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西湖十景中,苏堤春晓被列为十景之首。苏堤又名苏公堤,北起栖霞岭下,南抵南屏山麓,纵贯西湖西部,全长2.8公里,宛如一条飘逸于湖上的翠绿锦带。长堤卧波,又有六座神彩俊逸的石桥拱伏跨接,起伏腾越,酷似蛟龙戏水。而桥名也充满诗情画意: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据说还是苏东坡亲自命名的。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以葑泥筑成长堤,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东坡在苏堤竣工之日喜不自胜,题诗纪事:“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尤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自此以后,西湖风景更觉繁华,凡游西湖者,都乐而忘返,以致有人赞道:“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林希到杭州作知州,慨然题名“苏公堤”,从此苏堤作为苏东坡留给杭州黎庶的遗泽而著名西湖山水间。苏堤之秀,概在春色无涯,“春风才绿江南岸”,别处的杨柳才见鹅黄嫩绿,苏堤上却已是桃英灼灼,岸柳依依,已然春晓。晓者,烂熳若锦也,盎然春意荡漾桃红柳绿中。自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明人李攀龙诗曰:“桃红柳绿竞春天,澹点烟波倚岸妍。画舫停桡观翠袖,长堤勒马踏晴烟。花朝曾问西冷浪,谷雨重登锦坞巅。纵目楼台穷眺望,万山争列酒杯前。”
苏堤四时景色不同,晨昏各异,晴雨明晦,各有情趣,尤以春景最为妩媚。每到阳春三月,柳丝轻扬,翠浪翻空,碧桃吐艳,红霞满地。十里长堤,弥漫着绿烟彩雾,馨香馥郁,“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醉人心魄,惬人胸怀。宋时陆游有 “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诗句,南宋吴唯信《苏堤清明即事》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明代张宁《苏堤春晓》诗道:“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苏堤春晓离不开烟柳、艳桃和流莺,而堤上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如诗若画,惹人眷恋。丽日下,细水微澜,波光粼粼,柳翻绿浪,莺啼燕舞,水鸟振翅,画船游移。而当细雨迷蒙,空悬银丝,珠溅湖面,烟缠雾绕,水天一色,景色更是奇幻诱人。最动人心的,莫过于晨曦初露、日沉西山,霞光辉映,满湖金碧,千山晕翠,烟水空蒙,轻风徐来,云舒云卷,柳絮飘忽,勾魂销魂。
苏堤“杨柳多昌丰”,柳色如烟,烟水空濛,滉漾于赤栏桥畔,望之如图画,故元时又把“苏堤春晓”取名“六桥烟柳”,列入钱塘十景。元人尹廷高有诗云:“翰苑诗人去不还,长留遗迹重湖山。一钩残月莺呼梦,诗在烟光柳色间”,足见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苏堤绿树花带连贯,青山碧水相映,六桥看柳,独有奇趣:天色晴和看柳,丝绦低垂,轻拂湖面,波泛涟漪;轻风吹拂,万枝婀娜,舒卷娇柔;雨中看柳,柳丝杂入雨丝,如烟似雾,难舍难分;更有薄霭微云之时,水浸云吞,柳披纱缦,莫辨云色、水色、柳色,游人如坠物我两忘之境。观柳如斯,六桥观景更胜。桥头所见,各领风骚:“跨虹桥”畔,东有长虹卧波的西泠,西有荷香阵阵的曲院,古“色”古“香”,可亲可近。雨后初晴,常有彩虹垂落桥面,跨虹之称更具神韵。第二桥为“东浦桥”,东边隔湖可见楼阁参差的孤山,桥西可近睹玉带晴虹桥、亭之胜,名家风范引人入胜。第三桥名“压堤桥”,东望阮公墩、湖心亭两座绿岛,西眺坐落在水杉林带中的湖上古典名园郭庄,天然山水如入图画。桥南为“苏堤春晓”碑亭,内存康熙御碑足称压堤之宝。第四桥称“望山桥”,东眺吴山,西观丁家(山),层峦叠嶂,岚翠可挹,望山之趣更在“双峰插云”。第五桥桥名“锁澜桥”,但见印月三塔沉浮湖中,映波锁澜,雍容自在。极目远处,保俶塔秀丽挺拔,倩影美姿,含情脉脉。第六桥为“映波桥”,伫立桥上,眼望雷峰新塔,耳听南屏晚钟,起人思古幽情。青山作屏,绿树为衬,花港亭台影湖中,映波秀色,使人留连。
曲院风荷
苏堤北端,跨虹桥西北,有一个小小的园林,名曰“曲院风荷”。庭院虽小,景致却佳,芭蕉冉冉,长袖善舞,花木扶竦,清香挹人,小亭翼然,御碑高耸。亭前一湖碧水,亭亭莲叶一直堆铺到玉带晴虹桥下,夏日观荷是曲院风荷观景的主题,秋夜听雨亦复为佳。“曲院”原作“麯院”,是南宋官办的酿酒作坊,当年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自醉,时称“麯院荷风”。南宋诗人王洧曾有诗赞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日久湮没,麯院逐渐衰芜荒废。清初,构亭跨虹桥西,环亭遍植荷花,康熙南巡品题西湖十景,更名“曲院风荷”,并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麯院”改成“曲院”,后人颇以为康熙错题,众议纷纭。乾隆有憾于兹,乃于康熙景名碑后题诗,竭力为乃祖辩诬:“九里松旁曲院风,荷花开时映波红。莫惊笔误传新谤,恶旨崇情大禹同”。其实乾隆大可不必为康熙贴金衍圣,景观虽似,其地已迁,庭院曲折,非曲何称?且把“荷风”改作“风荷”,着实写出了风播荷摇的袅袅婷婷,风韵旨趣更胜前朝。清人许承祖诗云:“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也香”虽不言荷而荷风如面,荷香沁心,谁个说不?
如今的曲院风荷已非当日的窄小庭院,一九八三年以来已逐步建成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湖光花景,相映成辉,梅兰竹菊,君子可风,而水曲林深,更添雅趣。水面上也架起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似晴虹起伏在荷香丛中。人从桥上过,胜如凌波仙,人面荷花相映红,绿荫起清歌。绿叶枝梧,红花愈见绚烂,扩大后的景区佳景迭现,风采无限,但人们最钟情的还是依然浓积着当日动人风韵的小院。园中绿荫丛丛,矮墙漏窗关不住春色满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湖面上也春意流淌: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拥卫递接,田田莲叶,绿满天涯。荷花卉放,有的已烂熳妖娆,有的才伸出了粉嫩的菡萏,白白红红,妩媚娇娜,交织出万千风情,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才能领略其中的春色无涯。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碧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写的是闹红一湖的热烈,而李商隐的“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名句,虽然描绘的是秋残的萧杀,但其中的缠绵动人却崭现一种情景难忘的悠然自得。世人爱荷,有的因为她出污泥而不染,高风可则;有的则因为她藕断丝连的缠绵绻缱,情意相许。尽管情境不同,心绪难一,“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沐浴在淡淡的荷风中,一样地感受到沁人的温磬、可人的慰藉。曲院虽小,但以其豁然大度和善解人意却容纳了万千思绪、百结愁肠,到曲院风荷赏荷,自是历久而不衰。
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位于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是西山伸入西湖的一个半岛。南宋时,苏堤的第三桥与西岸的第四桥相对,从西山大麦岭后花家山麓流下的小溪缓缓注入其间,沿溪花木繁茂,时有落英飘落溪中,满溪花瓣,残红留香,遂名“花港”。南宋理宗时,内侍高官卢允升曾在此建宅卜居,莳花养鱼,构筑园林,渐成规模。花港观鱼的名称,最早出自南宋宫廷画师马远所作西湖山水画。清代,康熙南巡至杭,御书花港观鱼景名,并在赏鱼池畔立碑建亭,风景之胜自此声名远播,招引游人如织。当年张矩曾有一阙《应天长-花港观鱼》词云:“岸容浣锦,波影堕红,行鳞巧避凫唼。禹浪示成头角,吞舟胆犹层。湖山外,江海匝。怕自有、暗泉流接。楚天远,尽素无期,枉误停楫。 四望涌金楼,带草奕烟,缥缈际城堞。渐是暮榔敲月,轻舫乱叶。濠梁兴,归未惬。记旧伴,袖携留摺。指鱼水,总是心期,休怨三叠。”建国以后,花港公园历经历多次修复扩建,现今的花港公园占地达二十一公顷,相当于旧时的一百多倍,景观也由原有的一池、一亭,逐步扩建成为拥有鱼池古迹、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丛林区、芍药圃等七大景区,集观花、赏鱼于一体的大型公园。“亭台到处皆临水”,花廊水榭疏密相间,招来南山,引入西水,动静幽闲巧妙结合,园外的湖光山色与园内的花木亭台相映成趣。花港观鱼以“花”、“港”、“鱼”著胜,返朴归真、自然谐趣自成特色。
花港公园有三个入口处,东大门位于苏堤,西大门在西山路,梯接明代所筑的杨公堤,南大门在南山路,与太子湾遥遥相对。从苏堤映波桥边的园门进入,迎面就是一片绿茵茵的大草坪,中有叠石假山,其上为藏宝阁,可以登临俯瞰。草坪北边临湖处,有小方池,池前有碑亭,亭中的石碑正面镌刻着康熙皇帝手书的“花港观鱼”四个大字,碑的背面则为乾隆皇帝题诗:“花家山下流花港, 花着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乃祖乃孙。二代皇帝对花港都情有独钟。草地南面是新建的红鱼池,池边有一座山石,外型极像一条跃上水面的金鱼,其上镌刻“花港观鱼”四字,画龙点睛,游客多在此摄影留念。红鱼池里畜养着上千条红色金鲤,或潜或浮,或游或弋,悠哉游哉,悠然自得。或许是习以为常的缘故,这里的鱼处惊不乱,不管人多人少,水中的鱼儿总是我行我素,旁若无人。但游人凭栏投饵,金鱼也会追逐争食,或摇头摆尾,“唧唧”有声,或仰首沉身,守株待食,清彻的池水中涌动着快乐和欢欣。鱼池上建有曲桥,临池观鱼更相亲,一番鱼乐人亦乐的景象。过曲桥向左,有一竹制长廊,名“濠上乐”,名字取自《庄子》濠水垂钓怡然自乐之意。明人吴从先有《花港观鱼》诗:“余红水面惜残春,不辨桃花与锦鳞。莫向东风吹细浪,鸳鸯惊起冷香茵”,更把春日花港观鱼的佳趣欢乐铺陈得淋漓尽致。
沿池边曲径徐行,前面就是牡丹园。牡丹园全园面积约1万平方米,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小路把全园分割成18个小区。大小花坛间红夹绿,那灿若云锦的牡丹花千姿百态,斗奇竞妍,眼前呈现的便是一个花的世界。园中牡丹无数,色泽鲜艳,奇香异常的名贵品种数以百计,有魏紫、姚黄、绿玉、胭脂点玉、酒醉杨妃、娇容三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来自安徽宁国县的“玉楼春”,花色绚丽,花容惊艳,千姿百态,妩媚可爱。园中配置山石和苍松、翠柏、芍药、红枫、紫薇、海棠、杜鹃、梅树等花木,高低错落,疏密得体。牡丹园最高处是重檐八角攒尖顶的牡丹亭,匾额由当代文学巨匠茅盾题写。台下有假山石构成的石窟,迂回盘屈,兴味盎然。东南侧坡的平台上有用黑白卵石铺砌而成的的梅花图案,旁植古梅一株,老树虬枝,花繁叶茂,深得宋代诗人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趣,马一浮先生将其题名为“梅影坡”。牡丹在我国号称“花王”,杭州种植牡丹的历史始于唐朝中叶,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开元寺僧惠澄自长安携回栽种,杭城牡丹以花港观鱼的牡丹园最为繁盛、最为华贵。
从牡丹园往南,园路回转,行经一片密林,一湾绿水萦绕,两三拱桥飞架,港汊勾通了西里湖和小南湖,东、西二水丰富了全公园的水景,在满园花、树、鱼、石构成的的迷人美景中,更增添了一种灵动,活泼的韵味。港畔竹树繁茂,绿荫宜人,林间枝头,鸟雀相呼,颇具山野风情。这道港汊新辟于上世纪70年代,故也叫“新花港”。她与精致的牡丹园,欢乐的红鱼池和平旷的大草坪共同构成了返朴归真的园境特色,赋予了花港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