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mg
会员等级:3
性别: 
加入时间: 2006/10/16 文章: 156 来自: 浙江杭州 积分: 470
:
|
|
碧波连天的西湖之上,矫若游龙、跨似晴虹的石桥何止百数,古人吟咏题赞的也达几十座之多,却独独提出断桥、西泠、长桥而名为西湖三桥,实在是因为她们是杭州人心目中的三大情桥。每一座桥都演绎着一个凄美哀怨的故事,每一座桥都诉说着忠贞不渝的情感,缠绵悱恻,可歌可泣。风光旖旎的西湖便多了几分浪漫和伤感,那湖光也仿佛因为激动而珠泪盈盈。
断桥残雪
白堤上有三座桥,东面一座是断桥,中间一座是锦带桥,位于孤山西麓的则是西泠桥。“孤山不孤,断桥不断,白沙堤上柳如烟,锦带桥边系画船”,流传在杭州的这段民谚勾划出白堤的大概。
作为白堤的开始,望湖楼位于昭庆寺广场之西,断桥之东。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顾名思义是眺望西湖美景的极佳之处。初建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南宋时毁坏。近年重建的望湖楼总面积360多平方米,主楼阁望湖楼,以曲廊与辅楼餐秀阁相衔接。望湖楼青瓦屋面,朱色单檐双层歇山顶,整个建筑宏丽古雅。地势较低处植草坪、棕榈、冬青,点缀峰石;地势较高处叠石筑山,使之峰石嵯峨,回栏环绕。登临眺望,一湖胜景皆来眼底,古来名人多有吟咏。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曾写下了著名的《望湖楼醉书》一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因此而著称。
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断桥之名始于唐朝,当时是一座石桥,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但人们最为熟知的名称仍然是断桥。江南的杭州,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 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 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就成了古而有之的感慨。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欣赏西湖雪景,断桥上游人如织,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但雪景著称却着落在名列“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上。个中原因有说是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也有人说,断桥所处的位置背城面山,处于北里湖和外湖的分水点,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最好的地方。每当瑞雪初晴,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断桥向阳的一面已经冰消雪化,而背阴的一面却仍有残雪似银,远远望去,桥身似断非断,给人以生机勃勃的强烈而又深刻的印象。断桥残雪是西湖难得的景观,明末的张岱对“断桥残雪”的见解更是突发奇想,他在《西湖梦寻》中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意向言《断桥残雪》,或言月影也“,月影胜雪,也真够浪漫的了。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虽经多次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桥,亭与四周的湖光山色和谐的融合与一体,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外西湖湖域宽广,波光跃动;里西湖小巧玲珑,一平如镜。纵目四望,三面青山如黛,四周绿树溶溶。南有淡荡的烟霞,北峙参差的楼宇。而作为断桥本身,倚着水波不兴的湖面,一抹如带的白堤,如一道弧线,既不单调,又不冗长,使白提显露出流畅的曲线美,令人赏心悦目。明画家李流芳《西湖卧游图题跋 ——断桥春望》称:“往时至湖上,从断桥一望,魂销欲死。还谓所知,湖之潋滟熹微,大约如晨光之着树,明月之入庐。盖山水映发,他处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断桥的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白娘子与许仙初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水漫金山后,许仙逃出金山寺,又与白娘子在此邂逅相逢,言归于好。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一出浪漫的爱情悲剧,千百年来让善良的人们牵肠挂肚,引无数痴男怨女到此凭吊,断桥因此而成为西湖三大情桥——断桥、长桥、西泠桥——之首。
西泠人去桥不冷
在白堤的尽头,栖霞岭下的绿荫深处,有一座环拱如月的石桥,这便是人称西湖第一桥的西冷桥。西泠桥,又名西林桥、西陵桥,是栖霞岭连接孤山风景区的惟一通道,古名西陵、西林和西村。在古代此桥未建时,这里曾是一处渡口,名字就叫西村,古人的诗画中,常有“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和“看画船尽入西村,闲却半湖春色”的佳句。西冷桥正面北山,跨接内外两湖,既有“轻掩薄雾斜阳”的北山美景作衬,又傍水光滟潋、画船笙歌的湖上风光铺衍,从孤山北麓连绵而来的芳草碧树更递送着无限情趣,古人有“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的赞叹,西泠桥确实充满了诗情画意。
西泠桥是普通的桥,除了拥有西湖惯有的柔媚,与湖上众多拱桥别无多大的差异。但西冷桥又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她是西子湖畔的三大情桥之一,一座与钱塘才女苏小小一起铭刻在野史上的情人桥。因为有了苏小小的香魂一缕,而最惹诗人情怀缱绻。西泠桥的特别之处就在桥北西侧有座六角形的“慕才亭”,亭子中间就是长眠西泠的苏小小墓地。“文革”之前,亭中还有水泥封顶的香冢,因为历代凭吊的人太多,墓顶的水泥被人抚摸得油光锃亮,即使是在阴雨天时,也照得见湖光辉映。“慕才亭”的亭柱上刻满了前人凭吊的楹联,有叶赫题写的“几辈英雄,拜倒石榴裙下;六朝金粉,尚留抔土垄中”,曾济集句题写的“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还有“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等等,而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徐兰修的“ 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千百年来让人驻足吟唱。
苏小小的故事,最早见于六朝南陈徐陵(孝穆)编集的诗集《玉台新咏》。 苏小小是六朝南齐时钱唐有名的歌妓,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更是一个天生丽质、冰雪聪明的才女。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西陵桥畔的姨母家,终因生活所迫,误落风尘。不甘堕落的她,心中渴望真诚的爱,但她的身份却使她无权拥有,只有在彷徨西湖山水中寻求寄托。她自制了一辆油壁香车,流连湖畔山间。偶然的一天,她与一表人材的少年阮郁邂逅相遇,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一曲“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便成了定情的誓言,这对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结成良缘。毕竟好梦难竟,仅仅过了三个月的婚后幸福生活,在京做官的阮郁之父派人催归,阮郁不敢违抗,一揖而别,从此杳如黄鹤。苏小小心灰意冷,最终在忧郁中死去。苏小小虽是风尘中人,却不乏仗义疏财的豪侠之气。她在烟霞岭下邂逅在破庙中攻读诗文的书生鲍仁,怜才之心油然而生,慷慨解囊,赠银百两,资助鲍仁上京赶考。次年的夏秋之交,苏小小夜犯风寒,终致卧床不起。临终嘱托“埋骨西冷”。就在此时,去京赴试的鲍仁已科场高中,授任滑州刺史,专程赶来钱唐酬谢红粉知已。获悉苏小小的死讯,鲍仁抚棺痛哭不已。遵照苏小小的遗愿,鲍仁在西泠桥畔择地造墓,墓前立起高大的石碑,上题“钱唐苏小小之墓”,并在墓上建亭,取名“慕才亭”,“君子受惠不言谢”,六角亭中留下了无限感激的知遇之情。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苏小小的才气、骨气和侠气倾倒古今,“吴儿解记真娘墓,杭俗犹有苏小坟” 西泠桥边从此留下了无数激情的诗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作过一首《杨柳枝》:“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明人徐渭则为苏小小愤愤不平:“一抔苏小是耶非,绣口花腮烂舞衣。自古佳人难再得,从今比翼罢双飞。 薤边露眼啼痕浅,松下同心结带稀。恨不颠狂如大阮,欠将一曲恸兵闺。”清代风流冠世的钱塘诗人袁枚,更把“钱塘苏小是乡亲”七个字镌刻在随身携带的印章上下,牵念之情已非言语所能比拟。
尽管如此,同西湖边的其他二大情人桥相比,西泠桥总是少了几分圆满,多了一种冷落。袁宏道在《西泠桥》诗中深表惋惜:“西泠桥,水长在。松叶细如针,不肯结罗带。莺如衫,燕如钗,油壁车,砍为柴,青骢马,自西来。昨日树头花,今日陌上土。恨血与啼魂,一半逐风雨。”无论是断桥的白蛇与许仙,还是长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的爱情都是一种男女双方的相守与承诺,他们之间是相亲相爱相通的,尽管经历了几多劫难,爱情总是辉放永恒的光芒,显示出动天地、泣鬼神的无穷力量。惟独西泠,只是一种孤独的爱,一种凄美的爱,一种出自真诚却又永远无法得到响应的爱,这样的爱虽然也很纯洁,但它只属于苏小小一人,留给世间的只是成为一种失落的幽怨、无比的凄徨。倒是她的惜才、爱才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怀才不遇的艾怨,孤芳自赏的岑寂,“慕才亭”旁点燃起渴求知音的热望,追慕声中充盈着同病相怜的感叹。“历史聆听的是生命,文学吟诵的是情感,时尚瞩目的唯有利益”,或许,在西泠桥畔唏嘘感慨的永远只是百无一是的书生。
似水柔情萦长桥
长桥位于西湖东南角,邻近净慈寺,桥名“长”而桥梁短,令人费解。长桥的由长变短,受制于几百年中西湖湖面的变迁。宋代之前,由于水源丰富,西湖的湖面水位较高,当时流入湖中的山水主要有八处,其中一处就称为“长桥水(溪)”,溪流将西湖南山一带的山水汇集成三股,滔滔滚滚不绝而来。南屏山的北麓,因而建起了有三个桥门的石板桥,总长达500米之多,名曰长桥。长桥之名不仅因为桥长里许,溪流湍急,水光明灭,溪声沁心。这座似堤的长桥,桥上还筑有桥亭,桥旁遍植桃李,弱柳扶风,桃李争春,景色非常艳丽。昔时有联描写长桥景色:“倒衔碧水半轮月,横卧晴空百尺虹”,宋时因此而被列入“湖山胜概”。可是好景不常,由于人为的围湖建宅,阻断了南山一带的水源,遂致西湖葑蔓淤塞,桥也从里许变为数尺,“湖山胜概”就只有浪得虚名了。明代诗人陈聱对此大为感慨:“前朝叠石架为梁,影落清波几夕阳。世事如今虽已改,桥名依然尚称长”。董嗣果曾题《长桥晚步》诗,写的是一种沉痛怀旧心情:“南港虚名架石梁,寺楼钟鼓几斜阳。相传亭跨危基壮,认见桥横古道长。澄水闸荒沙草碧,清波门逝市尘黄。凤凰山在阑干外,玉抹烟屏鹭一行”。环境的改变,使长桥渐入荒芜,却又给长桥造就了一种少有的静谧和清幽。踯躅长桥,远眺孤山,仰望保俶,塔影波光,印心入神;而近处玉皇、南屏诸山山色空蒙,松涛阵阵,不时送来磬声梵音。园内修竹疏影,繁花迷人,虫鸣声声,乌啼卻卻,仿佛置身空山幽谷,自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妙趣。时人“每日必破晓出郭,徐步长桥,吟玩篱落间,至日出久乃返”。长桥的完全废毁,则是在明朝正统年间。之后这里虽有湖桥,也只是仅有三四米左右的短桥了,难怪杭城谚语说:“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西湖三怪”之名矍然于世。建国后,长桥一带已辟建为长桥公园。以一条并不起眼的小桥命名这一片绿荫碧水、花榭柳台,确也让人颇费踌躇。长桥固然有过灿烂的衣锦,但历史的日节月缩,至今已捉襟见肘;花木扶竦的清幽之地,尽管让人怡情旷性,但却是西湖的本色,并没有出人头地处。唯有梁山伯、祝英台的“十八相送”,不仅使万松书院、长桥乃至“双照井”声名在外,长桥也因此而成为西湖三大情桥之一。
作为西湖三大情桥之一,长桥与断桥隔湖斜依,像是一对患难知己。由于过多地证见了催人泪下的悲欢离合,记录了缠绵凄惶的无比感伤,彼此之间常常有了无止息的互吐衷肠,有时月儿也加入了她们的对话,湖面上朦胧的月色便是因为月亮也闪烁着泪光。长桥永远也忘记不了那天的风和日丽,山间的野花也吐露着特别的芬芳。接到“父病盼归”家书的祝英台,此刻正心乱如麻,辗转彷徨:三年前草桥结拜结识了梁山伯,生活便改变了旧时模样。三载同窗,梁山伯如兄长一般的悉心呵护,举止谈吐儒雅大方,“知音难得”的感慨促成了感情的升华,祝英台认定了敦厚老实的梁山伯就是她“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梦中情郎”。因为有几次祝英台不慎露出了女扮男妆的“马脚”,但经不住她的巧言饰辩,轻怒薄嗔,梁山伯每次都是以“出言莽撞”道歉收场,分别在即,却又无法道破真相。欲言还止,却又欲罢不能,彷徨复彷徨,弯弯山道洒下了一路的惆怅。送君千里难言别,这里许的长桥来来回回走了十八遍。“万恨千愁言不尽,且就风景说诗章”,十八个场景拟成了十八种比拟,祝英台旁敲侧击,诿婉曲折地传递着热烈的心声和期望。无奈忠厚的梁山伯沉浸在依依惜别的离情中,丝毫听不出祝英台的弦外之音,急得祝英台声声抱怨“可怜梁兄笨如牛”。十八里相送送到了红日西沉,十八里相送也把梁祝爱情送到了悲剧的尽头。梁祝的结局人所共知,成双捉对翩跹起舞的彩蝶便是那忠贞爱情的化身。有人惊叹,有人惋惜,长桥流水细无声,似为梁祝咽噎。长桥上留下的那一分真情,融入湖水,散入湖烟,长留在天地间。在长桥,“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便成了长桥永恒的祝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