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太阳能催生新首富 追赶者挤爆产业门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随笔杂想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xiaoping
现已禁止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6/02/16
文章: 39
来自: australia
积分: 32


文章时间: 2006-3-20 周一, 下午6:10    标题: 太阳能催生新首富 追赶者挤爆产业门 引用回复

太阳能催生新首富 追赶者挤爆产业门

南方周末   2006-03-09 16:14:16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和他的团队 石磊/图
  
  □本报记者 徐钟
  
  在全球能源紧张的背景下,太阳能电池制造商、中国新首富施正荣的成功故事似乎为陌生的中国光伏产业开辟了一条坦途。竞争对手们正在努力追赶并试图超越这位先行者,但等待他们的,却很可能是产能过剩的危机
  
  年初,当经济类媒体争先恐后报道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时,很多人乍一看,都将这位新首富当成了大名鼎鼎的台湾宏鸉集团董事长——施振荣。

  其实,今年43岁的施正荣仅仅是江苏无锡一位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商人,在他创办的公司——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NYSE:STP)去年12月4日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前,确实没有多少人认识他。

  但在美国投资者的追捧下,海归博士施正荣迅速变得身价百倍———今年1月10日(纽约时间),施所持有的6800万股无锡尚德股票市值已达19.9亿美元,就此超过去年中国两个富豪榜的榜首人物———黄光裕和荣智健。

  在全球能源紧张的背景下,施正荣的成功故事似乎为陌生的中国光伏产业开辟了一条坦途。所谓光伏产业,是指把太阳光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为电能的产业。

  但正是在这位中国新首富的耀眼光芒中,人们猛然发现,在过去不到一年时间里,进入光伏产业的中国企业已至少有30家之多。“与无锡尚德相同规模或以上的企业就超过10家。”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说。

  这些竞争对手正在努力追赶并试图超越首富施正荣。在他们中间,既有离施正荣而去的早期创业伙伴,也有施正荣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所的同事们。

  “中国光伏产业在明年将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赵玉文语出惊人。在他看来,这股赶超浪潮所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如此。

  仍然是加工型企业

  2月23日下午,刚刚在无锡新工厂会议室作完一场两个小时报告会的施正荣走下台来,转身涂了点润唇膏。他个头不高,脑门又大又亮。

  “现在责任更大了,要替成千上万的股东负责,得实现他们的愿望。”他转过身对记者说。

  施正荣一周来的行程安排得泼水不进:去美国巡回汇报2006年公司计划,然后飞往海南、洛阳洽谈生意。“几个月来,几乎没闲过”。

  忙个不停的施正荣似乎并没有太过担心那些竞争对手们,他说:“和外国人争市场,我们有人力资本优势,比他们的平均价格还低5%。至于那些国内同行,他们今年6月就会无米(原材料)下锅。”

  光伏的产业链很长,上游是晶体硅制造业;中游是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片还要经过一整套的封装工艺组装成“太阳电池组件”;下游则是太阳能设备商。尚德的主营业务是做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

  一般而言,技术含量越高的企业,它的成功模式越不易被复制。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能从容进入这一“高新技术产业”呢?“常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严格上说是没有核心技术、没有专利的。”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崔容强说。太阳能电池的专利属上世纪50年代,现在保护期已过,技术已公开。“很多技术已经固化到设备里,自动化操作,只要有钱购买到生产线,谁都可以生产。”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厂家出来的产品质量相同。南京中电电器集团副总经理张凤鸣博士打个比方说:“就像炒某道菜一样,会炒的人可能都知道放什么材料,但为什么做出来味道不一样?原因是工艺不同。好的企业可以把每一道工序做到极致。”

  张凤鸣是施正荣曾经的创业伙伴、现在的竞争对手。

  “这个行业最终会走向技术竞争。”张凤鸣说,“加工型企业,一诞生就必须迅速壮大。对国内光伏企业而言,就是要产品的高转换效率、质量和规模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扼杀在摇篮中。”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施正荣真正的优势在于太阳能薄膜电池,他在澳洲参与研究并获得的几项专利也正是这个领域。但据专家介绍,这项技术估计至少将在8-10年之后才会替代现在的常规太阳能电池。换言之,施正荣目前尚无可遏止对手攻势的技术壁垒。

  既然如此,施正荣又是凭借着什么力量走上首富宝座呢?

  施正荣为何成功

  和施正荣在澳洲科研所同事五年的张凤鸣博士评价说,时势造就了尚德的成功,其中幸运的成分偏多。

  首先是在澳洲留学时,施正荣幸运地结识了澳洲读经济学的同乡———同是江苏扬中人的杨怀进。有业内人士评价说:“没有杨怀进就没有中国的光伏产业,至少中国的光伏产业不会发展这么快。”

  1990年代初期,杨怀进学成后回国做贸易生意,而施正荣则选择留在澳洲工作。1990年代末的时候,杨怀进看到了光伏产业的美好前景,他对施正荣说:“我先在国内给你投石问路。”当时,国内还是“网络为王”时代,人们对光伏产业知之甚少,即使在国际资本市场也没有可供参照的同类成功公司。

  杨怀进背着十几斤重的投影仪和一沓厚厚的光伏产业介绍报告,开始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周游,给各地有关部门做“科普”,很多人以为他是个骗子。

  当时各地正掀招商引资热潮,但许多数地方更注重引“资”,看重“资金”,像杨怀进这样当时看来近乎海市蜃楼的项目,接连碰壁就不足为奇了。这时,杨遇见了他原来的老师、后曾在扬中市政府任职的徐成荣。

  徐成荣把他引荐到无锡。一番周折之后,这个项目落户无锡。兴奋的杨怀进马上给施正荣买好飞机票,打电话告诉他:办好了,可以回来了。施正荣就此举家回国创业。

  2001年1月,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同融资600万美元,组建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当时施正荣占25%股份,其中20%是技术入股,5%的现金,施正荣任总经理,原无锡经委主任李延人出任董事长。

  由于先期的贡献,尚德给杨怀进5%股份,算技术入股。徐成荣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同时,施正荣找来已回国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张凤鸣一起创业。

  但如果不是德国政府在2004年调整能源政策,施正荣很可能就将在惨淡经营数年之后黯然收场。

  当年8月,德国政府更新可再生能源法,把太阳能作为主要的替代能源,鼓励民间使用太阳能发电,致使太阳能电池需求爆炸式增长。由于建一条生产线的周期需20个月时间,这一突然膨胀的市场让许多厂商措手不及。

  尚德此时刚好拥有位列世界前十位的35兆瓦产能的生产线。德国终端设备商的订单瞬间填满尚德的生产线。于是尚德搭上利润急剧增长快车。和德国公司签到长期订单后,又赶上欧元升值,尚德从此风调雨顺。

  尚德在国内虽然不是第一个进入太阳能行业的公司,但早期介入的其他几个公司由于当时全球市场还没起来,在战略上摇摆不定,而行情突然起来后,产能扩张又跟不上,于是失去了市场机会。

  与同行相比,施正荣另一个有远见的举动是———早在3年前,他就未雨绸缪参与援建了两家硅棒切片厂,2005年10月,尚德又与德国、日本两家上游厂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这使他在至少两年内不会有原材料短缺的后顾之忧。

  但此时,尚德的创业者们已经纷纷离开另起炉灶,徐成荣与张凤鸣到南京、杨怀进和尚德另一个技术博士Ted到河北,各组建新公司与尚德同业竞争。

  他们在未来能够复制施正荣的成功吗?

  即将到来的产能过剩危机

  在施正荣今年初成为新首富之前,国内股市对太阳能股的追捧已经开始———2005年沪深两市涨幅排行榜前10名中,太阳能股占据半壁江山。包括G天威、力诺太阳、航天机电、风帆股份等一批同类公司都在弱市中脱颖而出。

  在全球范围内亦是如此。里昂证券(亚洲)过去两年内两次发布太阳能行业研究报告称,预计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量将增长4倍、销售收入增长3倍、利润增长3倍。股市的波动印证着分析师们的判断,2004年中到2005年4月,全球太阳能公司股票价格平均上涨133%。

  在一片欢呼声中,国内各家公司都在扩张产能。尚德2006年末将达到300兆瓦,2010年将达到1000兆瓦的产能;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即将开展三期工程,预计到2008年硅片、电池片和组件具有年产500兆瓦的生产能力;南京中电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2006年将形成300兆瓦的产能。

  仅仅300兆瓦的产能,在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排行榜上,即已排到亚军的位置。这些公司如此剧烈的产能扩张,似乎并没有考虑原材料紧张和市场瓶颈问题:

  随着太阳能产业的突然放大,上游高纯度多晶硅供应旋即断货。目前,国际硅材料已飙升至每公斤的100美金,价格比2003年上涨近5倍。

  据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其中光伏产业需求2690吨,而2004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是市场需求的2.6%,其余只能依赖进口。

  业内已有“拥硅者为王”一说,行业甚至出现很多炒家囤积居奇。天威英利一位负责人甚至表示,如果有现货多晶硅,每公斤200美元他都敢吃进。

  晶体硅的价格不断攀升,但市场的太阳电池出口价格基本维持在4美元/瓦左右,造成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收越窄。尚德2004年的毛利率为34.1%,而到了2005年后两个季度则变成29.8%和26.5%。

  尚德不得不及时调整利润预期。上市后的首份季报在2006年2月14日公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投资过大,尚德的利润率出现下滑。季报一出,股价大跌10.42%,报收于34.40美元,此前尚德股价的最高纪录为45.95美元。

  与原材料紧缺相比,市场才是真正的大麻烦。有数据表明,2007年德国市场将供需平衡。而全球光伏产业的三巨头之一,日本的光伏生产一直保持出口强势。另一巨头美国的光伏生产也是自给之后略有盈余。“那时候,我国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国内市场?”中国太阳能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表示不可能。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风能发电的6-10倍,是传统煤电方式的11-18倍,如此高的成本,如果没有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中国的光伏产业在2007年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危险。

  在专家们的眼里,目前太阳能电池发展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点像手机产业的“大哥大”时代,价格高、能耗高、技术相对落后。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环节都控制在国外公司手中,而将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都留给了中国,目前我国的太阳电池生产线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原材料也是高价买来的,产品的出口价格也受制于国外公司。“‘大头’都让老外赚去了,我国太阳能企业所得到的不过是6%左右的加工利润。”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能源工程中心主任韩建功说。

  因此,联合证券的分析师杨军对记者表示,未来尚德如果要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做长产业链。

  施正荣却并不急于如此操作,他反而认为竞争者越多越好,因为可以一起迅速做大市场,未来的市场无穷大。

  但他的一个潜台词没说,就是谁能坚持到那个时候。

  (本报记者胡天舒对本文亦有贡献)

  (P1152371)  
  
  ●施正荣简历

  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88年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马丁·格林教授。

  1991年以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后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研究员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xiaoping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随笔杂想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