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朝晖
澳洲长风论坛论坛管理员,欢迎您常来。
加入时间: 2005/09/11 文章: 4093 来自: 澳洲悉尼 积分: 20022
:
|
|
[极限武学]马步桩如何不伤胯
作者:巫朝晖 JEFFI CHAO HUI WU
很多人怕马步桩伤胯,其实真正会伤胯的,不是桩法本身,而是站错了。从《黄帝内经》“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的视角看,错误的站姿会导致“筋急而骨错”,使气血壅滞于髋臼周围,久而形成“痹症”。我一路练到现在,从初期的大腿硬撑、小腿乱抖,到如今肌肉几乎不参与、只剩胯部承担核心力量,我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马步桩要想不伤胯,关键不是少练,而是站对结构。
请参阅:[武学]结构性坐胯
http://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6526
我在桩中最深的体会,就是胯不是去扛重量的“关节”,而是去分配重量的“枢纽”。《灵枢·经脉》谓“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而髋关节正是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交汇之处,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督脉与带脉的贯通。只要结构对了,胯不会被压坏,反而越站越开、越站越稳、越站越强。现代生物力学研究证实:当骨盆处于中立位时,髋臼与股骨头之间会形成均匀的关节液膜,压力分布可降低72%以上。我现在站桩时,重量沉到脚跟和足弓之间,膝不过脚尖,不内扣、不外撇,尾闾轻收,腰自然立起来,这样一来,大腿不是硬顶,胯也不是在死抗,而是整个骨架把重量接过去——这正是《素问·调经论》“守经隧,调气血”在运动力学中的具体实践。
真正会伤胯的时候,是重心落在大腿前侧,股四头肌死扛,膝关节夹紧,骨盆往前顶,尾闾上翘,这样所有力量都会直接挤压髋关节。从生理学分析,这种错误姿态会使髋关节囊前侧过度紧张,股骨头前移撞击盂唇,同时髂腰肌被抑制,臀中肌失活,形成代偿链。我以前也试过这种错误站法,那时候大腿越站越痛,膝盖越站越紧,胯也发酸,这是典型的“肌肉桩”,不仅无效,长期反而会累坏关节。后来进入结构桩之后,我反而感觉胯是松开的、稳的、沉的,像被一口无形的碗托着,根本没有挤压感——这实质是坐骨结节间距增大、骶髂关节微动恢复的表现,对应《内经》“机关弛张,气脉乃通”的功能状态。
我站桩不伤胯,靠的就是“松沉”。沉不是往下坐,而是让大腿、膝、脚踝全部退位,让骨盆自然掉进去。这样重量就落在骨骼上,而不是肌肉和软组织上。胯部的微抖,是深层稳定肌在重新学习如何承重,不是损伤,是调整;是修复;是开胯;是结构归中的自然反应。肌电图研究显示:这种微抖阶段,髂腰肌、梨状肌与闭孔内肌的放电模式正在从紊乱转向协同。我现在站桩三分钟全身发热,七分钟微汗,胯部轻微调整但从不痛,这就是骨架承重而非关节受挤压的表现,完全符合《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的生理特征。
马步桩不伤胯的核心,就是让胯“松开”而不是“硬扛”。《素问·五脏生成》言“诸筋者,皆属于节”,髋关节的稳定依赖经筋系统的弹性而非刚性支撑。只要松沉得住,力落得下,骨骼能接住,呼吸能贯穿,身体就不会受伤。我在北欧冰川旁站桩时,即便在斜坡岩石上仍能保持胯部稳定,正是因为遵循了这一原则。我一路从肌肉桩走到结构桩,就是靠着这个简单的原则:让身体自己找到正确的承重路径。当结构出现的那一刻,胯反而成为全身最稳、最强的地方,而不是最脆弱的地方——这恰是《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运动系统中的终极体现。
[武学]站桩之道,根基之学
https://www.australianwinner.com/AuWinner/viewtopic.php?t=697236
_________________
【极简架构体系创建者】
【巫朝晖专栏——重写世界】
【巫朝晖文学作品链接】 |
|
|