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晨露
2008澳洲彩虹鹦十佳版主
加入时间: 2006/02/25 文章: 6672
积分: 25934
:
|
|
势在必行
----三论中华诗词改革
华语的铿锵音韵音色,使华语诗歌在世界诗歌界占有重要地位,自诗经起三千多年的发展,其内在价值,艺法技巧也独具文学艺术魅力.作为后人,这些优质文化遗产,应该也必须承传;尽管世界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汲取,相互融合,但作为高雅文学的诗歌,必须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胸怀宽广,具有很强的包融间容性.笔者在一首论诗的诗里就说过"异调来后汇我风".
笔者的基本论点是,三千年来,中华诗词歌赋的发展,一直在进行.文学艺术是创造性"产业",几千年的历史作证,创新不会停止.诗歌是在较严的约束里行使自由的.但她是人们生活的反映,随着时代变迁,改变自身以适应发展.以字句为例,从诗经时期的四言一句为主,变革为汉乐府时代的五言一句为主,再变革为唐诗时代的七言一句为主,后随词曲出现,每句字数不一,是谓长短句.历史上诗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诗歌的固守,必然导致沉闷.有的朋友说,古体诗的体式创新到元曲就划了句号,没啥改头了,我觉这话说绝对了.宋词到元曲,确是从严约束向自然方向回归,到明由于反元的政治需要,矮化了元曲,加以科举取士的诱导,使文则八股,诗则格律,清代加紧对知识界的控制,比明有过之而无不及,诗谱词谱康熙钦定就是明证.也就是这两个朝代,使诗歌总体上暗淡无光,无所建树,纪晓岚是大文豪,可他的诗呢?这个最精通格律的,人们只知道他主编了词谱.但清戏剧里的唱词却是借鉴了元曲.
2005-05-29 09:50
无庸讳言,我是力主格律诗改革的,但并没有否定旧格律.今天谁要按<诗经>体写四言诗,也无可厚非.唐诗的辉煌是中华诗歌的历史骄傲.但那毕竟已是过去了.唐,连宋元明清都不能代替,历史更不能代替今天的现实.以为尊唐韵,死死的抠唐格,是再现历史雄风的作法,早就证明是不可能的.毛泽东的几首诗词气贯古今,不是在尊格律上下的功夫.他老爷子出律处并不少.是他的豪放大气,是他的伟人魅力,是他的革命生涯起主要作用.[全唐诗]录李世民的诗比毛泽东多.清乾隆有万多首诗词(他难道没纪晓岚忙啊?),他爱氏不少是依格律写的,精品呢?流传的呢?纪晓岚比今天的文友,应是格律特级大师,今天的诗友,有几个比他懂格多?但是,依格律出诗不一定是精品,验证这各命题,还往哪里找这样有说服力的代表呢?这些案例说明什么?格律对精品的作用是第几位呢?格律是音声摆放的一种要求,更说明这要求在创坐实践中,是可改动的.
爱格律就满眼格律,在古典诗歌版上,发个五七言仿古诗,就想往格律上诱导(我个人浅薄,你敢断定草莽无精英?),这样作多了,就给大家一个非律不诗的误导.并且不容人指出格律的问题,这气氛正常吗?
作古律绝当然就要象那个样子,不过当义律冲突时,不能以律害意,这也是从古就定下的规则!杜甫能出律(他不知道律美啊?),毛泽东能出律(他的文学功底比各位诸君谁低啊?),我们就更能出律,更有理由出律(什么理由,你也能想到,我也会随后罗列的)!
正如愚夫兄所言,我反对的是独尊旧格律(这里说的是独尊,不要给扣反格律的定论),我说应提倡百花共荣.在现实并不乏一些人是打着唐格律美的旗,包装自己,吓唬别人.有的是把大饭店硬往饺子馆的单一独霸上拉,这太不正常.写古格律的人,在五到十万写诗人中确是少数,而有的人比唐还要唐,追随唐的说法,把唐格律称作近体,唐诗出律的个例并不少,他们的作法是严把格律关,比唐还要严.先抠那里出了律,非要把古诗版搞成格律一花独放不心甘.在爱格律上我没痴迷到奉古下跪的田地,四声(上学前班老师教过),平仄虽不怎通(平上去入已改作两阳上去),不搬字典也能凑乎.我正是觉得格律有优点才改不弃它的.其实,抱了古韵古格不越雷池半步,自以为是爱它,才不利于格律的存在和发展,实是害它.一些过份的作法,就是摆的再回唐朝的架子.所以我反其道说,你回不到唐了.人们的生活,同唐大不相同,这才是诗越过唐代的基础.我赞成在生活中提炼物象,凝造意境,锤练字句的提法.至于采取那种皮包饺子,是作者依馅儿而定的(该格就格,格不了就出,做了好馅饺子才好吃,但这里我没否认还要包好). _________________ 风,有几分真;云,有几分幻。
心,有一种境界,在真与幻之间。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5617859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