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几种起源说

太极拳有迹可考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350余年。但是有关太极拳起源的说法,各家各派却纷繁芜杂,各执一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起源

此张三丰名全,字三丰,是今天湖南芷江县人,为元末明初道教首领,曾在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结庐修行。太极拳源于他的说法出现在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但明初人张三丰和清初人王宗岳相去约400年。更何况据《明史》和历经纂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便是1723年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1844年由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的《三丰全书》里,都从未有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

12世纪宋徽宗时代的武当丹士张三峰

据说此宋张三峰因为“夜梦元帝授之拳法”,还写有《内家拳法》。后来他被确立为内家拳的祖师,于是今天称他为太极渊源的逐渐消失。

清代乾隆年间内家拳传人王宗

关中(陕西)人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传后人。后人将山西人王宗岳误认为是王宗,试图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这一说法通常认为,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但史料显示,蒋发生活的时代早于王宗岳上百年。

 

.太极源流百年争论尘埃落定

.蒋发传拳论

.伏羲八卦台与陈家沟

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庭

20世纪30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认为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普遍吸收了当时民间十六家拳法,却未曾讲到太极拳。可见当时并无太极拳。此后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锤一路,采用吸收了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

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而当时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陈氏太极拳存亡的生死一线

67岁的张蔚珍13岁时因为黄河泛滥,位于黄河滩上的老家旱地滩被淹,才逃难到距黄河岸10里地的陈家沟村。既不姓陈,又不习武,却从1965年起就当上了陈家沟村支书,一干就是17年。1983年陈家沟成立体校时,省体委主任亲自点将让他改当体校校长。后来他又先后办工厂,做生意,直到15年后又重新担任了这个29年前就已走马上任的村支书。

这些经历让张蔚珍颇有些江湖味道。虽然看起来像个老庄稼汉,可说起陈王廷的《长短句》和陈氏宗族,他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他的口述,见证了近代陈氏太极拳存亡的生死一线。

 

太极拳真正的源流

可以追寻到陈氏祖上陈卜从山西带到陈家沟的长拳。

长拳是外家拳的一种。外家拳外刚内柔,太极拳是内家拳,外柔内刚。这是太极拳起源的武学基础。陈氏第9代陈王廷精通

易经》和

黄庭经(魏华存)

陈家沟附近的黄河岸边有

伏羲台

考证

河图洛书

洛水和黄河交汇,形成清浊分明的漩涡

这就是太极图的来历。所以陈家沟实在是具备太极拳创立的道教文化基础。

河洛太极文化发源地

(按图放大)

 

寻访四天.路途艰辛.得访五千年古迹伏羲八卦台 (350k  56k)

 

黄河与洛水于神都山嘴交汇形成阴阳太极图(photo by Alan)

穷修文,富修武。对于庄稼人来说,练武先要填饱肚子。在张蔚珍看来,国家要是败落了则根本没法练武。1941年陈家沟闹蝗灾,加上国民党时代的动乱,大部分村民外出逃荒,村里只剩下几十个人。“屋里住上了兔子,连井水都臭了,哪里还有人练拳?”1945年陈家沟第一次解放后没多久还乡团又卷土重来,共产党政权被迫备战上山,很多村民被杀,太极拳几乎走到灭绝的边缘。1946年第二次解放后开始土地改革,群众虽然又陆续回家,但还是对新政权没把握,没有人练拳了。

1958年,曾任国民党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陈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照丕退休回乡。陈照丕曾经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国术馆教官,也就是今天说的武术教官,后来一直在黄河委员会工作。陈照丕退休回老家,看到陈家沟竟没有人练太极拳,心里很难过。当时的张蔚珍已经二十出头,竟然还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只听说过“张疙瘩(附近的一个村)好放羊,陈家沟尽出些捶把行”之类的顺口溜。陈照丕见这个现状,就开始组织青年人练拳。

“文革”开始后,首先就把太极拳当作牛鬼蛇神。1967年清理阶级队伍,陈照丕家里因为是地主成分,加上其历史背景,被逼投井自杀。好在天不绝太极拳,没想到井水浅,陈照丕摔断了腿后被救上来,至此他授拳意志依然不衰。他甚至想出给武装部授拳的办法,为此专门写出了《太极拳要论十三篇》给武装部,名为“支持红色政权”。直到1968年前后报纸上发表了一条毛主席关于提倡打太极拳的语录,陈家沟才有了能够打拳的尚方宝剑。

张蔚珍说起当年,仿佛一切历历在目:“当年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毛主席说,爬山、游泳、打太极拳。陈照丕看到后跑来找我说:‘这练拳不犯法了!你说我这拳还能不能教?’”张蔚珍说,“我当时很感动。那时候白天斗他,晚上我就让他的学生、民兵队长王西安去安慰他。我想,太极拳学了健身又防身,有啥不好?武术这东西,谁掌权它为谁服务。于是我告诉陈照丕,你只要是正经教拳,出了问题我负责。”

张蔚珍不仅是个有胆量的乡间人物。对太极拳的传教,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思路。“陈照丕当时70多岁了,说不定哪天死了,太极拳就没了。所以我觉得只有重点培养几个人才能保存拳法的精髓。我让他重点培养4个人,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这就是现在陈氏太极拳的‘四大金刚’。小旺和正雷是陈照丕的侄子,王西安当时是民兵连长,朱天才是个民办教师。我就对陈照丕说,你把这4个人培养好了,将来你过世后,咱这太极拳还能往下传!”

为了更好地推广太极拳术,张蔚珍甚至还出了练太极拳可以记工分、给饭吃这么个主意。在400多年历史中几乎消失的陈氏太极拳,才最终得以传承下来。

返回首页

香港气功太极社HONG KONG QI GUENG TAI JI ASSOCIATION

 查询电话:2216 4662    传真:2328 5222 网址:www.taiji.hk 电邮:info@taiji.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