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佳
澳洲彩虹鹦版主
性别:  年龄: 74 加入时间: 2005/09/20 文章: 143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5538
:
|
|
关于“中”与“和”的点滴浅思(第一稿)
——儒学思索之三(还在思索)
1、《中庸》开篇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说明了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是天赋的。遵循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从而回答了人类长期求索的何谓“道”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孔子曾经从师与老子)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即,天赋率性得“道”为圣人(先天);非常人之“道”也。常人需经“教”——修养得“道”为贤人(后天)。那么,“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
2、《中庸》接着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又说明了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这个“中”是“天命”的;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这个“和”是“率性”的。“中”,是人类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之谓道”。所以,“中和”即为“道”也;
3、同时,是否又可以理解为,以“中和”为具体内容的“道”就是——伏羲氏的“八卦”中的“太极”那?“中”是通过“和”来实现的,“中”可谓“阳”中有“和”;“和”是遵循“中”要求的,“和”可谓“阴”中有“中”。“中和”为一个整体,没有“中”就没有“和”,同时,没有“和”,“中”也不可能存在。这就是“道”,也就是“太极”。因此,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么;
4、“中和”也就是《中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如果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DNA”,那么以儒家学说的最高智慧“中和”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就已经成为中国人的“DNA”。因为,〈中庸〉继承、运用、阐述、传承了中华文化有史以来的“中和”思想。表明了中国人的标准就是“中和”。每个中国人的一生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践行着“中和”的思想,不论你个人承认与否。只不过是,有的是先知先觉,有的是后知后觉,尤其是中国的知识份子更是如此,否则,不是失败就是灭亡。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证明如此,过眼如云的英雄豪杰证明如此;(从略)
5、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中庸”之道。毛泽东秉承“五、四”运动以来,终生“反儒”。但是,在其丰功伟绩中有着鲜明的“中庸”之道的烙印。以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例。在对“西安事变”中蒋介石的态度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前嫌(4、12的杀戮、和5次围剿等),可以说是“隐恶”;拥护蒋介石领导全国的抗战,可以说是“扬善”;但是,即不是一切通过统一战线,又不是完全脱离统一战线,而是,在统一战线内保持相对的独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可谓是“执两用中”“中庸”是也;
6、蒋介石终生标榜“尊孔”,满嘴“礼仪廉耻”。但是,在对待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上,无所不用其极,完全背离了“中庸”之道。结果跑到“海岛”上去了。天道如此,岂容人为;
7、英明领袖邓小平的“中庸”之道。以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事态为例。在如何对待毛泽东和面对中国未来的态度上。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大革命”用“悲剧”来评价,可谓是“隐恶”;同时肯定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集体智慧,可谓是“扬善”;对中国的未来即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也不走所谓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而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谓是“执两用中”“中庸”也; _________________ 山佳——詩是:自釀自飲的美酒 越飲越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