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原创]在沧源狂欢(原创首投)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许文舟

会员等级:1




加入时间: 2009/06/21
文章: 12

积分: 46


文章时间: 2009-11-26 周四, 下午11:49    标题: [原创]在沧源狂欢(原创首投) 引用回复

在沧源狂欢(原创首投)
许文舟 文图
再往南走二十多公里,便是缅甸的佤邦了,那个曾经遍地生长着罂粟花的地方。沧源,在离昆明六百公里的阿佤山上。
想象中的沧源应该是原始的,蛮蛮苍苍的阿佤山上是出没的野兽,湾湾曲曲的小路把一个个茅草屋拼凑的村寨拴在大山。下田的阿佤人腰系长刀,山上是终日赖着不走的云朵。到沧源后才发现,沧源仍然日月交辉,可是不再是想象中原始,现代建筑与流行音乐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漂亮的喷池读不到山间泉水的叮咚,染了头发的时髦佤族女孩,把本来应该是古铜般的面容美白得有些夸张。
只是那种与生俱来的狂野仍然依附在佤族小伙身上,他们唱歌,把赤裸裸的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跳舞,力与劲交织的动作,将一个民族的阳刚表现得那么完美。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便能唱歌,在沧源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当我置身阿佤山,才发现所有的烦忧都被莫名的激情驱逐,所有的痛苦都被好客人佤族的歌舞浣洗干净。
一、摸你黑狂欢 抚摸自己喜欢的女人
大片大片的阳光砸到勐懂坝,感染着陌生或熟识的一张张笑脸,热得喘不过气来的五月,比这更热的却是这里的狂欢节。佤族同胞以其特有的热情,用水酒表达心愿,用山歌表达祝福,又有一双真诚的手摸你黑。五月二日,通天的木鼓让沉睡着的司岗里,唤发出多情的梦幻,动情的对歌声淋湿了旅客的心,天地间回荡的是加林赛的呐喊,一把把“摸泥黑”,涂写着无法用文字表达的爱恋。爱谁就摸谁,不爱被人摸着,也会摸出感情。这就是摸你黑,狂欢的海洋里掬一朵笑容,说不准就是今生的爱;粗野的山歌里有一首,说不定会变成你心的恋曲。
早晨的露珠点着心灯,把赤色的太阳镶嵌在里面,那是阿佤人心里的神。街上人流尚少,可是在街心花园巨幅牛雕面前,却围着许许多多游人。有人用佤语唱起歌,接着便有身着奇丽佤族服装的百名百岁老人踏着葫芦笙的节奏跳起来,围着一脸温顺的牛雕,跳起的是一种拜牛仪式。牛是阿佤人的圣物,在没有牛就没有佤族人今天的传说中,牛神披着黑红相间的大麾,走下神堂,他将从自己被佤族人尊敬的高度,走向狂欢的海洋,走向民间。因此,这一早的第一个节目,实际是佤族人在向牛请求祈望的过程。
如果说拜牛仪式或多或少带有一种严肃的成份,那么接下来的摸你黑就足以让每一个到沧源阿佤山的人狂欢起来。这种狂欢是从骨子里开始的,你再是冷美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扔掉身上的外衣,露出洁白的肌体让一种黑色的颜料亲吻。2004年,为挖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沧源县委、政府举办了第一届司岗里狂欢节,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其中主打活动“摸你黑”狂欢。传说阿佤人为了得到生命的永恒,一直在寻找着神奇的不死草,他们把找来的药草磨成粉,拌成药泥,并在特定的日子里互相把药泥涂抹在对方身上表示祝福,希望被药泥涂抹的人百病不侵、健康长寿,应该说沧源县委政府创意独到,把摸你黑做成了旅游品牌。至于长不长寿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欢乐,现代人为现代的生活方式负累,选择一种狂欢实际是一种解脱,而这种解脱更多的时候是用酒来帮忙,但酒越醉心越碎,于是便来到视黑色为圣物的佤族同胞中间,接受别人摸黑或者向自己喜欢的人摸黑。
摸你黑狂欢,抚摸自己喜欢的人。当开幕式的彩炮鸣响之后,司岗里大街便成了黑色的海洋,人一经脱掉身上华丽的衣服,便看不出你曾经是富翁还是穷困,你是处级还是科张,你是已婚还是未婚。你可以随意地在自己心爱的人脸上涂脂抹粉,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抹黑壮胆,这里没有故作高深的脸色,也没有装嫩的表情,满目皆是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或者是月色浸润过的温情脉脉。多情的佤族小姑娘一边摸一边唱着有些忧郁的情歌,一边摸一边流露出对心上小伙的盼望。男人唱道:“不管蓝天怎么想,不管大地怎么讲,小米秆秆不分叉, 条条山泉归大江。 不管榕树怎么想, 不管山茶怎么讲, 小小蜜蜂一个窝, 翩翩彩蝶飞成双。 ”女的会立即接上:“不管阿爹怎么想, 不管阿妈怎么讲, 阿哥阿妹心连心,好像太阳和月亮。”我听到一首诗,原汁原味的爱情诗啊,怎么突然在沧源摸你黑狂欢节上发现,我想记下来,又找不到合适的纸张,只好陶出手机,把情歌写成短信暂存。
“没有种子, 就没有翠绿的大地。 没有森林, 就没有欢腾的小溪。 阿妹啊,你是掉进我心里的种子, 阿妹啊,你是流过我心头的小溪。”女的回敬道:“ 思念起我的阿哥,筒裙上的花朵变成阿哥的笑脸。思念起我的阿哥,阴雨绵绵化成晴朗的蓝天。 思念起我的阿哥,嘴里的苦楝籽象甘蔗一样香甜。 思念起我的阿哥, 恶狗的吠声想黄莺叫一样婉转。”
我不知道这是哪个作者原创的情歌,但我敢说这是最好的爱情诗。我把原件摘录到这篇文章里,我想读到此诗,你也许和我一样成了流泪的读者。
“每天想你无数回阿哥,想你想的掉眼泪阿哥,因为山高路遥远阿哥,因为水深要架桥阿哥,如果我能变成一只小鸟,我愿飞到你的身边阿哥,想你想你无数回阿哥,想你想你掉眼泪阿哥……”在摸你黑要结束的时候,我听到了更动人的情歌,那便是时下流行的网络上的《想你》。《想你》是一首佤族情歌,自诞生之日起,即在当地被广为传唱。《想你》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云南沧源,古老、原始、悠久的佤文化,孕育了一批批淳朴、真挚、热情、豪放的阿佤儿女,而这首歌也在述说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佤族少女依纳和小伙儿阿单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恋人,那时候他们分分秒秒都在感受着恋爱的甜蜜和幸福,后来阿单光荣入伍,并在一次抢险任务中英勇捐躯,从此依纳每天都守在他们以前约会的撒拉房,远远的眺望着远方,希望有一天可以看见阿单那熟悉的身影。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被它凄美的旋律所感动,而在沧源摸你黑狂欢节上再次听到这首歌,我真的有些想掉泪。毫无做作和刻意修饰,清澈的音符里舒缓流动的是情感,听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一个楚楚动人的佤族少女倚靠在阑珊旁放眼远望的喃喃自语。
摸你黑是狂欢的,可是在多情的佤族女孩心中,至少有一个故事让人有些忧郁。
二、翁丁原始村落 想回到哪个时代都行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现在的佤族新居雨后春笋般建盖起来,但翁丁佤族村寨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状态。竹片、竹篾是房子的主要建材,原始的木头立在地上,便是顶天立地的柱子,而茅草往屋顶上一铺,一间房子便大功告成。上下两层的小屋,分别是人与畜的居所,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火塘是每家必须的摆设,不管起不起火,但那个火塘立在一间屋子的中央,就表示这家人生活得火火热热。火塘的大小预示着主人家人丁兴不兴旺,因此,那怕就是一个老守在家中,孩子们都外出打工去了,也得把火塘做得大大的,有事无事都要燃一塘火,把上了烟垢的铜壶吊到一个系在房怜梁上的勾上,茶罐里似乎永远有泛滥的茶香。
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 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到沧源玩弄,一定要去翁丁走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佤乡。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佤族村民原生态的唱曲,你可以看到佤族男女没加修饰的舞姿,你可以喝到山泉水发酵的水酒,你可以吃到正宗的鸡肉烂饭,你可以看佤族小伙斗智头斗勇的剽牛,你可以听到比小河淌水还轻的情歌……
5月3日上午,我来到翁丁村。车过一个湾,司机打了把大方向,车头便转到一条铺着坦石的山间公路,抬头便看到许多参天阔叶榕,把许许多多茅草房围在怀里。这就是翁丁村。进入寨门,许多佤族村民排着长队,分两排并列欢迎,他们唱着优美的歌,虽然听不懂什么含意,但我从他们真诚的眼里看到火一样的激情。他们挽着手,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也不论你是达官还是权贵,一律致以比酒还浓醇的欢迎。“你送我甘蔗, 是在赶街的时候。我送你香蕉, 是在寨边的桥头。”女的唱道:“ 有人的时候, 我俩心连着心。 没人的时候, 我俩手挽着手。”又是诗一样的情歌,似曾相识的感觉涌上心头,这真的是好诗啊,想不到竟出自阿佤山,出自没读过几天书的佤族小伙子的口里。翁丁寨并不大,可是许多佤族小伙都外出打工去了,回来时再寻找自己曾经的恋人,很多时候还有一个适应过程,而情歌帮了忙,还有什么话比这情歌更管用呢。
在翁丁村,我看龙竹制作的幡杆高高稳稳地立在寨子中央,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导游说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摸你黑狂欢节里,竹杆上挂出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进入寨子,我看到翁丁寨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导游说,立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
  木鼓房是寨子的中心,是佤族寨子的“老母鸡”,有了木鼓房,才有了一间间茅草房。据寨子里的头人介绍,每当秋收以后,都要举行木鼓祭祀,全寨的老幼穿上盛装,从村外拉来一段合抱粗的树干,祭司手举树叶领诵“拉木鼓”歌,剽牛手手持铁矛站在树干上,和着歌舞的节奏挥动长矛。又经过一套仪式,在歌舞和呐喊声中,剽牛手一枪刺死献祭的牛,割下牛头,绑在树桩上献给神灵。
每年才有一次的机会交到游客面前,那就是从拉木鼓到剽牛,都将在节日的翁丁寨展演。应该说翁丁寨早已不是一个安详而宁静的村寨了,剽悍和血腥由于旅游的需要,重先在这方水土上展示。表演出来的剽悍不看也罢,我喜欢翁丁寨佤族少女都有一头漂亮乌黑的长发。她们跳起舞来潇洒地甩动长发,她们的头发也像她们一样会跳舞。在沧源的一个剧场看了甩发舞的表演,要是在村寨里,相信她们会跳得更美。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按佤族规矩,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现在不同了,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很多时候,你可以在电视等媒体里看到经过导演精心编排的甩发舞,那是经过加工的动作,尽管形象,但神不象啊,在沧源我看到最美的甩发舞不在舞台上,而是一群佤族村民在公路边跳的。黑发飞扬,有种黑色云朵翻卷的气势,柔情的青丝有时比水还温顺,有时却比子弹还锐利,我置身佤族女子风卷残云般的甩发舞场境,我想到崖画谷上那些神秘的文字,竟与佤族同胞的舞惊天动地地相似。
在翁丁寨参加的所有活动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拉木鼓。阳光洒在老榕树林,透彻的光线把每一个佤族同胞的脸照耀得棱角分明。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佤族男子和美丽的佤族女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 “魔巴”的一路领唱下,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古朴而粗犷的“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就在木鼓进寨门的时候,后面拉着的人突然向相反方向使力,让木鼓后退了一大段距离,魔巴一声令下,前面拉着的人开始用力,木鼓经过三个来来去去的回合,才艰难地进寨。
木鼓进寨后,鼓手开始发功,要把木鼓打得惊天动地,才能现达佤族人的好客热情,也才能对神有个好的交待。“敲木鼓”最为热烈,佤族伙子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在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
三、佤族服饰 用黑色写成的丽衣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沧源佤族保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最典型。
随便进入一个佤族家里,在小小的院场一角,都会摆着一架纺织用的老式机器,木头拼凑的织机,如果有人纺织,古老的部件便会发出诲涩难懂的声音。崇尚男耕牛织生活的佤族同胞,至今还试图自给自足地分享手工劳作带来的福份。一根线永远纠缠着佤族女人的一生,她们即便有许多钱到市场购买工业时代的丽衣,可是她们也不会放下手里的织机,不会让一棵系着古老历史的棉线从自己手里轻而易举地断掉。好些时候,当我举起相机,才发现织机是专门用来供游客拍摄的时候,自己便会产生一种厌恶,不就是道具而已的织机充当了一个骗人的角色。但在翁丁佤族寨不同,没有人会怀疑古老的织机部件间的摩擦力,会涂抹着商业味很浓的润滑油。
男子穿着的无领对襟短衣和青布肥大短裤,都来自家庭作坊里的织机,来自女人的手,来自一棵棉或者一丛麻。就是一块小小的缠头布帕,也都是自家织机哼着歌的产品。当戴大耳环的佤族男人自信地穿着老婆织的衣服上街,他们身后一定有一双双眼睛,注定被这黑色染成的作品吸引。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为衣的传统装饰,而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尽管现代的色泽比过去的艳丽,但仍然逃不脱佤族服饰古老的样式。佤族女子除了衣服特别,耳柱或大耳环以及项间佩挂的银圈很好地为黑色为底料的衣服起到点睛之笔作用,戴在手臂上的手箍和手镯,则又是佤族女人爱美的另类装饰品,白银制成的手箍和手镯,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佤族女人美是武装到牙齿的,腰间亦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就是长长的披发,也都用用红布或金属制作发箍管理,不曾让黑色瀑布般的头乱随意起舞。过去,佤族女子的脚上都戴有数个或数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时代不同了,现在的佤族女子也在自己脚上套圈,可是你要是看圈论年龄,你注定猜不懂脉脉含情的佤族女子是名花有主还是闺中待嫁。
天寒时,佤族男子披麻毯或棉毯御寒,现在也不同了,麻毯已从爱美的佤族男子身上脱下,成了历史的外衣,披在记忆深处。佤族男子还文身的观念也被时代浣洗,倒是银项圈仍然是每一个佤族男子的爱物,不论是远离家乡打工,还是在家乡劳动,都会一刻不离地悬挂在他们胸前。
佤族服饰是有地区差异的,沧源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的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服饰也不完全相同。与汉族杂居 或受汉族影响较深的佤族,其服饰已和当地汉族没有多大区别,与傣族杂居或受傣族影响较大的佤族,其服饰则接近傣族,我在摸你黑狂欢节入场式上看到许多佤族妇女的衣着完全与当地傣族雷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渗透关系吧。佤族崇尚黑色,视为庄严和肃穆的象征。因而佤族人的服装也以黑色为基调。如黑衣下面穿件白衬衣,黑衣裳配银纽扣等等;佤族妇女以黑齿为美等。据说,嚼鸡矢藤或果实,可杀虫、保护牙齿。肤色较黑的人,被认为是诚实而勤劳的人。女孩子从3、4岁起就穿耳坠耳环,中青年坠银制耳环,老年妇女戴银耳塞。颈戴银圈,手臂手腕戴大小银制手箍,手箍上刻有小朵花、方块花纹。腰围数十道箍圈,小腿和大腿之间戴若干箍圈。老年妇女小腿上缚有一尺宽的裹腿布,佤语叫“罗宗”。
佤族服装看似简单,研读起来却不大难懂。就是沧源一个县份,我还看到许多样式的佤族服装,有时竟不知道是受哪个族服装的影响,但有一点是正确的,理解佤族服装最重要的不是看样式了,要看服装黑色基调多与少,红色配料少或多。

许文舟,男,1964年10月生于云南凤庆一个农民家庭, 高中毕业后曾当过放牧人,做过挖路工,尔后被县工商局招干参加了工作。在文学的小路上,已蹒珊了十多个春秋。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诗神》、《星星诗刊》、《中华散文》、《散文》、《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人民日报》《边疆文学》等国内百余家报刊及台湾《活水》、 香港《香港文学》、《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新加坡《热带文艺》、《回响》、《新月》,马来西亚《新州日报》等海外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1800余件,一百万字。曾有散文诗被《散文选刊》、《读者》、《东西南北》以及中学生课外读物等刊物选载。诗作也曾数次获奖并选入一百五十多家公开出版的选本。系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在城里遥望故乡》(云南大学出版社)。通讯地址:云南省凤庆县工商局邮编675900身份证533522196410200857 电话:13759363909

_________________
许文舟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许文舟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william zhou周道模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加入时间: 2007/10/05
文章: 3689
来自: 中国四川
积分: 13610


文章时间: 2009-11-30 周一, 上午7:41    标题: 引用回复

很想读,但看到这么长又吓住了。这个时代,需要精短的文学作品。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william zhou周道模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发送电子邮件 QQ号码763314782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散文游记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