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濂
会员等级:4
性别:
加入时间: 2005/11/09 文章: 412 来自: 中国辽宁 积分: 1772
:
|
|
曹操缘何变为“白脸”?
李兴濂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史观的支配,加上世俗的偏见,对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近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操“高陵”发现与发掘成果公布后,人们对曹操这一久有的历史话题再次升温。
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曹操(公无155-220年)字孟德,沛囯潐县(今安徽亳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操出生前后,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豪族控制下的东汉政权已面临崩溃,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农民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形成的地方军亊势力,从公光190年以后成为许多军事割据集团。曹操在这样纷爭兼并的局势中,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三郡。白狼山(今辽宁凌源东之布虎图山)一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乌桓户口的基层单位)”迁入内地。促进了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二十多年里逐个消灭了黄河流域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曹操在统一战争中,实行了耕战政策,大力建置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提出“重豪強兼并之法” ,凋调整混乱的赋税制度,严禁豪強把应交的赋税强迫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民代纳。曹换打破用人的旧传统旧标准,从世家豪族名士儒生中夺取用人之权。他公然宣称哪怕被说成“不仁不孝” 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 ,他都能任用。东汉统治者大搞神学迷信,曹操年轻时当济南相就曾拆毁神祠,后来又把除奸邪鬼神之事推广到他统治区域内,他在政治上要求革新,反对保守,重视实效,反对空想。
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他善于把古代兵书上的经验和现实战役相结合,“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他著有兵书,还注释古兵书多种。曹操对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和爱好,提倡建安风骨。他的一些乐府诗,慷慨激昂,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他平定三郡乌桓回军时作的《步出夏门行》中,写出了“骥老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名句,表达他对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他还写了反映同情人民疾苦的诗,如《蒿里行》:“铠甲生虮蝨,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晋初陈寿编著的《三国志》一书里有传。这是一部可信的正史,但失之简略。后由南朝宋裴松之作注,增补史实,成就了一部完整的“不朽”之作。而过了900年左右,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综合了民间长期演化着的传说、戏曲与话本,写成了故事极强的《三国演义》,这便使得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小说中的曹操成了乱世的奸雄,已经同历史中的曹操相去甚远。
把曹操抹上白脸,主要是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关中遭董卓之难,行旅断绝,长安城周围几十万户居民死于战乱,城中已是白骨委积、臭气冲天。汉献帝逃回洛阳,面临的也是“宫室烧尽”的残破景象。各州郡牧守都在拥兵自强,断绝纳贡。整个中国的局面是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之间,兼并战争不断,中华大地出现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汉献帝的小朝廷,远远没有控制政治局势的能力,在这危难之际,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皇帝,迁都许昌,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图进而统一中国,结束长期战乱,还百姓以安居乐业,这不也是顺乎历史潮流吗?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主要还是从结束“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的局面着眼的。其实,赤壁之战后,曹操在北方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其历史功绩应该是不可抹杀的。另外,其不重门第、广招贤才,也博得人们的赞许。
但是,曹操毕竟不是完人。其阶级立场、豪强利益与性格因素,决定了他具有残暴冷酷、阴险狡诈的另一面。为保证兵源,实行世世为兵的“士家制度”;为报徐州牧陶谦士兵杀父之仇,引兵东征,“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出于嫉妒,罗织“招合徒众,欲规不轨”(《后汉书•孔融传》)的罪名,杀害名流,都是以言论罪杀死。
历史的“超世之杰”一变而为“白脸奸臣”,是在宋朝,在此之前,曹操还是作为正面形象给予赞颂的。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又演出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闹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那么,后周的“叛臣”成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反过来要求臣下绝对的“忠君”,那他怎么能允许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发生呢?于是,从宋代汴梁城的说书人、话本,到一些文人雅士,特别是理学家朱熹倡导正统思想的言论一出,曹操的正面形象就被严重地歪曲了。
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尊刘抑曹,故事化的结果给人们彻底洗了脑。明清以来,推崇“节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成了人们结交的道德标准。关羽作为典型,从“关公”升至“关帝”,立庙供奉。从都府县邑到荒僻乡村,无处不敬“关老爷”。关羽和曹操,一个紅脸,一个白脸,忠、奸分明,使历史的曹操与人们越来越远。
今亳州市区曹氏公园内有曹操纪念馆,东临曹操家族墓群,建筑面积2200多平方米,为两进四合院式仿汉建筑,中间建有大殿。内有许多评价曹操的楹联。“擅权夺位,借刀杀人,粉面变舞台奸相;治国统军,当机立断,阿瞒实旷代英雄。”上联写舞台上的做尽坏事的反面形象,下联写历史上真实曹操的正面业绩。 “治世能臣?乱世奸雄?臧否伴千年,叱咤风云三足鼎;政坛盟主,文坛领袖,风骚荣两代,悲凉慷慨一家诗。”曹操曾被封为魏王,以汉相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故称“政坛盟主”;又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故称“文坛领袖”,其子曹丕、曹植文才俱高,与曹操合称“三曹父子”,故称“荣两代”,慷慨悲凉是其诗风。 “贬曰奸相,褒誉雄才,千载论纷纭,最叹冤沉罗氏笔;人谓诗人,己称烈士,一生兴叱咤,何尝史泯魏王功。”“最叹冤沉罗氏笔”是说曹操被《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描绘成奸相而蒙冤,“何尝史泯魏王功”是说历史不会泯灭曹操的功勋。 “正史也,野史也,稗史也,超世之杰,允文允武允政权,总把繁篇评往哲;英雄乎?奸雄乎?枭雄乎?非常之人,擅诗擅酒擅兵法,独将千古让先生。”“稗史”通常指里巷风俗、遗闻旧事的记录,后世指杂记琐事的史籍。评价更加宽容、全面、客观,走出了罗贯中正统观念的阴影。
今天,当我们面对安阳曹操墓,再次引出曹操的话题时,不能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他和所有的历史人物。评价时,首先应该看他们的行为符合不符合历史潮流?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利益是否有利?其次,也要分清主流与过错的界限,既不可求全责备,也不应跟风一边倒。曲折的历史,既成的事实。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该是把历史的曹操同艺术化了的曹操严格区别开来。学会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看待历史问题,应该十分有益。 _________________ 李兴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辽宁作家协会会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