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航
2011年度国际诗王
性别:  年龄: 94 加入时间: 2009/09/19 文章: 60211 来自: 台灣高雄 积分: 96292
:
|
|
首屈一指名將郭子儀
張 航/編著
郭子儀 (697-781)與 安史之亂
郭子儀,唐代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郭子儀出身一個中層官吏家庭,是通過武舉考試走上政治舞台的。天寶八載(749),為橫塞野軍使,天寶十三載(754),為天德軍(合內蒙烏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內蒙烏拉特前旗西)太守與朔方節度使右兵馬使。
郭子儀在軍事上大顯身手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初起,郭子儀即調任朔方節度使(駐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並奉命率軍東討叛軍。正當叛軍逼近潼關,威脅京師的時候,郭子儀初戰獲捷,靜邊軍(今山西右玉)一戰,消滅叛軍七千人,繼又攻下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東),打通東陵關(今山西代縣東),為繼續東進開闢了道路。
至德元載(756),實際改元是在七月二月,由郭子儀推薦的新任河東節度使李光弼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攻下常山(今河北正定)。叛軍史思明部妄圖奪回常山。雙方相持四十餘日,李光弼向郭子儀告急。郭子儀於四月兵至常山,與李光弼合兵一處,共十餘萬人,九門(今河北正定東)一戰,大敗叛軍。這時,郭子儀曾經建議,北取范陽,直搗叛軍巢穴以減輕潼關的壓力,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許可。
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由於他勢單力薄,岌岌可危,遂調郭子儀部到靈武,並以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兼宰相。郭子儀認為河東(今山西永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下可進東京,西上可取長安。於是,他派人秘密潛入河東,準備內應唐軍。至德二載(757)二月,郭子儀率軍從洛交(今陝西富縣)進攻馮翊(今陝西大荔),逼近僅一河之隔的河東。河東城內有人乘機內應唐軍,殺叛軍近千人。叛軍守將崔乾祐越城逃走,郭子儀乘勝追擊,斬敵四千人,俘虜五千人,順利攻下河東。由於唐軍連戰告捷,肅宗也由靈武到了鳳翔(今陝西鳳翔)。四月,即命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元帥為皇子李俶),繼續征討叛軍。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十五萬,逼近長安,與叛軍十萬人相持於長安西南香積寺北灃水之東。經過激戰、叛軍全線崩潰,唐軍收復長安。郭子儀乘勝東進,追叛軍至潼關,殺敵五千人,佔領華陰(今陝西華陰)、弘農(今河南靈寶)。這時,安祿山已死,其子安慶緒放棄洛陽,北渡黃河,走保鄴(今河南安陽北),唐軍收復洛陽。 肅宗回到長安,召郭子儀還京。肅宗派人隆重迎接郭子儀於京城以東的灞上,見了郭子儀。感激涕零的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一這時,郭子儀兵權在握,肅宗既要重用他,又不放心他,當然只能運用這種籠絡的手段。
乾元元年(758)九月,肅宗調動各路大軍進攻安慶緒。參加作戰的九節度使中,郭子儀、李光弼戰功最多,威信最高,肅宗不願把軍權交給他們,所以不設主帥,只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總攬全局。郭子儀等唐軍圍鄴,並引漳水灌城,安慶緒不僅遭水災之苦,而且城中極其缺糧,甚至老鼠也成了貴重食物,一鼠可賣四千錢。這正是破城良機,但因兵眾無主,無人統一指揮,以致坐失良機。 史思明為援鄴而截劫唐軍的糧草,又以聲東擊西的戰術不斷襲擊唐軍。於是,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與史思明叛軍展開激戰。正當激戰之際,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敵我。混戰中雙方均遭重大損失。郭子儀退向河陽(今河南孟縣),保衛東京。這次戰役的失利,魚朝恩有責無旁貸之過,但他為了推卸責任,竟誣陷郭子儀作戰不力。肅宗遂召郭子儀還京,並免其軍職,還以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取代郭子儀的職務。郭子儀在京閒得無聊,党項等羌人卻在京西不斷製造事端,威脅長安。肅宗為了借重其威名,遂命郭子儀為邠寧、鄜坊兩道節度使,但只是徒有其名,因為他還不能離開京師。寶應元年(792)二月,絳州(今山西新絳)駐軍糧餉不繼,軍心不穩。有一將領王元振藉口士卒思郭子儀而發動兵變、殺了朔方等諸道行營都統李國貞。肅宗遂封郭子儀為汾陽王,並以其為朔方、河中、北庭、潞澤節度行營兼平興、定國等軍副元帥,鎮守絳州。郭子儀並不因為王元振擁護自己而有所姑息,反而斥責王元振殺害主帥會給叛軍提供可乘之機,遂殺王元振與其同謀者四十人。同時也解決了糧餉問題。這些措施,穩定了軍心,效果很好。
不久,代宗即位,又解除了郭子儀的兵權,調他回長安。
正當唐政府邊兵內調,把主要力量用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時候,西方的吐蕃,党項就乘機向東發展勢力,鳳翔(今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今陝西彬縣)以北的地方,已失去控制。郭子儀看到這種危機的存在,曾建議不可忽視這方面的問題,但都沒引起代宗的重視。
廣德元年(763)九月,吐蕃開始東進,邊將向朝廷告急,宦官程元振置之不理,根本不向代宗報告。吐蕃順利東下,很快到達涇州(今甘肅涇川),涇州刺史高暉投降,並引吐蕃深入內地,一直過了邠州(今陝西彬縣),代宗始有所聞。吐蕃繼續東進至奉天(今陝西乾縣)、武功(今陝西武功西),京師震動,代宗才命雍王李适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咸陽(今陝西咸陽東)。郭予儀久居京師,手下沒有軍隊,臨時湊集了二十餘人到咸陽,面對二十餘萬敵軍,當然難以有所作為。他派人向皇帝告急,由於程元振從中作梗,也未能見到代宗。
吐蕃逼近長安,代宗倉促出奔陝州,郭子儀循秦嶺而東,沿途收容唐軍散兵,駐軍在商州(今陝西商州)。他認為從商州出藍田(今陝西藍田),吐蕃自然不敢東進,代宗在陝州也就安全,於是,代宗沒再堅持調他東去陝州的意見。 郭子儀派長孫全緒率二百騎出藍田,觀察敵情。長孫全緒白天擊鼓張旗,虛張聲勢;夜間多處燃火,使吐蕃不解其意。同時,還有數百人於夜間在長安城中擊鼓吶喊,還發出郭子儀將率大軍到來的消息使吐蕃惶恐不安。在這四面楚歌聲中,吐蕃感到無力控制長安,只得撤兵西去。 十二月,代宗回到長安,郭子儀等到滻水以東迎接。代宗羞愧的對郭子儀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自此以後,郭子儀的聲望更高了。
平定僕固懷恩,又是郭子儀的一大功績。 安史之亂結束後,僕固懷恩率朔方兵駐屯汾州(今山西汾陽)。
河東節度使辛雲京懷疑僕固懷恩與回紇有勾結,遂向代宗密奏僕固懷恩欲反。僕固懷恩受到猜疑,有詔書也不敢進京。當代宗徵求除去僕固懷恩之策時,有人建議:僕固懷恩所統之兵皆郭子儀舊部,如果派郭子儀去統領這支軍隊,僕固懷恩就一籌莫展了。代宗遂命郭子儀為關內、河東副元帥、河中節度使。僕固懷恩感到危在旦夕,遂舉兵反唐。他進攻太原失敗,帶三百人逃往靈州(今寧夏靈武)。郭子儀到了汾州,僕固懷恩所部,皆鼓舞涕泣,喜其來而悲其晚。 僕固懷恩到了靈州,勾結回紇、吐蕃,大舉內進。郭子儀奉命出鎮奉天(今陝西乾縣),在乾陵之南大敗僕固懷恩。 永泰元年(765)九月,僕固懷恩再次勾結回紇、吐蕃內進。
僕固懷恩中途暴病而死,郭子儀用分化手段,拉攏回紇,共擊吐蕃,迫使吐蕃退兵。
建中二年(781)六月,郭子儀去世,終年八十五歲。
安史之亂
天寶十載(751)二月,安祿山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統領邊兵近二十萬。安祿山刑賞己出,日益驕橫,又看到天下武備鬆弛,遂萌生篡奪最高權位的謀反之心。四月,南詔叛附吐蕃,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征討。唐軍大敗,戰死者六萬餘眾,鮮于仲通僅以身免。不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又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大食戰於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東南江布爾),唐軍又敗。
十一載(752)十一月,李林甫死,玄宗以楊國忠繼任宰相,兼領四十餘使。從此,國忠專決朝政,公卿以下,均受其頤指氣使。
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夥同部將史思明發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共十五萬兵馬,號稱二十萬,反於范陽(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聞訊,當即調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為范陽、平盧節度使,在東都洛陽募兵六萬,守衛河陽大橋(在今河南孟縣南)。接著又以金吾衛大將軍高仙芝率京師五萬兵,屯駐陝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門峽西北)。十二月,安史叛軍佔領東都,封、高二將退守潼關。不久,唐玄宗誤聽了監軍宦官邊令誠讒言,處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任兵馬副元帥,領兵八萬,進駐潼關。這時,河北十七郡吏民分別在顏杲卿和顏真卿兄弟的率領下,擁有兵士二十多萬,切斷了范陽與東都之間的交通,使祿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載(756)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不久,唐玄宗派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部從井陘(在今河北井陘西北)東進,會同顏真卿部經營河北。真源縣(今河南鹿邑)令張巡率軍民堅守雍丘(今河南祀縣),多次擊敗叛軍,確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楊國忠的嚴厲威逼下,被迫出兵。結果,兵敗靈寶,潼關失守,叛軍突破潼關險隘,向長安逼進。六月,唐玄宗與楊貴妃、楊國忠兄妹及部分大臣、皇子,連同禁軍將士一千多人出禁苑之西延秋門,向蜀地逃竄。行至馬嵬驛(在今陝西興平境內),禁軍嘩變,殺宰相楊國忠,又逼迫唐玄宗縊死楊貴妃。
太予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擁戴下,北上靈武(今寧夏吳忠西南)。七月,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八月,肅宗將郭子儀和李光弼部從河北召至靈武,並聯合回紇騎兵,準備開展大規模的反攻。 至德二載(757)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九月,郭子儀率唐軍和回紇騎兵收復長安。接著,又收復東都。安慶緒退守鄴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陽)。乾元元年(758)九月,唐肅宗調遣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等九節度使率兵六十萬,進討安慶緒。又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協調和指揮戰事。十月,唐軍進圍鄴城,安慶緒向留守范陽的叛將史思明求救。二年(759)三月,史思明率兵十三萬赴援,與官軍在安陽河北相遇。雙方未及佈捙,大風突起,飛沙走石,天地晝晦,兩軍將士大驚,官軍向南潰逃,叛軍向北撤退。不久,史思明率部來到鄴城南,安慶緒出城慰勞,被思明執殺,叛軍返回范陽,思明自稱大燕皇帝。
上元元年(760)四月,史思明率軍南下,攻佔東都。次年二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即帝位,改元顯聖。寶應元年(762)四月,唐肅宗病重彌留。張皇后與越王李係密謀,企圖誅殺專權宦官李輔國,事洩被殺,肅宗驚嚇而死。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同年十月,唐代宗以雍王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統領諸道唐軍和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北逃范陽。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逃至廣陽(今河北房山東北)附近,由於眾叛親離,自縊而死。其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相繼投降,先後被任為成德、幽州和魏博三鎮節度使,是為河北三鎮。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
郭子儀 —— 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
(http://www.epochtimes.com)
起于卒伍的猛將
看過京劇《打金枝》的人大概還對劇中的駙馬爺一一 郭子儀之子對公主那句負气的怨詞有印象,你不問問你家江山哪來的!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郭子儀,恰是一個"再造王室",挽狂瀾于即倒, 使唐轉危而复蘇的人物。眾所周知,使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是安史之亂,即邊帥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而從根本上說卻是由于唐玄宗晚年的昏庸荒淫,吏治不修,奸佞當道,武備不整,偏喜邊功,以致海內虛耗,內輕外重所致。雖然從大局上講,此后的唐王朝并無清明气象,但卻能枚平叛亂,收复兩京,不能說不賴郭子儀等优秀將領之力。
臨威受命
郭子儀是個地道的老行伍,從小就再歡舞槍弄棒,加之身材魁偉勇力絕倫,且好讀兵書,所以很早就投身軍旅,在邊關屢建功勛。到安史之亂爆發時,他已經是僅次于節度使的朔方右兵馬使,獨當一面的將軍了。
當時,安史叛軍集天下精兵,自范陽一路南侵,勢如破竹。內地多年不見兵革,兵無槍械,心無戰意,好容易招募起來的唐軍,一触即潰。轉瞬之間,河北、河南諸郡頓失敵手,連東都洛陽也丟了, 叛軍直逼潼關,眼看唐朝江山岌岌可危了。 這時,郭子儀被任為朔方節度使,率部邀擊叛軍,以解潼關之急。郭子儀臨危受命,立即率部出發,聞說靜邊軍有异動,遂出其不意斬叛將周万頃,收編靜邊軍,首仗擊敗進攻河曲的叛將高秀岩,遂后設伏一舉殲滅安史精銳薛忠義的七千騎,收复云中、馬邑。 郭子儀出師牛刀小試,一轉安史叛亂以來消沉的气氛,便全國看到了一絲希望 的曙光。
豁達大度 聯手破敵
李光弼是中唐优秀少數民族將領,資歷、軍功及才干均与郭子儀不和上下。二人曾同在朔方節度使安思順麾下為將。由于年少意气,二人未免有些互不服气,雖常能見面,卻從不說話。待到郭 子儀任朔方節度使,李光弼心中既不服气,又怕郭挾私報复,所以萌生了离開朔方軍的念頭。 郭子儀擔任方面元帥后,深知李光弼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為消除隔閡,他主動找到李光弼,誠心誠意地承擔了造成從前不和的責任,要求二人盡釋前嫌,當國家生死存亡之秋,共同擔負拯救危机的重任。李光弼這個出身少數民族的軍漢被感動了,二人言歸于好。接著,郭子儀又上表推荐李光弼堪當重任。當朝廷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時,郭子儀又將朔方軍精銳分給李一万。二人握手道別、洒淚上路,從此成為生死之交。
李光弼獨當一面之后,果不負郭子儀之望,率軍東出井烴,連戰告捷,收复了常山郡所屬七縣,与叛軍主將史思明在九門相持四十余日。李光弼見難以取胜,派人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率朔方軍來到常山,兩軍合為一處,有十余万兵馬,旋即与史思明展開激戰,史思明不支敗走,唐軍乘胜收复趙郡、博陵。安祿山聞訊,又增派精銳數万,向唐軍反扑。郭子儀乘敵軍剛到,立足未穩,率軍掩殺過去,斬敵二千,來了個下馬威,然后主動撤往恒陽,深溝高壘,采取敵進則守,敵退則襲的戰術,將敵軍銳气磨盡,拖疲拖垮。因為雖然唐軍人數多于叛軍,但素質遠不能及,所以硬拼于己不利。几天之后,郭子儀見叛軍被折騰得差不多了,遂傾師出動,与叛軍決戰,雙方殺得黑天昏地,日月無光,叛軍大敗,几乎全軍覆滅,史思明也中箭墜馬,扶著半截槍,落荒而逃。河北諸郡聞訊紛紛殺死叛軍官守,复歸朝廷,安史叛軍的老巢范陽与叛軍的聯系被隔斷了。一時間叛軍上下一片惊恐,安祿山此時前有哥舒翰堅守潼關,使他進不得,后面郭子儀和李光弼又抄了后路,使他退不得。他把狗頭軍師高尚、嚴庄剛來罵道:“你們教我造反,說是万無一失。現在兩頭被人夾擊,手里只剩下几個州,万全在哪里?”
這時,整個戰爭形勢出現了有利于唐軍的轉折,只要哥舒翰堅守潼關,而郭、李二部北上進攻范陽,安祿山日子就不會長了。但是,剛愎而又昏庸的唐玄宗在形勢好轉的刺激下再次忘乎所以,強令哥舒翰率素無訓練且缺乏騎兵的潼關守軍出關反攻叛軍,哥舒翰臨陣大哭,知道此行必敗。果然,唐軍大敗,叛軍沖進潼關,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逃往成都,戰局陡然惡化。
收复兩京 再造唐朝
唐朝兩京被安史叛軍攻下,唐玄宗傳位于儿子肅宗。肅宗是個貪功近利,目光短淺的小人,剛一在靈武即位,馬上下詔把郭子儀招來護駕,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郭子儀身上,但在具體作戰方針 上,卻又听信身邊宦官和奸佞小人亂談。本來,有人為肅宗規划了一個用時稍長,但能一勞永逸的收复兩京方案,建議讓李光弼郭子儀兩軍分頭住范陽和長安,來回疲擾叛軍,最后將之合圍于長安悉數全殲。但是肅宗只求盡快盡早讓他回到長安即可,所以實際讓郭子儀采用由西向東的赶鴨子戰術,甚至不惜借回紀騎兵,許以收复兩京,把子女玉帛悉數歸之。
郭子儀在這樣的昏君手下,做事非常困難,但他仍勉為其難,擔收复兩京重任于一肩,揮軍屢戰。公元757年9月在長安城下雙方几十万大軍決戰,郭子儀先派人消滅了叛軍設下的伏兵,然后又派奇兵繞到叛軍陣后,雙方從正午殺到日西斜,突然奇兵殺到,叛軍首尾不能相顧,大敗,死6万多,被俘2万多,長安城里的叛軍 殘部隨即棄城而逃,長安宣告收复。
接著,郭子儀又揮軍東向,連克潼關、華陽、弘農,進逼洛陽。 這時,安祿山已死,他儿子安慶緒自恃勇力,派主力往陝州迎擊郭子儀。叛軍依山列陣,据高臨下,地形十分有利。郭子儀令四千回紇騎兵繞到山后,而正面唐軍与敵剛剛接触就且戰且退,誘使敵軍离開有利地形,這時回紇兵正好從后殺了上來,据高臨下一擊,這邊唐軍調頭回馬殺去,殺得叛軍尸橫遍野,潰不成軍,安慶緒只好放棄洛陽,退保相州。這樣東都洛陽也回到了唐朝手中。
這次收复兩京戰役,雖然總的戰略部署存在嚴重失誤,但在郭子儀的努力下,仍然殲滅了叛軍主力,以戰術上的完滿部分彌補了戰略上的缺陷。
巧布疑兵 嚇走吐蕃
兩京收复后,朝廷對郭子儀開始猜忌,最后解除了他的兵權。唐代宗繼位后,唐軍忙于對北方用兵,打掃安史亂后的垃圾,而吐蕃卻從河西走廊一路殺過來,告急文書象雪片一樣飛入朝廷,卻為代宗的親信宦官程元振扣下,直到吐蕃攻下武功,眼看就要打到長安,唐代宗方才知曉,忙下令讓郭子儀出山。抵御吐蕃。當時郭子儀正賦閑在家,手邊沒有一兵一卒,受命后只招了二十人就帶 上這二十人前去赴敵,這時長安已破,唐代宗出奔陝州,郭子儀一路招撫敗軍,到長安時已有万余人。但是吐蕃兵馬有20余万,收复長安靠硬打肯定不行。郭子儀料定吐蕃人一向多疑,今占長安, 未逢唐軍主力。所以心存疑感,唯恐是漢人搞的誘敵深入之計。于是,郭子儀決心用疑兵退敵,他令一支部隊到城外山上,燃起上万個火把和火堆,擂鼓吶喊,同時派騎兵一隊隊四出城下巡游,裝 作有大軍壓境的樣子而且還派人潛入長安城聯絡數百少年,夜里四處擊鼓吶喊:“郭令公回來啦!唐軍打來了!”果然,吐蕃被嚇得退出了長安,迅速向西撤去。
郭子儀使万余散兵嚇退吐蕃20万大軍,便唐代宗十分感動,他回到長安后,賜給郭子儀鐵券(即免死券),把他的畫像高懸于凌煙閣上。
單騎赴會 談笑退敵
公元765年,郭子儀已經年近古稀,可是唐王朝又一次面臨危机。叛將仆固怀恩勾結吐蕃回紇,30万大軍分几路兵犯中原,連陷缸泉,邪用,鳳翔,威逼長安。郭子儀再一次臨危受命,赶赴前線 應敵,這時仆固怀恩暴病身亡,而回紇与吐蕃又出現了矛盾。郭子儀認為可以利用這個机會,爭取回紇,遂派人去見回紇主將藥葛羅,轉達了郭子儀的問候。藥葛羅當年收复兩京時曾見過郭子儀, 對他相當佩服,但他不相信郭還活著,遂讓使者轉告,讓郭子儀親自來談。
郭子儀聞訊后馬上就要單騎赴回紇大營,眾將百般勸阻,他儿子郭烯更是死死拉住他的馬韁繩不放,不讓他去冒險。郭子儀說: “現在強敵當前,形勢危急,如果交戰,不但我父子難保,就是 國家也很危險,不如以誠意勸服他們,如果成功,是天下人的福分,如果失敗,我個人性命又算得了什么!”言畢,用馬鞭猛地打掉了郭烯的手,然后只帶了几名隨從,沖出了軍營。
郭子儀到了回紇營前,令從人高聲通報,郭令公到此!回紇兵如臨大敵,彎弓搭箭,准備戰斗。只見郭子儀不慌不忙,卸掉盔甲,放下長槍,緩步走向營門。藥葛羅及回紇眾將見真的是郭子儀來了,慌忙列隊施禮,郭子儀上前拉起藥葛羅的手,敘了敘舊情,然后曉以大義,說從前回紇曾對唐朝有功,現在卻來攻打唐朝,這樣豈不前功盡棄?仆固怀恩這种人背君棄母,為天下人所不恥,你們跟著他,棄前功而結新怨多么不值得!我今天冒死前來,就足与你們講清道理,你們可以殺我,但我的將士是會与价們決一死戰的。
藥葛羅听了汗顏,馬上表示是上了仆固怀恩的當,從此不愿再与郭老將軍作戰。郭子儀進一步說,吐蕃如何無道,乘唐朝內亂,不顧甥舅之情,侵占土地,掠我財物,如回紇愿意助唐擊退吐蕃,唐朝愿意將吐蕃掠去的牛羊財物全部轉送。于是兩家和好,共誓往擊吐蕃。吐蕃聞訊,連夜退兵,郭子儀命人率精騎与回紇聯手追擊,大敗之,斃敵五万,俘虜十万。從此,郭子儀單騎赴會遂成佳話,說傳至今。
郭子儀是待殊環境下的特殊將才,其過人之處就在于他能在昏君宦官的夾縫里發揮才干,挽救危局,表示出兵家難得的隱忍与堅韌。 _________________ 張航
愛好藝文、小說、新詩、童詩、兒歌、詞曲、散文、論文、民俗文藝.......等並頻頻獲獎.
歡迎蒞臨張航文選---隨意窩
http://blog.xuite.net/changhangming1234/twblo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