳於國內,還流播到當時鄰近的一些國家民族之中。流傳至日本,據說當時的嵯峨天皇曾抄寫吟誦,藏諸秘府。在我國古代詩人當中,生前就享有這樣高的聲譽的,只有白居易一個。
─ 12 ─
白居易的《新樂府》、《秦中吟》等光輝的現實主義作品,給中唐以至後世的詩壇以深刻的影響。他與元稹的一些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和別的一些詩篇,詩人稱為”元和體”。它們不僅為時人爭相仿效,還影響到晚唐以至宋代的許多詩人。
─ 13 ─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