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 href='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index.php?c=12/'>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font></a>总目录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


凡发布过激政治、宗教、人身攻击言论,一律删除。

澳洲长风导航 Site Map
 
 帮助帮助   搜索搜索   会员列表会员列表   团队团队   收藏夹收藏夹    注册注册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登录并检查站内短信   登录登录 

<略论中华诗词改革>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雨后新绿——“澳洲彩虹鹦”第一期网上作品研讨会(2007年3月1~14日)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文章时间: 2006-12-26 周二, 下午6:08    标题: <略论中华诗词改革> 引用回复

<略论中华诗词改革>
----诗词改革 势在必然

我以为:诗词改是必须,变则必然.古今语音词义在变,毛泽东就说过,若把孔老夫子请到人民大会堂讲话,恐怕没人能听懂.就是说的古今语音变化之大.现今每天都有新词汇产生,每天都有新产品出现,作为将生活酿制成精神美酒的诗词不可能千古格体不变!

其实从古至今诗歌就在改变.从诗经的四言到楚词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均未固守陈规.这里指的是有代表性的主流,其它形式并未灭绝,是各体共存的.就象唐并非只有格律(所谓近体),宋并非只有词,元也并非只有曲一样.

离骚高雅但懂者少.后世学写者也少.离骚体的不能流传,说明什么?后来的大诗人并不乏忧国忧民才华横溢者,为什么多不用离骚体呢?恐怕于它太不通俗有一定关系.它存下来了,象甲骨文一样,只供极少数人研究,不正是一个缺憾?诗与歌相搭配,本就是能咏能诵能歌的,比如宋词元曲,原就有音阶乐谱可伴舞演唱的(现就只剩下抠平仄了)!写者能,唱者会,听者看者就要懂,不懂就不听不看了.

诗本从歌来,高雅也要找知音,不是只给自己的.发出来就是交流,自称藏之名山的司马迁,也是要传与后人的.流传就得让人懂,诗也是读者越多越好,这不应有疑义.聊斋用字够冷辟了,因它本就是民间故事加工而成的,喜读喜看的并不少.尽力让人懂,争取较多读者,是一切文学艺术共同的追求.何况,今天不是以往,而是文言白话不分家,不是五四之前了,为什么不走出小圈子,谁一定要自我封闭呢?!

现在是21世纪了,中华诗词,主流不会是唐之近体,宋之词格,虽然这些体式仍会存在,但不会是主流了,也不会是学西流行一时的先锋体,港台的风头都倒过来了,因为诗歌是生长在中华大地上,就要带中华特色.其实诗的改革正在进行中,不是行政命令,是时代需要,不知文友同意这认识不同意?

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在提高,对高雅文学艺术的需求在扩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春节的<千手观音>是无声艺术,获空前支持,就是最好的说明.诗的高雅,是限制了读者圈,但不是自我孤立的理由.人民需要诗,时代需要诗,诗要理直气壮地走上去!!
<千手观音>的支持率最高,说明诗圈之外懂高雅的并不少,.诗不悲观!诗的读者多知音多是好事,我们喜诗的为什么要说"不"呢!

新时代新诗词什么样子?我无力说出.但一定是是民族化的,雅俗共赏的,融合了古今中外长处的.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寸草晨露离线  发送站内短信 浏览发表者的主页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Aust Winner 澳洲长风论坛总目录 -> 雨后新绿——“澳洲彩虹鹦”第一期网上作品研讨会(2007年3月1~14日)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Powered by phpBB © 2001, 2005 phpBB Group
澳洲长风(www.australianwinner.com)信息部提供论坛管理及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