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
作者 |
正文 |
也好快活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246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积分: 470
:
|
|
小时候听到别人讲市里的某个语文老师经常以挑报纸上的语病为乐,心里就好生敬服,连报纸上的毛病都能挑出来,那他的学问该有多大啊!于是对这个语文老师的敬服一直延续了很多年。后来自己也终于能从报纸里挑到别人的语病了,心里竟有一种成就感似的,但再后来随着自己的文章也上了报纸,这种成就感就变得非常淡薄了,因为我知道的语法并不好,而就是我那样的文章居然也能一字不改的上了报纸,也就说明人家报纸原本也并没有把这很当回事儿,才知道其实挑报纸的毛病也并不难,对那位老师的敬服竟也变淡了。当然做为人家报纸是绝对不会这样承认的。以前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说一个离休的老干部离休以后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任务,专门为某报的文章挑语病和错别字,之后他把自己看到的毛病积累成册寄给报社。于是报社非常的感动,专门去老干部家采访,诚恳接受意见,夸赞他是报社的义务监督员,并保证今后一定把毛病降低到最低限度,鼓励老干部继续给报纸挑毛病。我不知道这位老干部是否仍在兢兢业业的干着这项工作,但我知道报纸的毛病并没有立竿见影的减少。我佩服老干部的这份执着精神,也应该肯定和提倡,但我还是对这件事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其实对一份循环很快的报纸来说要做到每篇文章都没有语病是非常困难的,况且还有很多所谓语病是值得商榷的。
前面说到我的语法并不好,尽管自己也算一个好写文章的人。在自修大学我学《现代汉语》就曾经三次考试没过关,后来来了一位师范学院的语文老师,会讲,挺对脾气。他第一次来上课就对我们开宗明义的说:《现代汉语》其实只对那些专业研究的人有用,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没什么用,人能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就够了,而对你们来说更多的意义就是应付考试,因为你们这些人毕业以后大多数是不会去专门研究《现代汉语》的。可能他的这些话对有些人来说有些偏,但我当时听来却振奋了一下,原来如此呀。这样我再学《现代汉语》就轻松了不少,当然也是老师讲得通透,我也就跟着这位老师过关了。
罗里罗嗦这么多还是个引子。我想说的是有些以前看似需要郑重其事的事情其实真正的郑重其事的。虽然我对执着的精神心怀敬服(否则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希望和秩序)。就像我即将说到的一些词句,尽管已是老生常谈,但我还是忍不住耿耿于怀的想唠叨几句。
第一句话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以前一直认为这句话的重心在“努力”上。小时候家长和老师也是这样教诲的,说不努力学习将来长大了只能去拉烧土或者下煤窑,听起来挺怕人的。但结果也没有激励起所有的学生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想想这样说也有点不和逻辑,假使所有的学生都努力了也未必都会得到大学的录取,还是要有比例的,再说拉烧土或者下煤窑这样的举例也不合适,毕竟那样的事也总要有人干,再说这种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也并不比很多上班的人少,而且还不受领导的压迫,不受同事的挤兑,自得其乐也未尝不可。现在人到中年再回头思量学生时代的这句话就觉得前者与后者也未必就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现在经常看到的是那些努力的考上大学的人日子倒未必比没有考上大学的人过得好。以前我看到潦倒的老人就会习惯性的在心里埋怨责备他,谁让你“少壮不努力”的?所以才导致你现在“老大徒伤悲”吗。现在觉得这种责备有些不切实际,除了那些真正的懒人,大多数人还是努力过的,这里有努力不到的原因,但更多还有命运的原因,命运没有给他更多发达的机缘。这是从事业和名利的角度说的。这句话里的另一个关键词是“伤悲”。从人生的状态来说这个词汇更为重要,如果还是按着学生时代的逻辑看,大多数的普通人都应该算是没有获得成功的人,但他们过的并不伤悲,我分明看到他们过得倒挺团结挺快乐,而一些曾经得到官位或者积攒了丰厚家业的人却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快乐,倒是一付蝇营狗苟斤斤计较的嘴脸,好像生怕别人算计他们似的,要说伤悲他们倒更合适一些。
当然这句话还是要给青少年继续说下去的,毕竟里边还是有积极意义不能否定。
第二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醴。
古往今来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话题实在已经太多太多,总体来说是弘扬君子,贬斥小人。但现实的说所谓“君子”还是理想化的色彩多一些,小人倒是经常看到的。在人成人之后君子小人的辩证就成了人需要经常反省的重要课题。
人们向往君子的境界,但很难做到,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人看到别人并不君子的时候并不应该首先责备起对方,应该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否则就不要轻易的责备对方。“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如果把朋友是否真诚看成是考量君子的一个标准的话,应该考虑的应该首先是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可以说是君子必然面临的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真的有所谓君子,未必是一种幸事。
习惯上在人的内心永远有一种对君子的向往,但现实的却又经常看到君子不得不向“小人”妥协。其实这里存在着一些传统的认知误区,在传统的认识里追逐名利似乎是小人干的事,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统治者为稳固其基本社会结构的合理延续,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对于商人也便用一种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终至商人的地位低下,如在汉代,商人甚至是不许做官,不许出入高级场所。想必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这个以“逐利”为目的行为就多了一层轻视。其实从现代社会的眼光看“逐利”未必就是什么坏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存在的误区是人们看到利益更多被所谓的“小人”得到了,而这何尝不是一种狭隘?
尽管人们骂了很多很多小人的坏话,但现实的小人却比君子更加快乐。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误区,快乐的未必就是小人,不快乐的未必就是君子,如果非要把快乐的看成是小人,那也是因为这些小人比君子更加成熟通达。
这里我并不想把人清晰的分开成什么君子小人——事实上这种可能也没有。我更想表达的是人的智慧和成熟,毕竟人与人之间的还是有距离的,尽管从人格上说人人平等。很多时候我们是把弱者受到的伤害当成了小人的做为,其实未必,除了一些恃强凌弱的事例,还有更多是人自己的无知无能导致,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毕竟人谁都是有局限的,同情弱者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强者。弱者可能一生都无法领会智者的一句话,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需要这样一个开悟的阶段。“人一思考,上帝就笑了。”或许只有上帝才有资格笑起来,但这句话也只能解释为一种无奈的终极状态。
其实在人们的忧患中道德未必就如想像中的那么脆弱,她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永远不可能丢失的参照,历史证明还从来没有什么邪恶长时间的战胜过道德。
第三句话: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必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必强。
这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编著的《商君书》里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被后世学者从积极的意义解释为:用治善民的方法治奸民,国家必乱;用治奸民的方法治善民,国家必强。
但如果完全按着文言的解释也可以有这样一种理解。前一句可以理解成善民不适和治理奸民,因为善民往往缺少治理的手腕和狠心,压不住阵脚,所以会乱会削;后一句可以理解成用奸民治理善民更切合实际,善民因怕奸民而不得不遵规守距起来,所以必治,必强。
这两句话初听起来就让人有些逆耳,但既然留传就说明还是有它存在的客观基础,特别是是联系一下现实生活考证就会发现这种现象仍然根深蒂固的的存在着。比如报道某地警察就是雇佣了一些黑社会性质的人员治理社区的,效果竟然不错,没有人敢捣乱了,至少表面上保持了一片平和。只是这些家伙很难耐住寂寞免不了原形毕露出来,最终还是把自己的饭碗给毁了。
人生没有标准的版本,道理同样如此。人们在述说什么的时候好引证一些事例烘托渲染,但在那些事例里同样让人看到了缺陷,有时候甚至是致命的缺陷。因为在这些事例里故事、情节、人物的走向都有很多种可能,有的人信了,而我却习惯保持警觉,或许这也正是我为什么耿耿于怀的原因,也是我一直无法纯粹起来的原因吧。 _________________ 来自山西省的一个文学爱好者。
我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u/1198293521
我的邮箱: jjyy456456@163.com |
|
|
返回顶端 |
|
 |
刘强
做博主了,别忘了时时更新博客提升排名哦!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1/06 文章: 1201 来自: 中国湖南 积分: 8753
:
|
|
返回顶端 |
|
 |
也好快活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25 文章: 246 来自: 山西省太原市 积分: 470
:
|
|
说得好!谢谢刘强。 _________________ 来自山西省的一个文学爱好者。
我的博克:http://blog.sina.com.cn/u/1198293521
我的邮箱: jjyy456456@163.com |
|
|
返回顶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