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九华浪子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6/01/17 文章: 135 来自: 安徽省青阳县国税局 积分: 470
:
|
|
费冠卿(生卒年不详),字子军,别号征君。唐代诗人和著名隐士。元和二年(807)年中进士,正当发榜将要授官之际,家书告急,母亲病危,离京返乡,母故已葬。他悲痛欲绝,毅然守孝三年后,便隐居于九华山少微峰下。长庆二年(822)殿中侍御史李仁修推举他“节孝”,穆宗欲拜其为右拾遗。费冠卿却辞不应诏,受到时人崇敬。
费冠卿隐居期间,作了不少吟唱九华的诗篇,如《答萧建问九华》等。他于元和八年(813)撰写的《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述了新罗僧金地藏(金乔觉)的身世和卓锡九华的经过,具一定的史料价值,也为九华山佛教历史文化起了最重彩的一笔。后世关于金地藏的书籍,都是以费说为版本。
费冠卿隐居九华山,留下一些相关遗迹,如少微峰下刘冲的“费征君旧居”;“天香岭”就因当年传旨大臣焚香而得名,青峭湾的村民至今还在沿用。然而,极遗憾的是,这位对九华山佛教历史文化有殊功之人,其墓葬竟然未被记载,使得今人无法前往凭吊,这无疑是九华山文化的一大缺憾。为弥补这一缺憾,九华山管理处曾派人寻找费冠卿墓,可惜没有结果。我们也一直留心寻找,认真分析史料并多次上山寻查,试图解开这个不应有的历史迷团。
据《九华山志》记载,“费冠卿去世后,被葬于鸡母山下的拾宝岩。”,这就存在明显的不妥,因为拾宝岩在下莲花峰北,距鸡母山约五里路,海拔也高得多,何言在其下?而且,拾宝山四面陡峻,又兜迎北风,此处葬墓,在古代可是犯了“风水”大忌。
而《中国佛教志.安徽九华山志》关于费墓的记载是“在鸡母山,近拾宝岩”、清光绪版《青阳县志》记为“卒葬知母山”、明万历《青阳县志》卷一则记载:“葬一都旱麓冲”。很显然,费墓在鸡母山一带是确定的。古时候“一都”的区域范围,应包含今天蓉城镇(青阳县城)的杨冲村、光华村、牌楼村和平山村一带,鸡母山正坐落在前三个村的交界地。知母山即鸡母山,今也叫“鸡鸣岭”,年代久远,原地名被叫别了是常有的,因而,旱麓冲,也应为今天的旱冲。鸡鸣岭近处,除了旱冲别无山冲。
旱麓冲口有一个村庄,明万历版《青阳县志》记为“一都捍塘村”,清光绪版《青阳县志》称为“旱冲”,今天仍叫“旱村”。“捍塘”,“风水术”中也称为“明堂”,即墓葬前的水塘,起聚积风水之效,且含守护陵墓之意。“捍塘村”可能就是当年守墓者发展而成的村落。而除了费冠卿,相关书籍并未记载另有古代乡贤名流墓葬于此。那么,“捍塘村”就向我们透出了积淀已久的历史信息。
费冠卿“葬一都旱麓冲”,有一定的可能性。分析有如下两个因素:
首先,特殊的历史背景。因为,在历史上,旱麓冲曾拥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三国.吴赤乌八年(245),于陵阳西北境地,增置临城县,县治在城子山之东,与陵阳县并存。隋大业年间(605-618)废临城县并入南陵县。临城县共历时370多年。据青阳县志等记载,临城县在今县城南五里地。沧海桑田,古县城虽早已被历史的潮汐涤平,古城在大地上的印记却无法抹尽,如今,蓉城镇光华村还有个地名叫五里桥。当地人告诉我们,五里桥就是古县城的“进街口”,桥南那片田畈是“后街”,那里曾有一根长石条,上面就有阴刻“后街”二字,而捍村以西的田畈为“前街”,捍村以东的田畈是十字街。作为古县城,临城在当时的九华山地区,必定是与陵阳并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便后来拆县并入南陵县,这里也不会立即衰落。所以,费冠卿生活,在九华山,就有可能与这个中心集镇发生联系,身后葬于旱麓冲也完全有可能。当地老百姓还告诉说,每年,还有五六个日本老人来此,说是考察寻找古县城和费冠卿墓呢。
而旱麓冲就是从鸡母山直延伸到“后街”的西南边,那时候当然不会是荒无人迹的。作为县城,交通自然非常便利。往南到陵阳就有条古大道,而往西过鸡母山,不远处就是西洪岭大道,而这两条大道之间,自然有大道联通,且必经过旱麓冲。杜荀鹤出陵阳往池州,路过此地写有《经九华费征君墓》,也说明费墓应在大道近侧。
其次,旱麓冲优异的地理环境。旱麓冲发端于鸡母山下,一直向东延伸约两公里,冲内正好无北风之虞,却有朝阳之暖。从堪舆学角度看,单说鸡鸣岭,就已非平常之地,有民谣证:“鸡鸣岭上一道霞,千人万人从上跨。谁能安葬此宝地,可为江南第一家。”然而,到鸡鸣岭上考察,未发现有大型古墓的迹象。旱麓冲更是风水宝地,《入地眼图说》云:“得捍口两边峙,地户有此实为奇,应主王侯地……”。旱麓冲的北岗正面朝南,前方冲里,一条清溪潺潺流淌,南面山岗呈伏虎形。在北岗中段,有个环形凹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外圆内方,当地人称为“磨子山”。凹地东北西三面环岗,南面开口适度,正朝南岗的“伏虎”,此外,又暗朝九华山祖脉的莲花峰,这实是难得的“沙环水绕”之地。我们揣摩,“磨子山”、“知母山”或许原先就叫“子母山”?是否正得名于费冠卿母子于此合葬之故,而后人叫别了?
“磨子山”凹地内西部,现有一户王姓人家。据介绍,他建厨房屋时,就起出一棺很大的古墓,洞砖就有好大一堆。又介绍说他家屋东头还有一棺古墓,过去修路时发现的,发现后当即封上,一点没有破坏。于是让他掀开路面,拨开约两尺厚的封土,就见到拱形洞顶,且刚好是墓葬的前部。再从两边轻轻下挖,就露出部分墓体。墓洞由特制的大青砖砌成,砖长约一尺五寸,宽约六寸,厚约三寸,洞顶的青砖更长,呈拱形直跨两侧洞壁。墓葬正好处在环形凹地后部正中位置,正朝向南岗的“虎背”,且三方扶靠皆适宜。若以堪舆学的说法,这里当是“地穴”所在。
遗憾的是,墓碑不知沉落何处,没有碑记,就无法断定这到底是不是费家的墓葬。不留碑记,难道是费隐士的临终遗愿?或是当时还没有立碑的习俗?不过,以费冠卿的身份和在当时影响力,他的族人为他葬墓不可能没有讲究。而放眼周边,鸡鸣岭及旱麓冲一带,应该没有比这里更佳的“地穴”。
我们又有一种推测:假设这就是费家的墓,倒更可能是费母的。试想,费冠卿如此大孝,必定要给母亲选择好的墓地,若果真墓葬于此地,也必会选定最佳位置。至于他本人终老后,一定情愿陪伴母亲,则其墓址必然选在母亲墓葬的近旁。如此一来,费冠卿的墓难道正是王家厨房下面的那座?还是就在附近的某个位置?
我们诚心企盼,早日有缘发现并重修费冠卿墓。因为那将不仅仅是一座陵墓,那是九华山佛教文化历史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费冠卿的思想和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体现,那正是现代中国人需要寻回并坚守的。(皖青阳县国税局 邮编242800 吴红旗 2006年9月28日) _________________ 适时回眸,但决不回头! |
|
|
返回顶端 |
|
 |
刘剡
澳洲彩虹鹦版主
加入时间: 2005/11/10 文章: 1317 来自: 中国神农架 积分: 8910
:
|
|
问好,提读! _________________ 《澳洲彩虹鹦》——获澳洲国家元首贺信高度评价的季刊征稿中(每天在本论坛选稿)
《森林文学》( 接受网上投稿)
snjlzy@163.com |
|
|
返回顶端 |
|
 |
九华浪子
会员等级:3
加入时间: 2006/01/17 文章: 135 来自: 安徽省青阳县国税局 积分: 470
:
|
|
谢谢梦里开花! _________________ 适时回眸,但决不回头!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